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状元

段二淼是上党小生泰斗,此前此后无出其右。王东则全面继承师傅衣钵,被公认为小生状元。人民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赵树理先生说:“上党小生甲天下”, 就是对他们师徒的最高评价。

有行家甚至说,要选一位有模有样、色香味纯正的上党小生范式,非王东则莫属。王东则是段二淼先生小生艺术的真正传人。
小生这个行当,对演员条件要求最高:要扮相好。小嗓好、大嗓也较好。如果是武生,还要武功过硬。仅嗓的要求:除宽、厚、亮、圆外,音色要清脆、高亢、抒情;唱腔要干净、利落、潇洒、大方,绝不拖泥带水;要用唱腔旋律来展示、表达人物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清新健美、生气勃勃的艺术享受。

我总觉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而在人生几个阶段,青春阶段的感情更复杂、更细腻、更丰富也更纠结、更脆弱。中年人责任最重,负重最多,贡献最大。人生到了老年阶段,毕竟锋华落尽,超脱多了。这也是一位望九老人回首一生的心里话。由此推论,演好感情丰富复杂的小生最难。

一个人在最难方面取得成功,尤其值得钦敬。

下面从京剧的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三位小生大师说起。树标立范、“立杆见影”,会通参照:

一代小生宗师姜妙香,出生于1890年,属庚寅虎。他的小生形体动作简洁大方,情感表达得体传神,形演与唱腔以及音乐浑然一体,整体表演艺术达到柔和自如的境地,有着无限的诗意。尤其是唱腔上突破简单直朴、宽音多、腔少的单调面孔,使“板者活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演技高妙,擅长丹青,为人仁正, 获“姜圣人”美誉。

另一位大师俞振飞,1902年生,属壬寅虎。他的父亲粟庐先生就是昆曲音韵专家。他本人是大学讲师出身,由名票而名演,由昆曲而京剧,受到“伶圣”程长庚之孙程继先先生收亲授,并长期与梅兰芳先生同台演出,是使京剧小生艺术品位提升到新的高度的表演大师。据说他的超凡脱俗达到了“唯我独有”的境界。一个身段、一个眼神、一颦一笑都有一种独特的姿韵。有人说,就像唐人吃一席酒能吟出许多经典诗句,宋人举杯之余能咏出别样销魂的好词一样,俞振飞眼神中能丰富地蕴含晏殊“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感伤,唱腔中能清晰地传达出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的落寞,神态上能传神地透递出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绪。如果需要表现内在的大气魄,他的表演却也有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雄浑气概和心藏郁勃、情含悲凉的大慈大悲。

还有就是小生大师叶盛兰,生于1914年,属甲寅虎,也是程继先的亲传弟子。他一生追求的是创造性地运用程式技巧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他扮相英俊,气度大方,文武兼备,唱念做打无一不精,英勇儒雅无一不能。他在演唱上吸取了“龙”音的挺拔,“凤”音的柔婉,“虎”音的刚健,加以发展创造,形成了清刚、婉转、丰腴、壮美的唱腔特色,创立了刚柔相济、清新健美的叶派小生声腔艺术,为京剧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有人说,梅兰芳把青衣演到登峰造极,叶盛兰将小生演到登峰造极。

有专家说,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看叶盛兰,就是因为他身上技术美和形式美高度统一,二者的意蕴都很深。甚至说,要欣赏叶盛兰的艺术,应该具备马克思说的有“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还要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

三位小生大师都与梅兰芳先生同台演出。姜和俞同为梅剧团。如演《宇宙锋》,姜演匡扶,俞演秦二世;演《虹霓关》,姜演头本,俞演二本。梅赞扬说:“俞五爷台上那点意思,旁人做不到;姜六爷那点意思,旁人也做不到! ”也算“富连成”门徒的梅兰芳,格外关照叶盛兰这个小师弟。1933年秋在上海大舞台与之合演了一场《奇双会》,使叶红遍上海滩。上海观众说:“好些年了,没见到这么好的小生呀!”

