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三面镜子

温喜云、赵雨信、李秃则,是段二淼的三位名徒,也是他的三面镜子。我并非将王东则、牛一舟、郝同生等大名鼎鼎的徒弟排在镜子之外,只因另有专篇,此不赘述。

晨曦初露的早晨,我到公园散步。洗练的蓝天,初升的太阳,润朗的空气, 碧绿的树冠,构成一幅称心如意的水彩画。置身其间,可心莫名。

啄木鸟在林子里飞来飞去。这里敲敲,那里听听,一个箭步穿上旁边最高大的树冠。据说它用嘴敲敲树干,便知有无虫子;在空中自如地飞来飞去,即可听到何处有更多的虫子张目。又据说,人通过禅修,可突破时空所限,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像接通无线电,坐在自家客厅沙发上便可旁听中央全会。然而,作为万物灵长的常人,却有许多事物是听到看不到,明知存在不知所在, 还不如啄木鸟的眼明神通。为此我也曾想,果有孙悟空访问阎罗的本领,我将随同酷爱二淼戏的父亲趋拜族祖段二淼,一家人谈往论今,其乐融融,不是比有朋自远方来还要快乐的事吗?

然而,我并非不知道这只是自己“求知”的痴想。为了满足对段二淼师徒多知道一点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只好各处询访,尽其可能向健在的当事人垂问请教。如果这篇《三面镜子》能或多或少照出段二淼师徒高尚圣洁的灵魂,就算了烧髙香了。

慧眼识“静”

我面前有一本书,书名“静水深流”五字之意,正好与我采访完温喜云的当事人,心中的那点感觉重叠起来。我豁然悟到:温喜云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静水深流”。

他的表演艺术就像一股清泉静静地流淌在那里。一部戏有他为主角,便有一股静气统摄全剧。 “静”到给观众留下特别清雅的印象。不仅像出自大师之手的水墨画的淡雅, 越品越有味;而且像陈年老窑的醇香, 回味无穷。

温喜云比师傅段二淼小10岁,属鸡,1909年出生于长治县桑梓村,后移居荫城镇。据说此“鸡”为笼内报晓之鸡。此年生人为默默建立基础的晚成型人才。温喜云13岁上,也即1922年, 投奔平顺王曲三乐班拜段二淼为师。他终其一生, 敬师如父,说起师傅段二淼来,那亲切,那感激,那心仪,那铭心刻骨的怀念,至今从他子女的言谈举止中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

惯语言:“高师不伤材。”高明的木匠,总是心静如水。做一件高档家具,尤其是打造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绝不急急慌慌下线、粗粗糙糙开锯下斧,而是平心静气,仔仔细细对材料考察研究一番,然后才选准部位,看准纹路,精雕细刻。

段二淼师傅带徒弟,也像高明的木匠, 因材施教,精雕细刻。他总是根据徒弟本有的质地,潜心开发,启动潜质,精心打造, 长其所长,优其所优。正因如此,他的徒弟,无论是小生、须生,还是丑角、旦角,是什么,好像天生就是什么, 各自的本色都很纯正。其实,这“天生”“纯正”,无一不是师傅段二淼懂材爱才,识才惜材,因材施教的结果。其中有诸多“闻一知一”,“举一反三”,“切磋琢磨”的“育例”。

温喜云嗓音不高,但文静优雅,自身潜在的静气尤为难能可贵。师傅段二淼慧眼识“贵”, 准确开发,一心一意将温喜云打造成一身静气的好须生,并收到“成人之美”,“斐然成章”,“本主而道生”的显著成果。

看戏人从那响遏行云的高腔中感受挺拔嘹亮的痛快,消去胸中成年累月堆积起来的块垒,当然够劲儿解馋,痛快淋漓,畅快无比。然而,高声大嗓不见得有味,低吟细唱未必不动人心魄、勾人心魂,铭心畅肺、称心如意。

温喜云的高腔虽然达不到师傅段二淼和师弟王东则、郝同生那样的高度,但擅长用本嗓演唱,流畅自然,本色本香,声情并茂,一股静雅之气贯肠绕梁,穿剧通心,让人耳闻心铭,悦耳称心。无论是扮相还是唱腔,论起静雅来,比郭金顺还高一筹。这正是师傅段二淼慧眼识静、悉心育静的极大成功。

