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师马金凤:

常想起德化街的老点心

说起马金凤,在河南这个豫剧之乡,可谓妇孺皆知,《穆桂英挂帅》更是唱响了全国。

她是国家特级演员,是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又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

红色外套映衬着满脸春风,虽然已经93岁高龄,她还带研究生、参加戏曲节目录制,岁月留给马金凤的,除了功成名就,还有平和淡然。

10月23日,郑州市二七区某小区里,豫剧大师马金凤像邻家老人一般,为相差60多年的我们,讲述她的经历,以及她记忆中二七区的沧桑变化。

记者 范光华 见习记者 李佳露 图片由马汎浦提供

人物名片

93岁还“挂帅”的豫剧大师

马金凤1922年出生,今年已经93岁高龄。

3岁随父学河北梆子,7岁登台,9岁改学豫剧,14岁正式登台担当主演,是豫剧六大名旦之一,国家特级演员,曾获得“豫剧功勋杯演员”、“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和“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等殊荣。她是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又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戏曲舞台上的不老松”。

她工旦行,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杨八姐游春》等,以高亢、清脆、甜美、朴实的唱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帅旦”艺术风格,形成了豫剧“马派”艺术。

她是梅兰芳先生的外剧种弟子之一。她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也曾多次进北京和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享誉海内外,在她80多岁时还担任洛阳市豫剧团团长,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坚持每年到工矿、乡村、部队演出达200多场。

市民带着铺盖卷在剧院门口排队“看看马金凤,一辈子不害病。听听马金凤的戏,一辈子不生气。”这段佳话,道出了80年前马金凤受欢迎的程度。

马金凤说,新中国成立以前,在没有剧院的时候,他们都是在户外的高台演出,那时的舞台被称为“十三块板”,就是用十三块板搭建起来的高台,有3米高,远处的人也能看到舞台上的演员。因为舞台是露天的,那个时候特别怕下雨,一下雨就影响群众来看戏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看马金凤演出,不少戏迷颇费工夫。她记得有一年在百货大楼旁的人民剧院演出时,很多市民搬着小板凳、卷着铺盖在剧院门口的售票处熬夜排队,为了能买到戏票,现场过把瘾。

她还曾在北下街的小剧场演出过。在她印象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郑州火车站周边有一个人民影剧院,1949年最初建成时取名为“中原影剧院”,1955年又改名为“百花影剧院”,到了1969年,改名为“东方红影剧院”,这里白天放映电影,晚上则有戏剧演出,经久不衰。

“我以前从洛阳到郑州演出都是坐牛车,要路过十八盘,最少一天一夜才能到,而且路上很危险。现在多好,一个多小时就能到。”马金凤感叹道。

到了1962年,《花打朝》改编出来后,马金凤从洛阳到郑州,请河南豫剧三团的杨兰春导演来排戏,当时她专程坐火车来请了两次,“那时候是初夏,天不是很热,从洛阳到郑州两个多小时,我却不停地擦汗,心急如火啊!”

1982年,《花打朝》拍成电影时,61岁的马金凤白天在洛阳拍实景,晚上在郑州配音,那时候来回奔波坐的是汽车了。

德化街的店铺是浮雕门头

百年德化,是二七区打造的一条特色商业街。

和现在地下地上一体的现代化步行街相比,马金凤记忆中的德化街,多了一些古朴的味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化街,马路不宽,比现在窄三分之一,但已繁华,卖布的店铺里展示的多是绸缎布匹,浮雕的门头上还有雕塑的小狮子。

德化街上很有名的刘胡兰商店,其前身是鸿兴源——一个当时非常有名的老字号点心铺,是郑州糕点界的品牌。

现在,东西多了,啥都不稀罕了,女儿们问马金凤想吃点啥,她的回答还常常是马义兴烧鸡和鸿兴源点心。

二七纪念塔的前身是木塔

二七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革命历史事件命名的区,说到二七区,就不得不提到二七纪念塔。

因为,二七塔已经成为郑州的地标建筑,成为郑州最年轻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郑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上世纪50年代,马金凤母亲家就在杜岭街上,她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二七纪念塔还是一座木塔,是郑州市物资交流骡马大会的会标。当时的塔是木制的,六个面,贴着六幅大标语,这个地方是郑州的市中心。

当时和木塔配套的还有一个大牌坊,后来牌坊拆了,木塔保留了下来,慢慢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二七塔”。

现在的二七塔,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和二七塔同期建造的,还有二七宾馆和水上餐厅。

1956年的时候,二七塔附近的人民路还是土路,二七路的前身是长春路。现在繁华的二七广场附近曾经是工人夜校,老坟岗是说书唱戏的地方,他们的戏班有时也在此演出。

百货大楼曾是“高大上”的商场

当年,3层高的百货大楼,曾经是郑州“高大上”的商场,里面的商品品种比较全,日常生活所需基本都能买到。

说起城市的发展,交通的便捷,马金凤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女儿在郑州上中学,那个时候的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二七路上只有一趟六路公交车,有时候边走边等公交,半个多小时走到学校了,还没见公交车的影子。现在车多了路宽了,地铁也开通了,各种交通方式转换,出行很便捷。

河医周围的变化也很大,原来门诊楼走廊上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现在的就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还有旁边的张仲景大楼,护理学院改造的都很好。

每天喝甜面汤保护嗓子

早先在室外高台演出时,声音足够大才能让远处的观众听清,所以,保护嗓子是这一行当的要事。

马金凤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中州影剧院演出时,突然停电了,面对全场观众的热情,工作人员打着手电,她清唱完成了演出。

虽然是豫剧大师,马金凤的生活却很简朴,因为她懂得艺术生命的价值,特别爱惜和保护来之不易的金嗓子。她不但与烟酒无缘,就连稍带刺激性的食品像鸡鸭鱼肉、冰糕汽水等也不食用。她最常吃的饭食是馒头、素菜,甜面汤是她的最爱,这个饮食习惯,她坚持了几十年。

采访当天,今年重阳节刚过去,虽然已经93岁,马金凤却还在为艺术奉献——现在还担任中国戏曲学院的荣誉教授,经常辅导学生和研究生,平时还要录制戏曲类节目——她以实际行动证明人老心不老,艺术让生命永葆青春。

作者:范光华 李佳露 图片由马汎浦提供

《穆桂英挂帅》剧照

《穆桂英挂帅》剧照

1984年电影《花枪缘》剧照

1984年电影《花枪缘》剧照

马金凤在《花打朝》中饰演程七奶奶

马金凤在《花打朝》中饰演程七奶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