王东则不是叶盛兰,不是俞振飞和姜妙香,也不是京剧的任何一位小生,但同样是小生名家,是“上党小生杰天下”的杰出代表;是技术美和形式美相统一的意蕴很深的小生范式;是有着“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的观众崇重的偶像。

王东则于1918年出生在壶关县地南头村,今年正好是他的百年诞辰。他比师傅段二淼小19岁。段二淼比姜妙香小9岁,比俞振飞大3岁,比叶盛兰大15岁。他们都是同一时期同一行当的戏剧表演艺术家。王东则的父亲不是戏剧表演艺术家,也不是教师和医生,而是一个阿Q式的赌鬼。他们家原籍的大峪村曾被一分为二,上半部属长治县管辖,下半部属壶关县管辖。大概在清光绪年间,王东则的曾祖迁移到现在作为他的故居的地南头村。

据村里的老支书说,早年一位风水先生看了王东则家的住宅和坟地,说过要出朝廷。平顺那边还另有一说:段二淼是假王,王东则是假状元。为什么会这样传说呢?我想,应该是他们太出色出众了,人们对现实中的原因都不满足,只有到天地聚合奇气生灵中找点“根据”。这是典型的偶像崇拜。

好像是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一旦出了名,就连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也被说成与众不同。王东则的第一声啼应该与平常的婴儿没有不同,应该不第一次的啼哭就是一首诗。不过,他的艺术人生毕竟有些与众不同:他不是“假状元”,而是“真状元”——(破折号)状元也即小生,王东则就是小生状元。王东则也和他的师傅段二淼一样,都是观众心目中的小生偶像。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先写过这样两句诗,“曹蜍李志名虽众,只识香南绝代人。” 如果抛开其众说纷纭的政治背景和暗喻,单从字面上理解,用于当年观众热捧的段二淼、王东则师徒也很贴切。因为当年尽管班社林立,好把式多到不可胜数,但观众最为热烈追捧的还是段二淼和王东则这两位绝代小生。

那种热捧或者说崇拜的情景简直不可想象。我家乡的老书记胡计松撰文说:段二淼有极高的荣誉和魅力,假如有谁和他当面说过一句话,那就是莫大的荣耀,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就会说他某月某日和段二淼说过话,人们就会十分羡慕,以至很多人都千方百计要和段二淼说上一句话。说过以后,人们就会打听他在那里和段二淼说过什么话。其中有一个观众夸耀当面和段二淼说过话。人家问他说什么了?他说:段二淼在我村唱戏,我爬在上下舞台的梯子上看戏,段二淼要从台上往下走,他叫我闪开,我说噢。

育徒传奇

原来我只知道王元化先生对文学深有研究,近来读了几本书,才知道他对众多前辈演员的研究也很深。他认为,大凡戏曲表演艺术家,都经历过刻苦的磨炼过程。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无一例外。他还具体说到,每逢严寒三九,风雪交加的早晨,第一个起床的总是余叔岩。他起来后再把王庾生等几人叫起来,一起走十几里路到郊外。无论多冷,雪多大,他总是夹着一把笤帚准备扫雪用,拿着一根柳棍准备凿冰用。手脚冻僵了,就爬树、跑步、耍大刀。等练出汗来了,再接着喊嗓子。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直坚持着。工尺、词句、唱腔、身段、表演,即使一字之微也要仔细揣摩,刻苦钻研,朝夕不辍。

《梅兰芳画传》中也说到,十几岁的梅兰芳每天天明即起出城吊嗓,然后练身段,学唱腔,念本子,练跷功。练跷功时,踩着跷站在一张长板凳上的一块长方砖上,一站便是一炷香的时间,直站的汗如雨下,眼泪汪汪。寒冬腊月踩着跷在冰面上跑圆场,常常被摔得鼻青脸肿。拿大顶时,他得忍着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有时竟昏倒在排练场上。