让“静”正增长

温喜云的“静”是自身固有的,也是师傅段二淼打造提升的;是总体的,也是具体的。论总体如前所述,说具体便可落实于各个剧目之中:《东门会》陈文子的幽默风趣, 《苦肉计》鲁肃的宽厚忠诚,《打金枝》唐代宗的达理通情,《秦香莲》王延龄的平易近人,即使《三关排宴》佘太君的英武豪迈,由温喜云演唱,总比其他演员多出若干静雅和文气。

如若再深追一步,这静雅和文气不是来自表面, 而是来自骨子里面。这正是因为他身上固有的“静”,经过师傅段二淼着意打造提升,已经深入到骨子里面去了。这看似必然,其实还是有缘有故的结果。其中的“缘”与“故”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温喜云与师傅段二淼的因缘际会;第二层是温喜云身上的静与段师傅匠心独运缘合生效;第三层是育成过程的激发,生长,增效与培育手段的契合达效生辉。

一位对医学和教育都深有研究的朋友说,一个好老师从学生的作业就可以看出每个学生的潜质和先天优势。好的教育不是学生考高分,而是潜质和优势得到充分肯定和深度开发。我说,我写《盆地天声》,写段二淼,尤其强烈地感受到段二淼师傅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好师傅、好校长。他虽然不可以与至圣先师孔子相提并论,但在这一点上,段师傅与先师是相通和自觉“会师”的。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段二淼小时候还或多或少“旁听”过一点“四书”,加上终身对文化的敬仰和留意学,他对“因材施教”的自觉施行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观众普遍认为,温喜云唱戏魄力不大,但很扎实,很文静,落脚点依然在这个“静”字上。这一点,当年被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看中,被段师傅肯定,建议他在新改编的历史剧《三关排宴》中改唱老旦,饰演佘太君, 结果比“北凰旦”关聚宝还好。

据说本质生命或曰基因,经过适当条件可以转化为各种不同的花果。植物如此,艺术家也如此。须生演员温喜云出演老旦超过“北凰旦”, 就是本有的东西经过师傅打磨得到进一步升华和突出。眼光独具的文学艺术家赵树理或者正是突出地感觉到这一点,特别看重这一点。这一点是什么呢?就是突出地体现在温喜云的艺术素养中的、与生俱来的、与众不同的“静”。赵与段两位大师有此相同,或者说在此相遇,正可谓是文学艺术家与戏剧表演艺术家的又一次高峰聚会。

吴向周先生是一位老报人、老摄影家、老戏迷了。他以摄影多、接触名家多、报道多受到戏剧界的敬重。他说温喜以生角演老旦佘太君,比“北凰旦”好,好就好在规范、瓷实、内在的东西雄厚。不是有多大魄力,而是作为段二淼的大徒弟,跟师傅学习时间最长、最用功、继承最全面扎实。这位铅华落尽老报人,用最朴实的语言又一次对温喜云的“静”,作了权威诠释。

这里有必要对“北凰旦”作点简述。长期与段二淼同台演出的“北凰旦”关聚宝,是上党梆子屈指可数的旦角演员。他饰演的《访永宁》的韩小姐、《玉堂春》的苏三、《虹霓关》的东方氏都很有名,在其他戏里唱老旦也很成功。他的艺名蜚声潞府八县。他在王曲三乐班就长期与段二淼同台演出。而后与段二淼、温喜云、李秃则、王东则相继参加太南胜利剧团,在多部宣传抗日的新戏中主演旦角。当年的观众经常将“北皇旦”关聚宝、“牛白孩”牛清云、“老苍蝇”宋东发与温喜云饰演的佘太君排在一起比长论短, 相持争鸣。

牛聚好老师像是一位评委似的以比较的口吻说,“北凰旦”的佘太君嗓子虽好,却要躁一些;“牛白孩”的佘太君女人味要多一些,但持重不足;“老苍蝇”的佘太君老态龙钟,好像有一百多岁,但英武不够;段二淼也常唱佘太君,干净利落,英气勃发,沉重稳健,突出的是一个“静”字。温喜云正是继承了师傅段二淼的特色,他演的佘太君骨清骨静, 英武与沉着并出,豪迈与稳健并重,那种大义凌然、激奋人心的气象,给人以恳切、警策、精辟的强烈印象,在太原汇演影响很大。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看中的就是他演佘太君的《三关排宴》。后来拍电影,尽管换成著名女演员郝聘之,但佘太君身上的许多东西,或者说最本质的东西,还是从温喜云饰演的佘太君来的,论起根底来,源头还在段二淼师傅那里。段二淼师傅识人育人的功绩太了不起了,影响太深远了。栗守田老师也说,上党梆子的佘太君一般都由须生反串。赵清海、段二淼、温喜云、申银洞都常扮演。《忠孝节》改为《三关排宴》,经赵树理协助整,使佘太君这一光荣的母亲形象走向了全国观众。

