国家“十二五规划”刚要中特别提出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河南省作为古今文明的发祥地、文化产业的聚集地更是成为了热点。在加快中部经济区建设的热潮中,文化产业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势不可挡的机遇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大背景下,郑州市豫剧院在2012年采取以院团为平台、企业和演员个人为主要投资的市场化运作的创演模式,改编创作这部中国戏曲史上最负盛名的经典之一。邀请知名国家一级导演黄天博、一级编剧姚金成、一级作曲耿玉卿等为主创队伍,由我院的三位国家一级演员张艳萍、任三印、徐俊霞担当主要演员,把古典名剧《琵琶记》进行改编创作。2012年6月15日、16日在艺术宫进行了首演,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琵琶记》的改编创作演出填补了豫剧的空白,其原本《赵贞女蔡中郎》被称为“南戏之组”。其中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密码,构成了后世言说不尽的学术话题。豫剧版《琵琶记》与南戏版《琵琶记》相比,保留了原有故事的框架,把南戏的42折浓缩为前后六场,突出了对赵武娘思想行为的细腻刻画,强调赵武娘自尊自强的精神品格。《琵琶记》被湘剧、越剧等多个剧种改编演绎,这次登上豫剧舞台填补了河南在该剧目上的空白。
故事讲陈留书生蔡伯喈考中状元,被牛丞相强行招赘相府,滞留京师三年不归。蔡妻赵五娘在陈留家乡含辛茹苦,侍奉公婆。陈留三年大旱,蔡父蔡母盼儿不归,死于饥荒。赵五娘捧土筑坟,埋葬二老;身背琵琶与二老画像,一路乞讨进京寻夫。相府内,赵五娘与牛小姐、蔡伯喈见面,痛说公婆之死;蔡伯喈、牛小姐羞愧自省,与赵五娘同回陈留祭坟。邻居张大公遵蔡父遗言,杖责蔡伯喈。此次豫剧《琵琶记》改编本,对经典以一种敬畏的态度,努力保留其神韵与精华,精心剪裁,适度发挥,古朴中见清新,苍凉中蕴暖意。其大孝大爱,感天动地;其长歌当哭,令人永记。原作中“吃糠”、“描容”等经典段落都得以生动再现,而“摘孝帕”、“见夫”等段落则结合豫剧声腔有精彩的发挥。使我们在酣畅淋漓的豫剧音乐中感受岁月与经典的无尽魅力。
豫剧《琵琶记》搬上舞台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此次经市文广新局推荐,作为郑州市唯一一部代表剧目参加“第三届中国豫剧节”,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筹备。邀请全部主创一一到郑,对此剧精雕细琢,进行近一个月的恢复性加工排练,黄天博导演对舞美、音乐和表演都提出了新要求。他强调演员在演唱中要增加一个“形”字,即人物的形体姿态美,让全剧的人物表演都能达到“声、情、形并茂”的理想境界,给当代观众以高层次的审美满足。演员和乐队排练的同时,舞美人员对该剧的布景进行重新维修,全院上下加班加点,一个月没有休息,全力备战此次豫剧节。3月30日晚7:30分《琵琶记》在郑州艺术宫预演,备战“第三届
4月2日下午《琵琶记》将正式参赛, 郑州市豫剧院的《斗笠县令》在“第二届中国豫剧节”荣获剧目一等奖,希望《琵琶记》在此次豫剧盛会中脱颖而出,取得好成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