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刘青霞的战友张钟端的儿子张兆梅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张兆梅多次给我讲过其父的事迹,自然也说到刘青霞。我写过张钟端,其中涉及到刘青霞,所以对刘青霞有所了解。豫剧《刘青霞》上演后,我就急于看,但原来没看完整,最近才在网上看完整了。忍不住想说几句。

我虽写过各种体裁的作品,但只做过专业编剧,所以对剧本注意得多一些。

刘青霞的史料并不多,要把这样一个人物推上舞台,编剧无疑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我们每一个观众都应对编剧致敬。

从生活到艺术,编剧做出了可喜的努力。

生活中,刘青霞丧夫后,将丈夫姐家的儿子收为养子。族人为争夺财产,说这孩子是野种。剧中将这孩子改为烈士遗孤,这对塑造人物起了很好的作用。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中将族兄与刘青霞的矛盾延伸成主要矛盾线,贯穿全剧,并设计了下毒的情节,使矛盾激化,这是符合戏剧规律的。

秋瑾和张钟端的魂灵出现,与场上人物对话,这是艺术处理,值得称道。

章钟端读万言书前半部分,刘青霞接读后半部分,灯亮场景已换。刘青霞被钦赐一品夫人,刘氏族兄在另一场景接着说:“一品夫人?”这些都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用到戏曲中,新颖别致。

有些地方需要商榷。

马丕瑶奏本从正面衬托刘青霞的角度看,起了很好的作用。不过我有个习惯,大戏中只露一面的人物最好不要,如果要,就再让他露一次面。这是为了呼应。如果有只露一面的人物,往往就会有可有可无(从情节考虑)或可以暗场处理的情节。这里正是如此。

章钟端拦刘青霞的轿,有两个原因:一是质问刘青霞,烈士遗孤生活无着,你们这些达官贵人于心何忍;二是求刘青霞代转万言书。第二个原因有理,因为他知道刘青霞有爱国心,所以不找别人。第一个原因没道理。这事为什么偏要问刘青霞,刘青霞是达官贵人的代表或发言人吗?让人觉得这是为了塑造刘青霞的形象,编剧强迫章钟端带这孩子来。不如把这句词改为,听说少奶奶行侠仗义,求您帮帮这孩子。这样会比原来的合理些。还可以想更好的办法。

在封建社会,女人嫁人后,别人以夫家的姓称之,这是社会习俗。剧中改为刘青霞为让丈夫戒烟,答应丈夫提出的条件,改为夫姓。这就否定了社会习俗。社会习俗能不能否定呢?我想,它就像重大历史事件一样无法否定。例如甲午海战,就不能说这事没有发生过,或者将时间前移100年。

剧中,孙中山给刘青霞题词“巾帼英雄天下为公”。而历史事实是,周树人给刘青霞题词“巾帼英雄”,孙中山给刘青霞题词“天下为公”。大人物的题词能不能改呢?这也需要商榷。例如,我们现在能不能创作出一段邓小平题词?

祭秋瑾一场戏全属虚构,对塑造人物作用不错,特别是让“南秋瑾北青霞”这句话传播得更为广泛。不过,从全剧情节来看,这场戏是个瘤子。

章钟端对刘青霞说,救孙先生的是“令尊大人马丕瑶”。章钟端当着大姐的面称呼其父的名讳,这不礼貌,只能说“令尊大人”。

大哥二哥两个人思想上属一路货,最好在性格上区别大一些。

字幕有错字,如“济苍生”的“济”错为“祭”,“笑得欢”的“得”错为“的”,这未必就是编剧的问题。

有少数唱词韵脚字平仄用得不妥,不好唱。

以上谈优点字数少了些,并不是说我认为这个剧本缺点多。那些优点都是大优点,而问题都是小问题,并且有些是提出来商榷的,并不就是缺点。应该说,这个剧本是成功的。

附带说说其他方面。汪荃珍的演唱比以前细腻了,盛红林的表演比以前成熟了。底幕的画面、文字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效果不错。

豫剧《刘青霞》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