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豫剧界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谚语:“‘祥符调’不用问,不是‘许门’是‘蒋门’。”由此可见,“许门”与“蒋门”就是豫剧“祥符调”的中流砥柱与发源鼻祖啦。“蒋门”的发源地在开封东南四十五里朱仙镇一带,直到现在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三庄王诞辰,各地科班都要集聚朱仙镇,献戏敬神,互相观摩,以求改进提高。“许门”班址的大本营就在封丘曹岗乡清河集,公认是祥符调的发源地。

相传,早在明末清初,清河集许家为馆主的戏班子就初具规模。戏班组成:“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俩箱倌”。那时唱祥符调以清唱为主,多在乡镇集会,庙会,骡马大会上以地摊围圈形式进行演唱,偶尔有些艺人也唱堂会。清光绪年间,许家班班主传至第三代许长庆(1868-1927)又名许老六。他掌班时,看到旧戏班师徒之间,徒弟拜师之后,只能靠自己师傅口传心授,无法再得到其他师傅的教导,限制了各行当演员水平的提高。许长庆就耗尽心血,专门为祥符调办科班培养演员。他开始成批招收年龄较小的学员,自小分班分角培养,培训期限五到十年。自那以后,许长庆把毕生的财力和精力投放在科班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上,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方法,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专职培养新生力量。他还破除旧规,把祥符调振兴赋于男旦孙延德(1865-1947)聘其在清河集“小天兴班”长年任教。他办“小天兴班”八期,最多时学员达200多人。名伶荟萃,教学相长,在中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清末民初,以开封为中心的“内十处”和“外八处”的主要演员,大多出自许门科班,为祥符调的发展,创新立下了汗马功劳。

著名艺人孙延德,艺名“白酥瓜”,“白菜心”,清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于封丘县应举镇邵寨村。他7岁学戏,从艺75载,享年82岁,他知识渊博,业务熟悉,是有名的顶门老旦戏曲奇才,能背诵360部大戏。1905年,当他40岁时,因嗓子失音就开始任教,他演了半辈子戏,教了一辈子徒弟。他前半生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后半生则是戏曲教育家。毕生培养学生达400余人,当时在开封的名角十有八九是他的徒弟,其中旦角最多,诸如老五大名旦(均为男旦),亦称“五朵云”中的李剑云,时倩云,林黛云,阎彩云,李瑞云;名小生王金玉(艺名筱火鞭),张治林(艺名小妖怪);老生徐金发,武生赵福全,王清云及后来誉满艺坛的“豫剧皇后”陈素真等一批造诣颇深的戏曲大师,均出自他的门下。从此。孙延德名声大噪,红极一时,成为豫剧祥符调近代上有据可查,最有典型的传承人和成就最大的名师。2006年清明节,封丘县党政领导为了缅怀他的功绩,在他的墓前立起了“戏曲教育、豫剧表演艺术家孙延德先生之墓”的石碑。

当时,在豫剧界唱祥符调最有影响的,从清河集走出的豫剧大师有:李剑云(又名壮妞),专攻旦角,历来都被人们排在“祥符五朵云”之首,被誉为“戏状元”。他的生卒年月不详,只知是豫北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人,在光绪、宣统年间已经是名重一时的旦角演员了。当时在开封一带流传着 “地有两顷五,够不上叫声壮妞叔”,形容李剑云红的高不可攀。清末举人邹少和曾这样描述这位历史上有名的演员:“宣统年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今原阳)人,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代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他在《玉虎坠》中饰演的娟娟,《金盆计》和《湘江会》中饰演的无盐娘娘,《清官断》中饰演的翠红,《三山关》中饰演的樊梨花,不但唱腔优美,而且能文能武,表演细腻感人。有文章称他“音韵出自天成,节奏不同凡响”。然而,这么一位杰出的旦角演员,中年不幸倒嗓,从此息隐舞台,强烈的事业心无以图展,最后竟忧郁而死。