其实,只要将镜头转向我们太行山这一面,段二淼师徒同样如此。我一再说到段二淼先生对自己的严苛,还说到他耍的很精彩的现在已经失传的一路春秋大刀。为什么失传?不是别人没有他的天才,而是别人包括他的徒弟,没有像他那样对自己苛求,而且也吃不下那样的苦。据说王东则学戏之初,仗着自己嗓子好,不想接受苦练。在师傅从严要求引导下,终于增强自觉,苦练出一些功夫。

从头说起吧。小生状元王东则11岁随舅父牛白孩,也即牛一舟的父亲牛清云,到平顺三乐班学艺,第二年经段二淼的大徒弟温喜云介绍投在段师傅门下。这一年段二淼是28岁,已担任王曲三乐班掌班五年了。《段二淼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年谱》记载:这一年,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二年,段二淼在王曲三乐班任掌班。第二年,因与少东家闹别扭,曾离开三乐班到后八驮班。赵清海也应该是这一年离开三乐班到三乐意班任掌班。《上党梆子•平顺三乐班》则说到,上党名伶段二淼担任掌班,请来了须生泰斗赵清海,二净疤小元、小河,二旦牛清云、小旦王楼则,大净申水泉、丑角宋东发(老苍蝇),鼓师(应是琴师)李大友等。名角荟萃,气象非凡。此处还载有,三乐班在壶关北凰村演出时,夜间失火,新箱新行头损失殆尽。但东家和掌班都不灰心,第二天就去潞城魏家庄把魏其珍一副行头购回,同时由五掌柜下苏州添置新货。《满床笏》拜寿时,郭子仪七个儿子全穿红官衣,六个媳妇全穿红对披,红光满台,鲜艳夺目。唱黄河阵时,元始天尊十二位弟子全是金色镶边的道袍,金光闪烁,富丽非常。东家肯下如此本钱,至少说明三点:其一,“二淼戏”演出水平高超; 其二,“二淼戏” 演出阵容非凡; 其三,“二淼戏”受众面超大。与此同时,《年谱》还载有段二淼1924——1926年,连收三次门徒。其中的温喜云、李秃则、王东则等,后来都成了上党剧坛的知名演员。

具体而言,段二淼育徒的主要经历是:
1924年,收大徒弟温喜云、赵紫孩。
1925年,收秃则、补生、广生、金海、聚法、引枝、庚辰、雨信、四则、计孩、小狗、和则、小富等。
1926年,收王东则。冬天在潞城魏家庄科训。给徒弟们排练《九仙台》、《雁门关》、《天波楼》、《五绝阵》、《昊天塔》等戏。
1927年,在老家赤壁村科训徒弟,生活费用全部自供,排出《战宛城》、《忠孝节》、《广武山》、《八卦阵》等戏。
1928年,率全部徒弟到处演出。冬天回赤壁村科训。
1929年,培养出鼓师王和则,锯琴师小富。
1930年,在屯留崔郭村为了维护戏班和徒弟们最基本的权益,遭受土豪恶霸捆打侮辱。
1931年,率徒离开三乐班,流动性卖艺,后住黎城培盛班。
1932年,住壶关鸦村三乐班。
1933年,住壶关百尺三乐班。
1934年, 和赵德全合办三乐班任掌班。
1935年, 赴太原演出,获“誉满并州”缎幛。

此后的情况还有:在潞城任超班任掌班。日寇侵入上党,因不给日寇唱戏脱离戏剧工作回到赤壁村。经赵树理动员参加胜利剧团,演出宣传鼓动抗日的新戏。被评为全区文艺模范。参加全省第一次编导讲班和李春枝改编《天波楼》。出席全国文化工作者先进会议并赴京汇报演出。任全区演员进修班主任,培养出青年演员130多人,直到就任山西戏校晋东南分校校长,培养出大批学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