“静水深流”

如果说“静水流深”反映着一种智慧,代表着一种传承,以段二淼为创始人的段派艺术正是这样流淌于上党大地, 润泽着一代又一代梆子艺人。

这,不仅反响在他的高足温喜云、王东则、李秃则、赵雨信、牛一舟、郝同生身上,而且传递于他的再传弟子、上党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传承人之一、“梅花奖”得主张保平这一代各位须生和小生之间。对此,从郝同生到张保平两代表演艺术家无不以此为荣, 说起他们的师傅师祖来, 无不幸福在心,神圣于面。一位多次看过二淼戏的老作家看了上党梆子另一位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张志明的视频,说由此看到和听到了段二淼的风骨。此“风骨”不正是段派艺术“静水深流”的再现吗?

由段派艺术的“静水深流”,我想到了已传承到第七代的京剧谭派。谭派自19世纪中期初创以来,历经一百五十余年,是七代嫡传。第一代谭志道,因嗓音尖而丽,很像“叫天子”鸟儿的鸣唱,誉称“谭叫天”。第二代的谭鑫培,是改革京剧唱腔第一人,俗称“小叫天”。“国家兴亡谁管得,满城争唱叫天儿”,就是对这位“伶界大王”名动京都的真实写照。据说“老生第二座高峰”与梅兰芳齐名的余叔岩,在功力上也难与他的谭师相匹敌。谭门第三代的谭小培,甘当“人梯”,传子谭富英。谭富英与“北斗七星”的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并称为“后四大须生”。“前四大须生”则是马连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他们当中哪一位不是名响云天大师呢?据说某传媒曾经登出一幅幽默画,画面上是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三人的漫画像。谭鑫培俯身对谭小培说:“我的儿子不如你的儿子”,谭富英仰面向谭小培说:“我的父亲不如你的父亲”。据说谭小培见此漫画,哈哈大笑,连连称妙。谭门第五代传人的谭元寿同样享誉全国,是《沙家浜》里郭建光的扮演者。这一时期与他齐名的“头牌老生”有《智取威虎山》饰杨子荣的童祥苓、《红灯记》饰李玉和的钱浩梁等。谭门第六代传人要孝敬曾祖父谭鑫培,取名“孝曾”,是北京京剧院当家老生之一。谭门第七代传人谭正岩,为了代代相传的谭派艺术再上高峰,有着极佳外形条件的他抵住影视、模特等领域的诱惑,成为谭派老生的忠实守持者。他表示要让谭派艺术在自己这一代承前启后,大放光彩。

京剧的谭派艺术为什么能传到第七代?谭正岩说还要再传200年?除了人才、经济等原因,还有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就是艺术自信——(破节号)他们都坚信谭派艺术是国粹精华。谭鑫培的唱腔在观众中经历了由不习惯到佩服的五体投地,培养了新的美学趣味;谭小培除不仅禀赋高、文化修养好,而且自觉为下代当人梯;谭富英除了门里传承基础扎实,还拜余叔岩为师,虚心向先后与他同台表演的荀慧生、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等人学习;谭元寿承前启后,与祖父和父亲一样受过严格的科班训练,功底扎实,文武兼备,不仅以自己的成就撑起辉煌天地,而且自觉承担扶子育孙的艺术重任;谭孝曾得到祖父和父亲的亲传,不但决不轻言放弃,而且及早担起了向下一代传承责任;风华正茂的有着极佳外形条件的谭正岩抵住影视、模特等领域的诱惑,甘当谭派老生的忠实守持者,毫无犹豫地表示不仅要让谭派艺术在自己这一代发扬光大,而且要一再传下去。

