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之后的叹息——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历史与发展
辉煌之后的叹息
——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历史与发展
来源:本站 作者:观海 时间:2013-07-26
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是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窦朝荣曾任该团团长。其代表剧目《两狼山》,荣获华东六省一市戏曲汇演一等奖,家喻户晓。而后,姚月芝、马金兰、窦玉谦、李玉玲等名人辈出,鼎盛一时,誉满苏鲁皖大地。 八十年代以后,一批后起之秀成为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的主力军。涌现出刘金兰、杜玉珍、李福全等一批青年艺术家。1989年,剧团排演的反映鲁西南农村生活的现代剧目《情祸》,参加山东省第二届山东艺术节汇演,获得八项大奖,新华社以《嘉祥县剧团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获好评》为题进行了宣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剧团深入农村、军营、矿山,以顽强的生命力坚持到基层演出。 九十年代以后,由于诸多原因,出现演出市场不景气,致使剧团举步艰难。主管部门也曾尝试以承包的方式维持剧团的生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以失败而告终。至此,剧团便结束了规模性演出,演职人员无奈开始了自谋生路的生活。 而后,剧团的状况是:单位没有法人,只有一个支部维持剧团的工作,演职人员养老金交不上,演员完全靠打工来维持着生计……直到2002年,演职人员经过上访以后,嘉祥县人事局、文化局、财政局三家达成协议:剧团36%的财政拨款,全部由财政局运作,用于演职人员单位及个人部分的劳动和医疗保险金的补交,以保证演职人员如期退休。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还不是“五险一金”。也就是说,这十几年中,剧团演职人员没有领到过一分钱的工资,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并没有给这个剧团带来多少新的起色。对于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职能部门只是来了个借鸡下蛋,把送戏下乡的任务交由个体剧团去做。这种做法的确减去了许多启动、发展嘉祥县剧团所带来的“麻烦”,但这样做却不符合党和政府保护基层剧团、丰富群众生活、繁荣文化艺术的本意。所以,即使由党和政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也没有吹到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演员们仍然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以给个体剧团打工的形式维持着生活,劳动及医疗保险也没有随着发展后新的保障体系变更为“五险一金”。 济宁市文艺院团转体改革完成以后,嘉祥、汶上、梁山三县的剧团,分别组建为山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如此运作之后,汶上、梁山县的政府部门,对传承中心的人员组成、经费核算、演出情况都做了详实的部署,制订了今后的发展目标。而嘉祥的这个中心运作情况如何,演员的生计何去何从?却还都是未知数。据知情人士讲:嘉祥剧团某省级山东梆子艺术传承人还在开出租车谋生……。如此下去,怎样从根本上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繁荣专业及业余艺术团体的政策呢? 了解到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的历史及现状以后,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的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让人如此寒心的真正原因何在?山东梆子艺术不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进行资助、保护与传承吗?是剧团演职人员不能胜任演出,还是政府没有真正进行运作?无论什么原因,这样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艺术团体,其现状是让人为之叹息,而叹息之后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