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她的声音闻名全国,她演绎的历史故事家喻户晓。她从未受过任何写作训练,却整理出了脍炙人口的《岳飞传》、《杨家将》;她不像如今的明星那样大红大紫,却有几亿人曾日日夜夜追随过她的声音……这位传奇女子,就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刘兰芳。
2月19日上午11时,河南宝丰马街正月十三书会现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一亮相,就赢得了满堂彩,表演之后,记者对这位传奇演员进行了专访。
新说书人不是越多越好
(以下简称“记”):很多人都是通过《岳飞传》、《杨家将》熟悉你的,那时听众最怕听你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你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刘兰芳(以下简称“刘”):上世纪80~90年代可以说是评书艺术的黄金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评书演员。我当时说《岳飞传》那会儿,一百多家电台同时播放,我的声音比我的长相出名多了。
记:《岳飞传》、《杨家将》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刘:说哪个朝代的历史,我就去研究查阅哪个朝代的历史。把历史背景摸透了,才能把书说好。编《岳飞传》整整用了7个月,当时,我是在10平方米的斗室里写出并录完的。
记:说书稿都是您自己编写的?
刘:那些都是我和我老伴儿一字一句抠出来的。创作时的手稿要是摞起来比我还要高出一大截。那时候,好的说书人都得会自己写。
记:是不是因为不会写书,评书界才鲜有新人?
刘: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希望有太多(新人),只要有几个尖端的就行了。好的说书人20年才能出一个,刚开始的时候并不一定很红,要有大量的生活经历后才能创作。
记:所以20多年过去,在我们眼前浮现的身影和在耳边回响的声音仍然是老一代说书人。评书新编作品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刘:过去大众文盲多,他们的知识好多是在听评书、看大戏那里学到的。现在不行,多数人都比说书人的文化水平高,你说错一点儿都不行。另外,时代变化很快,说书人在提高自己的演出素质的同时,编的书也要创新。
说评书要有时代气息
记:据说,你在新录制的《岳飞传》里面加入了不少新思维。
刘:是啊。我最初说《岳飞传》为什么反响那么大,就是和当时的时代相符合,有当时的时代气息。现在我还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观点,再说《岳飞传》就达不到那种效果了,现在说就必须用现代人的思维叙述。作品创新是一个层面,老书新说是另一个层面。
传统评书是我国艺术宝库里的珍宝,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打磨,既精彩又生动,作为说书演员是不能抛弃的,是要继承下来的。然而,继承并不是一味地还原老面貌,继承应该在发展中继承,赋予传统评书新时代的气息。
记:您觉得评书的发展空间还能有多大?
刘:现在的文艺节目非常丰富,评书的受众被挖走不少。但你只要看过我的演出,就会发现,评书还照样受欢迎。老人早上晨练,出租车司机开车都听评书。马街书会每年这么多人,说明评书界还是后继有人的。
今年还有新作品
记:作为曲协主席,工作繁忙,你平时还有时间录制新书吗?
刘:我是个说书人,我的职业就是说书、写书。虽然有时开会,有时做公益事业,但都不多,平时还是会写点儿东西的,每年我都坚持录一两部书。去年我就录了两部。一部是《中国母亲风采》,第二部是《猎贼英雄传》。今年还要再录。
记:大概什么内容?
刘:今年打算录个有关于尧舜的,作品暂定叫《尧舜躬耕之地》,这部书可能有两三百集。
记:河南是个曲艺大省,你怎样评价河南曲艺事业的现状?
刘:河南是个曲艺大省,比如河南坠子就是一个大曲种,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影响。听说今年马街书会的书状元,前两名都是唱坠子的,我很高兴。
河南我来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马街书会我今年是第五次来。马街书会的盛况让我看到了中国曲艺事业后继有人。(慕嘉烜)
(摘自 《东方今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