我将谭门七代唱片集中起来品听,将搜求到的谭派各代的代表剧目轮番欣赏。在十分喜欢谭派艺术功底深厚、委婉古朴、巧俏多变、圆润柔美的同时,也更加心仪于段派艺术的“静水深流”。我甚至认为,艺术这东西,并不是外国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就一定比中国的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高出一等。地方戏的泰斗级人物与京剧大师一样有诸多令人神往的东西。降而言之,不是大师的名家,身上也一样有着闪光的东西。看到这些光彩,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欣赏这些光彩,就是一番心灵的升华。
就段派艺术的“静”而言,最突出的自然是温喜云。苟有富老师说,他通过与温喜云接触研究,认为他作为著名须生演员,将程式性的东西与演活人物的本质性的东西结合得比较好;作为老旦演员,功夫很深,郝聘之的老旦很著名,但许多路数都是从温喜云那里来的。温喜云通过内在功夫表现出来的不卑不亢,谈笑风生,以至嫉恶如仇, 都很自如、自静、深厚。戏剧艺术关键是紧要处能拿出自己的真东西来。温喜云演佘太君,演到要斩杨四郎那三声笑,体现出来的虽然是凄凉与悲苦,痛恨与痛心,大义凛然与痛心疾首,却有一种静若深水的气象统辖。有此统辖,悲情更悲,痛恨更痛,苦楚更苦,大义凛然与痛心疾首更加感人肺腑, 动人心魂。此时无情更有情: 深情、悲情、苦情、愤情内敛而外化,未经高师指点,没有相当功夫和丰富经验是表现不出来的。苟老师这样说,与京剧大师俞振飞所说不谋而合,是对表演艺术深入到本质联系的揭示。

另一位长期研究上党梆子的老者说,温喜云擅长上党黄戏。他演黄戏的皇帝与宰相最出色。做派风度合身合体,嗓音高低恰如其分,其清朗俊雅更是无人可比。可谓俊朗中有稳健,稳健中有自如,自如中有沉静。

还有一位老艺人说,别看他嗓音不高,刚好够用; 动作幅度不大,恰到好处。他演《秦香莲》的王延龄,沉静中有激情, 激情并不过分,总是保持在老丞相稳健的“范儿”之内。如此合情合理,合体合度,与他本人的诚实沉静相得益彰。

我搜集的老唱片中,有晋东南梆子团的《徐公案》。听起来郭金顺的海瑞刚厉而深厚,有久经沧桑的风霜之痕。吴婉芝的翟女,唱的是小旦更近于青衣,温润清香却显露老辣。高小楼的小王,有小生之秀嫩中却不免带些混浊。温喜云的翟彪,很有师傅段二淼的风范:温而清,清而静,让我仿佛看到一个骨清骨秀的老者驭舟划桨荡漾在平静的湖面上。

禅诗云:“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我想,这“静水深流”, 也如身有佛性,不经高师指点,不受严戒精修,便难见其真本色真面目。清末京剧老生三大流派之一的汪桂芬曾对被梅兰芳称为文武昆乱不挡的表演艺术家王凤卿说:“你可曾听见我那个‘一’字,你得用多少年功夫才能学到?谈何容易!” 言下之意,即便是王凤卿这样的天才,要学到一点好东西、真东西也并非易事。这更说明两点:大师身上的真东西、好东西,因来之不易而难能可贵,是其一;为学到这样的好东西、真东西,而具备出生入死的顽强精神同样难能可贵,是其二。好演员身上最纯真的东西正是名师指点和长久的严格训练得来的。如此宝贵的东西在观众看来好像是角色与演员合而为一。其实这“合”,就是“静水深流”,就是段二淼师傅深识深提和深度打造的卓越成效。

天禀先师

青年毛泽东,遵循师教,以韩愈古文改造文风,大获成效。韩愈强调:“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生身上的好东西,不仅为老师所发现,而且为老师所给予, 是双份“天赐师助”。

我请求几位师长进一步深究温喜云身上“静”的根源。他们看了我的初稿说,你什么都说了。牛聚好老师毕竟与我讨论时间最长,明白我总担心材料不丰满。他深思片刻后说:也不知道段二淼的师傅是怎么教的,他身上的东西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天生识人,为什么天生有很高明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老师究竟是谁,好像孔夫子一样,天生就是第一个好老师,是天禀先师。

噢,“是天稟先师”!这句话引起我的极大兴趣。

牛聚好老师看着我兴奋的样子,继续说,段师傅的禀赋和行为虽然不能与大教育家孔夫子相提并类, 却有不少可比拟的地方。孔子有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他自己是谁教的?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教育成果?段二淼也没有师傅, 也是以众家为师。作为师傅和校长,他的教育成效也是可佩可赞的。如果对上党梆子的历史和现实算一笔账,恐怕除了段二淼再没有第二个师傅有那么多名气很大的徒弟。一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段二淼也是一位“天禀先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