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建校60多年来,国戏始终以培养戏曲艺术专门人才为己任,为国家输送了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艺术人才1.5万余名。近年来,国戏不断探索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表演人才培养,先后招收了十几个戏曲剧种的本科生,不光培养了数百名地方戏曲高级表演人才,更为这些地方剧种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文化储备,可谓功莫大焉。
国戏最初只培养京剧表演人才,地方戏曲的表演人才多由地方戏校或艺校培养,因而很多剧种没有本科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院通过进修班、代培班等形式探索歌仔戏、采茶戏、秦腔、北京曲剧等剧种人才的培养模式。1999年,中国戏曲学院首次开办北京曲剧本科班。2003年,学院首次招收了昆曲表演专业学生。2008年—2013年,表演系的地方剧种表演专业先后招收了北京曲剧、豫剧、晋剧、越剧、黄梅戏、粤剧、闽剧、梨园戏、秦腔、吕剧、柳子戏、藏戏等剧种表演本科生,与有关教学实践基地紧密合作,为粤剧、藏戏等世界级和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培养人才。2014年将招收扬剧、河南曲剧、吉剧表演专业本科生,并将开展对川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地方剧种的招生调研,为今后的多剧种招生作准备。此举得到地方戏曲剧团的大力支持。
国戏在多剧种办学中,还探索并形成了目前的“2+1+1”教学模式,即本科头两年,学生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戏曲基础知识、戏曲角色创作、戏曲规范的功法训练、京昆经典剧目训练、文化理论知识等课程内容;第三年,学生到剧种所在地的国戏教学实践基地学习本剧种的剧目声腔等,参加艺术实践;第四年,学生回中国戏曲学院进行毕业大戏创作、传统经典剧目复排、经典折子戏排练、毕业公演、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等。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好戏曲专业基础课的相关内容,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又不失地方剧种的本土特色,得到了专家和多剧种表演专业学生的认可,产生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目前,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在全国建立了15家教学实践基地。
对于拔尖人才,中国戏曲学院也在不断探索个性化培养机制。2012年12月,表演系为2009级豫剧班学生吴素真举办了个人专场彩排演出,邀请院内外专家为吴素真同学进行专业“会诊”,找出不足,对症下药,重点提高。2013年5月,2009级豫剧班学生刘雯卉在毕业前夕获得了第26届梅花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荣获梅花奖的第一位在校本科生,不仅为学院争了光,也给她的四年本科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成为诸多戏曲学子羡慕的青春楷模。2012年,中国戏曲学院10个剧种的折子戏亮相国家大剧院第五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每个剧种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得到了观众的良好赞誉。已经毕业的地方剧种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2008级北京曲剧班毕业生被北京市曲剧团接收,2009级豫剧班毕业生被河南豫剧院接收。河南豫剧班在该班毕业生的基础上还成立了青年团,为豫剧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据文化部艺术司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现存剧种286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不少剧种表演人才后继乏人。国戏副院长周龙表示,国戏会综合考虑到地方剧种的发展历史、覆盖面、影响力、当地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力度等,分批开办地方剧种本科班,为更多的地方戏曲剧团和剧种培养高水平表演人才。更多的地方剧种将出本科生,国戏的多剧种办学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摘自 《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