时倩云在“祥符五朵云”中年龄最长,,生卒年月、籍贯均不详,自幼入科班学艺。当时报刊上有文章盛赞时倩云的演技是“于歌舞之际,语默动静,尽能脱俗,与众不同”,并说在他演出的众多剧目中,以《美人图》最为出色,深受观众喜爱。他是位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戏曲艺人,能书善画,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画兰数笔,颇有可观之处”。

阎彩云,河南封丘仝蔡寨村人,1893年生,是当代著名表演艺术家阎立品的父亲。他8岁入科学艺,武功较好,主攻刀马帅旦,兼演花旦、正旦,是“祥符五朵云”之一。他扎靠、踩跷、耍刀最为称著,行若流水,气贯长虹。阎彩云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戏德高尚,1917年《豫言报》第15期载文说:“论品格则为阎彩云,顾曲家只知阎郎之色艺,不知其品格无为吾人所可欣羡者……至无一切恶劣嗜好。”阎彩云属长寿者,1983年病逝,享年90岁。

林黛云的籍贯、生卒年月均不知晓,据说他的小旦戏最为出众,扮相俊美,唱做俱佳,是“祥符五朵云”之一。

贾碧云的籍贯、生卒年月均不知晓,是“祥符五朵云”之一。他功夫深厚,解放初期据老艺人回忆说,他的跷功最好,身轻如燕堪称一绝,表演上也独具一格。《破洪州》中饰穆桂英,《洪雪娥背大刀》中饰洪雪娥,《乌龙院》中饰阎婆惜,《翠屏山》中饰潘巧云,在当时这些剧中人物都是踩跷的,表演难度很大。

李德奎是著名丑角,他有“三绝”,一是嗓音极其洪亮。二是念白口齿清晰,字音真切,无论是多么长,多么快的大段念白,不管你坐的多么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念起长段的快白如鞭炮声清脆,念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一念完就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叫好声。三是表演技艺精湛,无论是老丑、小丑、富丑、贫丑、官丑、君子丑、奸诈丑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物,他浑身是戏,都能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这三项特长,在当时豫剧丑角中他是独一无二的。有一年,他在《卷席筒》中饰张苍,笑死在舞台上。

几百年来,豫剧没有“派”的概念。名演员都是以“活关公”、“旦角总师父”、“红脸王”等这类称号闻名。真正把演员个人风格以“派”命名,还是1980年的豫剧流派汇演之后。这次大会上,以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为代表的豫剧旦行“五大流派”开始提出,并得到专家、观众的一致认同。

豫剧的著名演员有很多。旦行以“陈常崔马阎 ”为代表的“五大名旦”享誉全国。早期,豫剧舞台上没有女性,旦角一律由男性扮演。那时梨园有严格的行规,祥符调不用女角,旦角一律由男性扮演。不让演戏还罢了,就连年龄超过十二岁的女孩,舞台都不能上。若是有人带着女孩上了戏台,就是犯了规矩,那可是戏班的大忌。你就得为戏台烧香,燃放鞭炮,杀鸡撒血祭戏台,以破霉气。因此唱戏的人常说有十个胆也不敢破坏这个规矩。1926年,中秋节将近,古稀之年的孙延德看到了8岁女孩王若瑜(即陈素真)是个唱戏的料,就在有识之士的支持下,顶着巨大的压力,力排众议,将三个年龄不到8岁的女孩收为徒弟,真是响头落地,师徒名分确立,开创了女子演旦角的先河。孙延德还按规矩为她们分别取艺名陈素真、王守真、张玉真。当时他说,我教了这么多年的戏,没见过像陈素真这么有灵性的。严师出高徒,陈素真自此成了豫剧中首次登台演戏的坤角,她的成功,真正为女角打开局面,使女性演员如雨后春笋增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们的启蒙恩师孙延德。

