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的赵庄村(原属清苑县), 是一个有着悠久戏剧文化的古村落,始建于明朝中期。最早有章姓定居,解放初,尚有章姓坟地,但现在已没有一家章姓了。随即有赵姓、张姓、 褚姓等定居。清末民国,赵、张二家各出了一位在京剧、河北梆子传承史上有影响的人物。赵家的赵云卿(1888--1975),自上世纪初即与麒麟童周信芳配戏,工小生。张家的张洛贤(1910—1978)是河北梆子的著名琴师,艺名“盖京南”。

张洛贤先生一生富有传奇色彩。自小受家庭的熏陶,喜欢河北梆子,15岁始,先在满城江城村、雄县马务头村学艺三年,随之在保定戏班中拉琴,因戏班多临时组班者,偶有北京、天津来的演员加入,操琴中时有不如意之处。遂离家至北京、天津游学六年。自此,保定、北京、天津风格梆子的各角色,无不得心应手。又由赵云卿先生引荐,求教于京胡大师徐兰沅先生,故又工京胡。这在京梆两下锅的年代,是吃饭的工具,必须都能应酬。有幸在北京花300银元买到一把板胡和一支长笛,樟木盒,伴随了先生一生。后长期与梆子大王金刚钻(王莹仙)、银达子(王庆林)、小香水(李佩云)合作,曾随金刚钻到沈阳演出。1948年4月9日,金刚钻在天津中华茶园演出《捡柴》时病倒,第二日,金刚钻不幸离世。这是金刚钻生命中的最后一出戏,就是张洛贤先生操的琴。

张先生由于长年的奔波劳苦,收入不定,对家人照顾很少,生活孤苦,与金刚钻等演员一样,有阿芙蓉癖,脾气极大。因技艺来之不易,轻不授人,经常给家人说:“戏班流动性大,什么人都会遇到,要有一见面就分出好赖人的功夫,不然会在江湖上栽跟头。想学东西,看不上的绝不教;唱得不行,绝不拉弦,不能掉价。”老人有一习惯,拉一场戏领一场戏的钱,否则甩手就不干了,再请加钱也不干。但每遇同行遇到窄事,总是倾囊相助,故一生无积蓄。与金刚钻等合作的同时也经常为韩俊卿、金宝环、金凤琴(1908—1979)、宝珠钻等操琴。1948年秋,回到保定,为河北梆子名角花素青(原名赵素青)、高凤英等拉琴。解放后,与二人做过同事,花素青还落户在了赵庄。

解放初,河北省政府在省会保定组织老艺人传艺,1951年,张先生与贾桂兰(小金刚钻)等名家参加了河北省实验剧院,1953年入新成立的国营河北梆子剧团。贾桂兰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为探讨、继承金刚钻的演唱技巧,常常请张先生为其吊嗓。遇节假日,还到赵庄请益,故赵庄年近八十岁的老人,都认识贾老师。只要张先生的琴声一响,村民们就会把院子围个满场,近距离听贾老师演唱。先生好养花,每每会被踩坏许多。1955年河北省艺术学校成立,先生被聘为教师,时间不长,就因患半身不遂回赵庄休养。1957年,石家庄职业戏曲学校在正定文庙成立,先生应校长刘洪斌之邀,被聘为教师。经贾桂兰介绍与名演员金凤琴结婚,先生原配王氏1942年逝世,金凤琴为继室。

先生在学校专教板胡、长笛,其它乐器亦通晓。为了解张先生和夫人在剧团和学校的情况,笔者走访了田春鸟、齐花坦、雷保春寇玉霜夫妇、张修石冯秀亭夫妇、翟喜悦、侯吉增等先生的同事和学生,几位前辈都非常热情。告诉我张洛贤先生的待遇在学校是最高的,教学认真,手音好,拉琴时特别有激情,教导学生们如何在不同的戏中对不同的行当配合更加得力,使唱工与伴琴自然天成。先生广博的见识,对不同流派唱腔的理解,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1959年、1960年周恩来总理、梅兰芳大师到石家庄观看戏校演出的《大登殿》,就是先生拉的琴,金凤琴和金紫云老师排的戏。张先生和金凤琴等得到了周总理和梅兰芳的接见和赞赏。1960年4月,金凤琴和金紫云老师排的《杀庙》在天津参加省会演,学生冯秀亭、刘晓俊主演,场面热烈,获得了最高奖,张先生拉的琴。演出结束后,先生专程到了北京新兴京剧团,看望大女儿张改胜一家,女婿刘文荣(原名刘鸣平,鸣春社科班毕业)是剧团的主角演员。年底,刘文荣一家随京剧团到了新疆,这就是后来的新疆京剧团。先生与女儿一家到北京永光照相馆照了相,这也是现今可以找到的先生唯一照片。

先生自由惯了,受不了戏校的频繁开会和严格管理,三年后,借故回家就不回去了,学校和家人都劝不了。先生提了一个条件:“只要不让我开会,我就回去”。这是政治觉悟问题,谁敢答应呢?回农村后,不会种地,靠教戏和拉弦为活。文革中,金凤琴退休回了赵庄,老俩帮村里组建了梆子团,赵云卿先生也退休回家,成立了京剧团。此时正是保定农村剧团最繁荣的时候,老俩就在本村和黄坨及易县岭东等村教学,倒还平安。1976年冬,先生到乌鲁木齐看望大女儿,就再也没回来,1978年逝世了,今安葬在乌鲁木齐东山公墓。2011年8月,笔者等一行六人到公墓进行了祭拜。

