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初,禹州市征得省文化厅有关领导的同意,邀请谷秀荣去帮助带一带禹州市豫剧团。
一到禹州,市委书记张长发、副市长朱五妞陪她观看了禹州市豫剧团演出的《三请樊梨花》。谷秀荣看到,这个团的演出水平不理想,演员的艺术素质不够高,服装和舞台幕布也很破旧。张书记和朱市长表态,只要你答应来,市里可以拿钱把演出设备都换一换,更新设施。并问她有什么条件和要求。谷秀荣想了想说:“我没啥要求,如果帮助剧团把戏排好了,武装好了,能不能陪着我进北京演一演?”张书记很爽快地答应了:“可以,可以,这是件好事。这没啥难的,只要戏排好了一定去北京演。”
谷秀荣去北京演出的念头起源于去年在南阳演出时几位北京专家的提议。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戏剧艺术家聚集的地方。过去在戏中老是演“进京赶考”,对到北京献演,谷秀荣一直有着一种神圣的向往。她也想 “进京赶考”,借此机会,观摩学习,听取意见,开阔眼界,提高自己。
依照谷秀荣泼辣、爽快的性格,到禹州说干就干,立马就带着演员练功、排戏。市领导把她安排到宾馆住,她说太浪费了,也不方便,就搬到剧团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在剧团的大伙上吃饭,与剧团的同志在一起更融洽,容易建立感情,交流切磋。剧团的条件虽然简陋,但市领导很关怀,剧团的同志很热情,谷秀荣工作起来也很舒心。她对演员要求严格,排戏抓得很紧,一丝不苟,市领导下了班天天来剧团看排戏。很快就排好了《五世请缨》、《西厢记》、《大祭桩》、《孟丽君》上部。
谷秀荣率领面貌一新的禹州市豫剧团,冬天冒着寒风,夏天顶着烈日,到山乡,到矿区,到军队驻地演出。虽然演出条件不怎么样,露天搭个台子,舞台上也是因陋就简,但群众看戏的热情高,到处是黑鸦鸦的人群,都像过节一样。谷秀荣也不因条件差而应付了事,她的演出和在城市的正规剧场一样认真,观众说她是“出真汗”的演员。1990年的春节刚过,在李黄村演出,积雪遍野,白茫茫一片,零下八、九度的气温,露天舞台上积雪还没有打扫干净就开演了。谷秀荣饰演红娘,衣服单薄,小北风刮着,没出场就浑身打哆嗦,到了前台,一张口就是一肚子凉气。但她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景象,漫天野地里点燃着一堆一堆的篝火,上千名父老乡亲或坐或站在雪地上看她演出,为她鼓劲叫好。她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寒冷,心里燃烧起一团熊熊烈火,一种对艺术的热爱和虔诚之火,任凭寒风扑面,寒气刺骨,她的演唱更加卖力。还有一次连续唱了好几天,秀荣累得嗓子红肿充血还在坚持唱。一位看戏的大婶子感动得愣是从自家地里摘了个大南瓜不由分说地塞到她怀里!后来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王蕴明听到这个故事很是感慨,他说:“这南瓜写成的‘剧评’,引导我们思考豫剧的民本性。”诗人王怀让听到这个故事后,也激情吟歌:
“于是,就有这么一个老婶子,摘了个南瓜硬是塞到她怀中,那份情,真叫个重,压得她泪花滚动在眼眶中……她说话了,这一辈子有多少专家为她写过‘评’,但她最最看重的,是这一篇评——这一个南瓜写成的大剧评!”
的确,谷秀荣的演唱艺术,扎根在群众中,贴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
谷秀荣不忘基层群众,基层群众也格外喜爱谷秀荣,喜爱她的艺术。不少矿工、农民、士兵成了她亲密无间的朋友。她到禹州市不久,消息很快就传遍了禹州城乡,飞进了矿井深处,也飞进了农家小院。她在县剧团那间简陋的小屋里,常常是她和挤得满满一屋子的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夏天,人们给她送来了西瓜、水果,冬天又隔三岔五地送来卤好的牛、羊肉。
有些群众自发地成立了“谷秀荣艺术爱好者协会”,有些人自动报名要当剧团的“台柱子”,不少煤矿、企业给剧团送来了赞助款。他们把谷秀荣宣布为禹州市的“荣誉市民”。
戏剧大师张庚看了谷秀荣的演出并了解谷秀荣的情况后,为她题词“表演惟妙惟肖,歌声裂石穿云”,意犹未尽,又挥笔写下“为人民而歌舞”几个大字。的确,谷秀荣坚持不断深入基层,坚持长期在农村山乡演出。她坚信,走向人民是艺术的生命,走向人民是艺术家的生命!
在1990年6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为谷秀荣率团晋京演出召开的座谈会上,禹州市副市长陶瑞英动情地介绍说:谷秀荣是河南省豫剧一团的名演员,凭她的声望和家庭条件,本来不该到我们这个小市的剧团来,但为了帮助我们这个团走出困境,为了能多给基层观众演出,她来了,一年多来,工资不多拿,唱遍我们的村镇、矿山,风里雨里,严冬盛夏,乡村高台,她从不讲条件,一心一意为农民、工人演唱。她不仅为我们的剧团带来了艺术,也带来了为人民服务,献身艺术事业的精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