陈素真(1918-1994),陕西富平人,原名王若瑜,八岁拜孙延德为师学青衣,改艺名陈素真,唱腔属祥符调。她十岁登台,为豫剧第一个女演员。十七岁即被誉为“豫剧皇后”,二十二岁又获“梆子大王”,“河南梅兰芳”的美称。她有极高的艺术天才,她学戏快,刻苦勤奋,为人正直。在艺术上不懈追求,“艺不惊人死不休”是她一生的信条。1937年到北京学习京戏武功,练就一身绝技,文武生旦,唱念做打俱佳。她是豫剧传统唱法的代表,唱腔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基础上孕育着变革、创新。豫剧旦角的化妆、闪身、台步、水袖、辫子、扇子等功夫,都是她的独创。陈派艺术博大精深,唱腔委婉典雅,表演细腻传神。代表作有《三上轿》、《宇宙锋》、《梵王宫》(即俗称《甩大辫》)、《拾玉镯》以及十部“樊戏”等。她的文化修养也是豫剧界老一辈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她的自传体回忆录《情系舞台》是豫剧界第一部由演员自己撰写的回忆录。

阎立品(1922—1996年)河南封丘仝蔡寨村人,原名阎桂荣,为豫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其父阎彩云是豫剧著名男旦。她10岁入开封义成班,拜祥符调名演员杨金玉为师,并问教于宗师周青山(艺名“杂面肉包”)。12岁开始挂牌演戏,演的《打金枝》,个小扮相俊,观众称其“小闺女”,有“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也要看看‘小闺女’”的说法。

“学艺先学艺德,立艺先立人品”是她一生做人的准则。抗日战争时期,她削去辫子,剃成光头,女扮男装,绝不给日寇和汉奸演戏。开封、许昌等地的民众团体,赠给她“品端艺精”、“立身不使白玉玷,品高当与青云齐”等许多匾额、条幅。从此,她的名字便改为阎立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开封戏剧舞台。1954年1月,京剧大师梅兰芳在看了阎立品的演出后,称赞她是“地方戏中很少有的闺门旦”,并主动提出收她为学生。她的唱腔清柔甜润,韵味无穷,艺术上遵循“细想、细唱、细做、细心琢磨、细致入微”的准则,寓情于声,以情动人,独树一帜地形成了为人称道的“阎派”唱腔艺术。其名剧《秦雪梅》在中原大地影响极大,家喻户晓。她主演的《盘夫索夫》、《游龟山》等剧,也已拍成电视、录像或灌制成唱片、磁带发行全国。她一生培养了许多豫剧人才,其“阎派”传人已在省内外各演出团体挑起大梁。生前曾任河南剧协副主席等职。

李兰菊生于1929年,郑州市杜岭村人。1944年入西安狮吼剧团,曾在洛阳、宝鸡、酒泉演出。谚语有:“提起豫剧十八兰,就数小菊和大田(崔兰田)。”1949年加入香玉剧社,与常香玉轮换演出《大祭桩》、《拷红》等戏。1956年调省豫剧一团任主演。1982年任新乡市戏曲学校校长。

清河集从乾隆年间至今从未断过戏班,没有断过演员。这块沃土是沿着中国豫剧的正脉——祥符调一步一步地走了200多年。传承有序的清河集祥符调是封丘的文化品牌,也是新乡乃至河南的文化品牌。正如戏剧专家谭静波所说,祥符调是豫剧诸流派的源头和轴心,是标准的中州音韵,时代推崇豫剧祥符调。

著名作家田中禾谈到豫剧曾说到:“要振兴豫剧,必须向京剧学习,认真继承、弘扬传统,恢复以演员为中心的戏曲艺术法则,扶植振兴流派,精心发掘培育经典剧目。振兴豫剧,首先要振兴祥符调。近二百年的豫剧发展,从民间小戏到城市舞台,从艺人口口相传集体创作到文人学者集粹整合,汲取了中原文化,融入了中原语言、声韵特色,反复循环,最终形成了祥符调,完成了豫剧的音乐体系,奠定了豫剧传统的根基,滋生出豫东、沙河、豫西各个不同风格流派。祥符调是豫剧正声,是中原文化的非物质遗产,我们这些子孙应当有保护发扬的责任感。……祥符调后继有人,豫剧的生命力深植于民间,艺术不会因寂寞而湮灭。”

豫剧祥符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