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皖北平原上的一支奇葩,淮北梆子戏活跃在安徽的地方戏剧舞台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宿州一带流行梆子戏就属于淮北梆子,在民间称“高梆”,它的唱腔高亢激昂、朴实大方,表演艺术既有程式化,又有生活化、情趣化。在这里,先后涌现出著名梆子戏表演艺术家张福兰、全国梅花奖得主张晓东等。2011年5月,淮北梆子戏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在戏曲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宿州的梆子戏发展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但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从业人员的努力下,这一剧种持续在宿州大地上唱响,也必然会生机无限、绚丽多彩。 张福兰主演的《白蛇传》 1979年的一个夏日傍晚,20岁出头的小伙邢鹏刚一下班,便骑着他的“永久”牌自行车赶往宿城人民剧院,在售票处花2角5分钱买一张宿县地区梆子剧团的门票。当天上演的是梆子戏名角张福兰领衔的《穆桂英挂帅》,虽然来晚了没买到前排座位,但能买到票,邢鹏已觉得不易。 和往常一样,那晚的演出再次爆满,上千名观众齐聚一堂。剧院灯光微微暗下来,张福兰身着古装戏服亮相,还未开唱第一句穆桂英的台词,场下早已掌声雷动,邢鹏也听得如痴如醉。 岁月如梭,30多年后,当年追戏的毛头小伙,如今已经两鬓花白。2014年6月,市第二届戏曲大舞台在宿州博物馆门前开演,得知消息的邢鹏,叫上了当年一起看戏的朋友来到现场。熟悉的梆子再次敲响,坐在舞台前的邢鹏,静静地听着每一声唱腔,感受每一句台词的温度,虽然台上唱戏的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演员,但台下听戏人的痴情依然不改。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源于淮北生活习俗 宿州一带流行的梆子戏属于淮北梆子,在民间称“高梆”,它的表演艺术既有程式化,又有生活化、情趣化。唱腔艺术与淮北人民的习俗息息相关。农闲时你可随地听到梆子腔的声音,在黄淮一带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淮北梆子是淮北地区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据传说,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山西的蒲州梆子流传到安徽北部的砀山、萧县一带,长期以来受到当地语言和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形式。在宿州、阜阳、亳州、淮北、蚌埠和淮南6市20多县域都曾有专业剧团,影响很大。 宿州市梆子剧团成立于1949年,原名安徽砀山县芒砀剧社,1952年改为砀山县人民剧团,1959年升格为蚌埠专区梆子剧团,1960年升格为安徽省梆子剧团,1965年改为宿县地区梆子剧团,1999年撤地建市改为宿州市梆子剧团。梆子戏的剧目,大多以历史题材改编或移植。大戏情节激昂澎湃,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深受黄淮一带观众的青睐。曾先后涌现出我省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福兰,诞生了皖北地区第一个全国梅花奖演员张晓东。 张晓英主演的《穆桂英下山》 高亢激昂是其特色 宿州地区的梆子戏,演唱时用枣木梆子击节,唱词多用衬字,曲调中吸收了淮北的灶王戏、坠子翁、鼓书说唱、叫卖声以及劳动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种的突出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特别是黑、红脸唱腔,变化多样,有独特的风格韵味。 梆子戏的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又兼具委婉柔美,可谓是刚柔相济。表演时的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如:黑脸上场亮相时,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分开;表示愤怒、急躁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等动作。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表演上外野内秀,激情奔放。“在表演时,举手投足,都要透着一股子精气神,正如许多宿州人的豪迈大气一样,唱的时候要有激情。”淮北梆子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宿州市梆子剧团行政团长营辉说道。 传承发展寻求机遇 宿州的梆子戏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时刻,上世纪50年代,老艺术家张福兰曾晋京汇报演出;1987年省电视台把宿州市梆子剧团创作演出的历史古装剧《楚宫恨》摄制成6集电视戏曲连续剧。1998年10月市梆子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戏《大树参天》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999年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但是在随后的十多年期间,受戏曲发展的大环境影响,很多剧团几乎无戏可演,为了生存,演员们在外演出多以歌舞演出为主,一些青年演员也相继离开,这导致了人才培养方面的青黄不接。虽然从2006年以后,戏曲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依然面临一些困难。而宿州市现有的三个梆子剧团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发展的瓶颈。 “现在主要面临的困难是青年演员较少和演出市场不景气,让人对梆子戏的传承存有担忧。当然,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营辉说道。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市梆子剧团正在排练一场新戏《火线鸳鸯鸟》,剧中主演为“80后”演员孙倩倩和李亚军。而据剧团负责人介绍,最近这几年复排的古装戏和新排的现代戏中,一直在让青年演员担纲,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同时,市梆子剧团也积极招收学员,为下一步发展补充新的血液。 在演出市场方面,市梆子剧团每年承担一定的送戏下乡任务,同时也承接商业演出,但年总演出量不到200场。虽然在很多演出中,观众的热情高涨,但是真正愿意走进剧场花钱买票的人不多。 “因此,希望政府能够多多扶持,培育戏曲的演出市场。在去年举行的文化惠民消费季中,戏票为10元、20元,也还是有很多人买的。”营辉说道。 紧扣时代主题焕发生机 日前,宿州市创作编排的大型现代梆子戏《平安是福》在合肥大剧院演出,引起轰动;与此同时,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合肥市纪委牵头主办的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也处于评选阶段,把优秀的反腐倡廉文艺作品搬上舞台的热潮正在江淮大地兴起。 大型廉政局《平安是福》 据宿州市梆子剧团团长卢等军介绍,《平安是福》讲述的是一位兢兢业业工作多年的县长经受不住不法分子的诱惑、拉拢和腐蚀,思想防线全面溃败,跌入到腐败的深渊,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给世人以警醒。紧扣时代主题,让宿州梆子戏的发展焕发新的生机。除了大型当代廉政剧《平安是福》外,市梆子剧团还创作了反映基层干部奋战一线到死为党的真实故事:《石乡党魂——柯增华》,以及《乡长下跪》、《村官牛小乐》等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戏,深受业内外的好评。特别是话剧《石乡党魂——柯增华》成功打开对外演出市场,于2013年5月26日至6月23日,在北京及安徽省各个城市巡演,观众人数超过40万人次,在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创出了全新的商业演出模式。宿州市梆子剧团享有很高的声誉。 话剧《柯增华》 2013年、2014年连续举办两届的全市戏曲大舞台中,梆子戏的演出,充分发挥了寓教于乐、高台教化的艺术功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每场都有几千人过来观看。作为皖北平原上的一支奇葩,梆子戏一直活跃在安徽的地方戏剧舞台上,持续在宿州大地上唱响,期待未来会更加绚丽多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