先生带出来的琴师徒弟有翟喜悦、侯吉增、李金堂、张恒吉、刘桂英、孟占禄、褚五福等。张修石是戏校乐器班学生,现为著名鼓师,对笔者说:“张老师不仅琴拉的好,长笛吹昆曲,那叫真好,所有乐场那是全活,解放前老艺人们技艺不行,那真吃不上饭,当时戏校的老师们都是解放前出大名的,张老师当时是河北省拉弦最好的,傍的都是大角,圈内都服气,盖京南的称号名副其实。”

金凤琴,本姓孙,是北京市房山区瓦井村人,五岁即学戏,入京剧科班,出名很早,后从赵双贵先生学梆子腔,与云笑天、李桂云合作演出。28岁与京剧老生毛二(1939年逝于天津)结识,生女儿金丽娟(1938年生,原衡水梆子团副团长,省劳模),后到天津,与赵俊卿、金宝环搭班演出。之后携女儿到唐山市演出二年。1953年,受贾桂兰之约到河北省梆子团一年,团里有少年班,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女儿金丽娟。1954年由贾桂兰介绍到沧县专区梆子团,参加了同年8月在省会保定的第一届戏曲汇演,演出了《打金枝》。金凤琴演郭暖,金丽娟演升平公主,孟翠英演沈皇后,筱翠云演唐王。

金凤琴京、梆戏会的很多,造诣全面,什么角色都能演,1954年河北省戏研室王昌言到沧县专区梆子团采集梆子戏资料,金凤琴口述整理了《拾玉镯》、 《打金枝》、 《断桥》、 《大蝴蝶杯》、 《秦香莲》 等。《拾玉镯》1955年8月由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署名金凤琴、金丽娟整理。《断桥》等后来也出了内部印本。齐花坦演出的《拾玉镯》就是按这个剧本排的。1957年9月,石家庄地区戏校在正定成立,金即被聘为教师,专教青衣,所教《大登殿》,主演王兰玉就是金凤琴的学生。1959年9月,周恩来总理到石家庄,要看河北梆子戏,先演了《三岔口》三段小戏,总理还要看,最后决定上金凤琴排的《大登殿》,王兰玉演的王宝钏非常成功,总理接见了演职员,还和张先生、金凤琴握了手,合影纪念。此剧还为到石家庄的梅兰芳先生作了专题演出。1960年4月,金凤琴的学生冯秀亭参加了在天津的河北省汇演,演《杀庙》中的秦秀莲,“演出震动了大会内外,受到各界赞誉和大会的表扬,由刘晓俊和冯秀亭演出的《杀庙》被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戏曲会演剧目。天津广播电台播放了录音实况。省市报刊登载了剧评和教学经验。”(见《石家庄文化志》)

雷保春说:“金凤琴老师唱念做表都极标准,人特别好,关心学生。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金老师都帮忙。教学中加班加点,金老师教,张(洛贤)老师为学生吊嗓,真是不辞辛苦。用废寝忘食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

寇玉霜说:”我12岁时练功拿大顶,时间长了,想上厕所,但不敢。我的指导老师是辛(慧秋)老师,但金老师在旁边,说你去吧,我给辛老师说。事后,辛老师不满意,但这个责任金老师承担了。”

冯秀亭说:“金老师当时50来岁,圆脸大眼,善良和蔼。老师戏路特别宽,青衣、老生、花脸、花旦、小生、老旦、刀马旦都能教,只要把一出戏给金老师,你就别管了,包括唱腔、身段。学校排的戏,虽有其他老师参加,但最后综合在一起的是金老师。这样的老师现在再也找不到了。可以想老师年轻时受了多少苦,下了多少工夫。老师排的戏代表性的有《大登殿》、《秦香莲》、《拾玉镯》、《大蝴蝶杯》、《桑园会》、《四郎探母》、《大·探·二》等。”

金丽娟说:“母亲会得多,记忆力好,最少有100出戏在她脑子里。如《大蝴蝶杯》,前演田玉川,后演江夏县。”

金丽娟在母亲的培养下,也成了一位优秀的河北梆子演员,是石家庄地区梆子剧团主演,1962年赴福建前线慰问解放军,在福州、厦门等地演出158场,主演《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1962年7月,该团划归衡水地区。金丽娟任副团长,当过省劳模,现退休后在衡水。金凤琴后来也退休在衡水梆子团。文革中,金丽娟被揪斗,金凤琴和母亲孙杨氏被赶回了金丽娟丈夫刘顺义的老家雄县马务头村。张先生把孙杨氏、金凤琴接到了赵庄,孙杨氏84岁时逝世,葬在了赵庄。1976年金凤琴由金丽娟接到了衡水,1979年逝世,葬在了雄县马务头村。金凤琴在赵庄期间,笔者岳父宋志彬先生跟她学青衣戏,颇得真传,这也是岳父的唯一爱好,今尚有不少戏照留存。

张先生有二女二子。长女改胜(已逝)、次子改珍(已逝)、长子进宝,次子进财,另有继女金丽娟。今值张先生逝世35周年之际,谨此纪念。

梅簃

2013年2月22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