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梆子
元明以来,京杭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主动脉,而汶上作为其咽喉要冲,则是人流物流必经之地,南旺的湖光山色又吸引着帝王及公卿官绅、文人墨客之流前来仰观。各地的文化戏曲便顺其势不断传来汶上。明代中叶,秦、晋商人经河南开封东进,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秦腔、梆子腔随之传来汶上。因为其唱腔优美,节奏明快,正适合于鲁西南汶上人民刚毅、顽强、豁达大度的性格,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后又渐渐为本地的风土民情、地方文化所包容、吸收与改造,逐步形成了具有粗犷、豪放、高亢、浑厚风格的“汶上梆子”剧种。在其发展过程中,它又与曹州地区的“曹州梆子”相互影响融合,使二者共融共进,形成了颇受人民欢迎的“山东梆子”。数百年来,盛而不衰,成为著名的地方剧种。
一、艺术特征
1.行当
汶上梆子的行当大致分为:红脸、黑脸、老外、生、旦、丑等,简称为生、旦、净、末、丑。
生又可分为(1)红脸、(2)老外、(3)小生,小生又有文小生、武小生、短打武生、包头生、娃娃生之分。
旦则可分为(1)闺门旦(2)小旦(3)帅旦(4)刀马旦(5)青衣(6)彩旦(7)泼旦(8)老旦
净(即我们常说的黑脸)有(1)毛净(武花脸)(2)大付净(3)奸净(4)童净之分
丑的行当中有(1)公子丑(2)武丑(3)老丑(4)拉杂丑(《戳姐夫》之李成,《顽皮闹学》之顽皮)(5)娃娃丑(《胡小放羊》之胡小,《柜中缘》之淘气)等
末(《李陵碑》之杨六朗,《文昭关》之皇甫讷)这一脚色,在表演上基本与老外相同,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末成为了生行的次要脚色。目前已统归生行,无生末之分了。
2.唱腔音乐
(1)、唱腔
汶上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浑厚,优美动听,异彩纷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腔曲牌、伴奏音乐优美动听丰富多彩。前期,红脸、黑脸全用“大本腔”(本嗓),与莱芜梆子平调目前的唱法接近;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带“讴”(如《对松关》中洪月娥所唱)。后逐步变化,多半改为“二本腔”(假嗓)演唱。
(2)、板式
汶上梆子与曹州梆子的板式基本相同。常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锣、二八板、起板、栽板、飞板、羊黄、倒板等。此外还有:二犯、上五音、金勾挂、倒反拨、一锣切、都鲁锤、三腔哭、亢令亢、哭二八、紧二八哭头、三落板、船歌等。
(3)、曲牌
汶上梆子专用的曲牌有
杀己调(《哭剑》)、流水捻子、夜赶(《兰花山》)、叫门板(《宇宙锋》)、一句落(《日月图》)、二回头倒板(《秦琼还家》)、南无佛(《二冀州》)、序子(《姚刚征南》)、老官腔(《千里驹》)、鬼念秧(《翁先生治病》)、小调(《瞎子观灯》)、结巴嘴(《卖豆腐》)、对却板(《打锡壶》)、打棒槌(《打棒槌》)、打更板(《司马懿探山》)、撕蛤蟆、下韵起板(《三击掌》)、下腔调(《挂门牌》)等。
“大笛罗罗”是用大笛伴奏。
仅在《佛手橘》一剧中,所唱的曲牌就有“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雁儿落”、“收江南”、“中军令”、“石榴花”、“尾声”等比较连贯的套数(属于越调、系根据柳子戏中的越、平、下、二八调来分的)。其他剧种则只有片断曲牌。
汶上梆子的唢呐和弦乐曲牌,相当丰富,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规定比较严格。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见时用“朝天子”,下朝用“下朝歌”,皇帝驾崩用“晏驾令”,元帅发兵用“五马”,番王兴兵用“二犯”,安营扎寨用“落马令”,反派人物出游用“王八令”等。其他,如“中军令”、“报马令”、“状元令”、“拜堂令”等,各有专用。每个曲牌都有“大字”(曲词),有的一人独唱,有的全台齐唱。个别复杂的曲牌(如六十四板“扬州”一曲,用于《江东》剧中周瑜修书时),由于复杂难学,现已失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