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莲灯》的一炮而红,到《钟馗》的唱响全国,从《龙江颂》的成功移植,到《大都名伶》、《绝唱》的革故鼎新。50年来,省河北梆子剧院积极探索创新之路,期间,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过辉煌,也有过无奈。

50载经风历雨,50载筚路蓝缕。

河北梆子是唯一冠有“河北”二字的地方剧种,是戏苑里的一朵奇葩,其高亢、激越、慷慨、悲壮的演唱特色,深受观众喜爱。今天,戏曲演出市场萎靡,但喜迎自己50岁生日的省河北梆子剧院能否回眸过去,展望未来,逆流而上,再塑辉煌呢?

《钟馗》剧照《蝴蝶杯》剧照《挡马》剧照《大都名伶》剧照

博采众长

《宝莲灯》唱响大江南北

“金琶玉缕曲悠扬,梆子余音尚绕梁。跃进年华鼓新角,幽燕女儿不寻常。”1959年12月,邓拓在天津市观看省河北梆子剧院青年跃进剧团演出的《挡马》、《杜十娘》、《陈三良》等戏后,欣然题诗。

1959年1月1日,由省委命名的省河北梆子跃进剧团挂牌,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张志奎奉命调入。“我最难忘的是拜师学戏的情景。当时的省文化局局长路一带着团里的骨干演员赴京,拜艺术大师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李桂春等人为师,学习加工了《挡马》、《奇双会》、《回荆州》等十几个传统剧目。”张志奎说,艺术要发展就不能固守成见,必须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各剧种的好戏、绝技学到手,把艺术大师的真功夫学到手。这种广泛的学习为剧院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59年9月,省河北梆子剧院组织《挡马》、《杜十娘》、《陈三良》等剧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大获成功,剧院因此成为文化部确立的全国著名的8大剧团之一。

有继承更要有发展。1960年4月,人才济济的省河北梆子剧院决定创排第一部属于自己的剧目——— 新编大型神话剧《宝莲灯》。也正是这一颇具创新精神的剧目让剧院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辉煌。

“初生牛犊不怕虎。创排《宝莲灯》时,我们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唱腔上,既保留了传统又有新的变化;舞美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突破;表演上,力求传神、出彩。为了排好这个戏,我们积极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比如,我们曾派人专门到江西学赣剧的唱腔和表演;在表现形式上,我们设置了传统戏剧所没有的插曲、主题歌,让张淑敏、张惠云等嗓子条件好的演员到幕后去领唱。”在《宝莲灯》中扮演刘彦昌的田春鸟说,《宝莲灯》排成后,大家很兴奋,都觉得这个新戏让人耳目一新。

“1960年10月,省文化局组织《宝莲灯》等剧目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慰问完回来时路过上海,准备演出几场。上海方面有顾虑,说观众不认河北梆子,要求先演一场看看情况再说。”在《宝莲灯》中扮演三圣母的齐花坦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马上要开戏了,大家心里还没底,非常紧张。垫场戏是张志奎的《挡马》,整个剧场里静悄悄的,让人心里发毛。《宝莲灯》演出开始了,剧场里还是静悄悄的。但演出一结束,整个剧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结果,我们一气儿在上海演出了20多天,场场爆满,很多人想看却买不上票。”《宝莲灯》一炮而红后,剧团应邀到北京、南京、武汉、郑州等地公演。此后,剧团又多次进京演出,并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