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戏曲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但真正提到戏曲的传承,这让很多人都“头疼”,因为各大剧种都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后继无人。不过在不久前,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推出了“中国豫剧百团争霸——青年豫剧演员电视大赛”,这倒是让不少青年戏曲演员看到了一丝希望,也让基层的戏曲市场看到了生机。作为河南卫视的品牌节目,《梨园春》拥有大批粉丝。而这一经现代传媒手段打造的戏曲专业类电视栏目,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惊艳了整个戏剧界,也让戏剧人对戏剧传承有了更多的借鉴。
电视为“媒”,搭建草根大舞台
豫剧本是草根艺术,在民间常有百姓不识字、不通音律,但依然能够全本记住很多戏的唱词及唱腔,且即便能背下整出戏来,仍然百看不厌,只要有看戏机会,必欣然前往,甘之如饴。可以说豫剧的大众性,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接地气”。“走心”,在直白的形式下,是洗尽浮华的、超越了技巧的情感,河南卫视的创作者们将这个舞台越磨越亮,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历经几代同仁勠力同心,而今它已成为中国电视界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
作为目前传播最为广泛的媒介,电视荧屏成为戏曲的推手,尤其是豫剧这方舞台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添加了不同的剧种,在对比中发现戏曲以及传统文化的真谛,这种格局是公开的,更是彰显了媒介的胸怀,对于众多坐拥戏曲宝库的其他媒介而言,不失为一种探索之路。
竞技中拔优,刺激戏曲的活力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如何吸引日渐见多识广的观众,在信息便捷获取的汪洋中,对《梨园春》继续维持热恋?《梨园春》推出的“中国豫剧百团争霸——青年豫剧演员电视大赛”,面对的是全国各地40岁以下的青年演员,目的是通过这一活动,给各地坚守在基层的青年豫剧演员提供一个展演展示的平台,选拔和发掘豫剧新生代演员中坚力量。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增强基层豫剧剧团的市场竞争力,激活基层戏曲市场的活力。
众所周知,传统戏曲行当因为受众群的特性——年龄偏大,地域偏基层,文化层次偏低,整个行业生态皆处于焦渴状态,大红大紫、大名大利是相当难的。在这个背景下,广发英雄帖,组织实施如此大规模的青年演员擂台赛,点燃了很多真正热爱戏曲、并为之默默付出多年血汗的青年演员的希望。从策划、实施到目前的反馈来看,这次大赛为青年豫剧演员和电视观众之间架设了一座崭新的沟通桥梁,在注入互联网基因的养成模式下,“中国豫剧百团争霸”破除固有比赛模式,赋予了观众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给了青年演员公益梦想、舞台梦想最大化的可能。
戏曲推广傍话题,传统文化焕新颜
在很多人印象中,戏曲节目大多中规中矩,唱戏就是唱戏,或许有点顾及不到观众的口味问题,中国豫剧百团争霸则时刻跟热点和话题相联系。比如,5月8日播出的母亲节专题,栏目组就推出了母亲节特别节目,贯穿着一个“情”字。三位专业大咖级评委,六位来自六个行当的演员带来六出经典,二十位举牌的母亲评判员,五位主持人的穿针引线,最终奉献的是六个家庭的六个青年豫剧演员的幕后人生故事。目前该节目收视排名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跃升3个名次,酷云实时关注度最高飙升至全国第四。
纵观这台特别节目,既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展示,又是散落在各地戏曲艺人们在各自平凡从艺道路上为梦想而奋斗的故事的展示,更多地呈现了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以及传承。其实,无法量化的是母亲节特别节目背后真实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不尽雷同,但每一个故事里又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抛开世俗生活的一切障碍,对戏曲艺术的由衷热爱,而一档戏曲节目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播和包装,也着实下了工夫,想了办法,为传统戏曲包裹上了现代文化和热点的外衣,不失为广泛传播的一个捷径,也为我省乃至全国戏曲节目做出了表率。(记者 孙轶琼)
(摘自 《山西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