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1958年拍摄戏曲片《穆桂英挂帅》不久,1959年扬剧的《百岁挂帅》也被拍成了戏曲电影,1960年中国京剧院移植扬剧《百岁挂帅》,改编为京剧《杨门女将》,后来也被拍成了电影,一时间我国戏曲舞台上呈现一股空前的杨家戏热。当年河南戏曲舞台上,许多名剧也竞相扮演穆桂英、佘太君、杨七娘等杨门巾帼英雄。当时以豫剧《十二寡妇征西》影响最广,许多名家都演过,当时我还看过华翰磊演出的此剧。后来陈宪章先生进行了加工,易名为《五世请缨》,成为常香玉的常演剧目。
本文先说马派名剧《十二寡妇征西》,以后再说常派名剧《五世请缨》及越调申派名剧《杨门女将》。
马派名剧《十二寡妇征西》演出时间比较早,它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于1958年首演。剧本由我省著名剧作家徐欣(后来调到省豫剧三团做了专职导演)、何凌云整理,北京宝文堂出版,署名艾青。后来洛阳张世虎等根据排演情况也再度作了加工。
剧情就用不着细说了。写宋朝三关守将杨文广被西羌围困,差焦廷贵回朝搬兵,佘太君不顾年过百岁,毅然率领天波府十二寡妇出征,大破羌兵。如果说《七郎八虎闯幽州》是表现杨家将男性们不惜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那么《十二寡妇征西》则是表现杨家将女人们英勇接替,“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戏曲电影《杨门女将》在文革中遭到封存和批判,“欲加之罪”的罪名是:由彭真电话指示拍摄,影片借古喻今,含沙射影地攻击三面红旗,宣扬战争残酷,攻击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打仗打得连一个男人都没有了,只剩下十二个寡妇征西。
马老在《十二寡妇征西》里,最初能找到的只有“忽听得我的小孙孙一声请”一段唱腔,前几天又从网上搜到“我一见居家人跪埃尘”和“出京来放罢了炮三声”两个唱段。这样合起来就有了三个唱段了,刚好够我凑成一篇博文的材料。对于听惯了常大师的《五世请缨》观众,你可能认为马金凤扮演的佘太君唱腔过软,缺乏一种刚烈之气,让人提不起劲来。但流派就是这样,区别这一流派与那一流派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唱腔。你听这两位大师的唱腔,各有各的行腔方法,各有各的唱腔韵味,一听就截然不同,这也是不同观众喜欢不同流派的原因,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
马金凤在这出戏中唱腔保持了她一贯的清脆豪放,韵味悠长;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尾音干脆,旋律明快等特点。第一段戏是佘太君出场时唱的,与常香玉的“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相对应,只是马唱的轻快,而常唱的比较气派而已。第二段戏节奏稍慢,采用了豫西调的走下五音的唱法,抒发了此时此地佘太君的心情。第三段戏是佘太君披挂上阵,出征时的唱段,与常之“见尔等一个个健壮英勇”相对应。这一段戏运用了豫东调旦角演员高亢激越的行腔方法,在处理“二八板”唱腔时常用的并连、垛唱的方式发挥到了极致,同时配以锣鼓经来强调节奏(有人称为“锣鼓二八”),把佘太君威风凛凛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同一出戏中唱词不一样,唱腔韵味不一样,充分体现出流派的特点来。听惯了常派佘太君的唱腔,再听听马派的唱腔,换个口味也好!
马金凤《十二寡妇征西》唱段之一 :“忽听得我的小孙孙一声请”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www.tudou.co2/v/E1c_G-fFaHY/&resourceId=0_05_02_99/v.swf" wmode="opaque"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scale="" play="" loop="" menu=""></embed>
马金凤《十二寡妇征西》唱段之二: “我一见举家人跪埃尘”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www.tudou.co2/v/RVPHF_4dVXs/&resourceId=0_05_02_99/v.swf" wmode="opaque"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scale="" play="" loop="" menu=""></embed>
马金凤《十二寡妇征西》唱段之三:“出京来放罢了炮三声”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www.tudou.co2/v/IjWUZS7ZS5E/&resourceId=0_05_02_99/v.swf" wmode="opaque"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scale="" play="" loop="" menu=""></embed>
本文用了网友“敬水静”上传的网上的两段音频,在此表示感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