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县冯家镇付家村78岁的付元赏,钟情于当地的民间戏曲东路梆子。只上过几年私塾的他硬是花了24年时间,凭记忆整理出了20多部东路梆子传统剧目的唱词。日前,付元赏接受采访时表示,“只要能看到东路梆子重回舞台,看到东路梆子能够传承,我这24年心血就没白费。”
付元赏对东路梆子的了解是从老辈人那里听来的。东路梆子在沾化一带俗称“本地吼”,之所以称其为东路梆子,是为了区别于西路梆子(即河北梆子)。东路梆子起源于清嘉庆年间,以惠民为中心逐渐形成发展起来。后长盛不衰,到了近二三十年才衰落下去,现在几近失传。
据付元赏介绍,清朝末年,沾化县冯家镇庄科村邀请无棣县门家道口老艺人门保祯到该村传艺,东路梆子开始在沾化落户。当时在庄科村学戏的有李洪奎(饰演青衣)、张寿祥(饰演小生)、孟相云(饰演花脸)、付金生等。学成后,庄科村的戏班子登台演出,在附近十里八乡大受欢迎,戏班子在县内及黄河以南频频演出,一时名声鹊起。“后来,付金生等人又将该剧种传到冯家镇的付家村,付家村的戏班子更是名冠一时。”
“文革”期间,付家村保存的20余部戏的唱词被烧毁,付元赏老人痛心疾首。上世纪80年代,为使东路梆子不失传,老人决意把20余部戏的唱词整理出来。一些原来爱好东路梆子的老人们,也常聚到付元赏这儿来,帮他回忆那些唱词。从1988年至今经历24年时间,付元赏凭记忆整理出了东路梆子23部戏的唱词,成为研究东路梆子最宝贵的资料。
如今,付元赏又凭记忆绘出了东路梆子剧目中所有角色的脸谱,把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重新展现在群众面前。他还利用自己的剪纸特长,剪出了很多东路梆子剧目人物脸谱、人物形象以及书法作品,山东艺院、惠民东路梆子剧团戏曲爱好者先后到付家村向他讨教,村里一些孩子开始前来学习戏曲和脸谱描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