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一眼皆有式,一颦一笑皆动情。方寸舞台演天地,无边天地化人生。戏曲,这一中国历代传承的古老表演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形式。它从人民生活的土地中走来,无处不见俗世的影子,道尽了人世间的千姿百态,世态炎凉。梆子,是戏曲与泥土结合的最好的形式,方言的表达是一方水土养育的结果,俏皮而又高亢的唱腔是风土人情最好的见证。徐州梆子《三断胭脂案》的上演则真切的展示了作为地方戏曲的魅力,是从观众的历练中走出来的优秀作品。
戏曲功底是见证优秀剧目的关键
一个戏曲剧目是否优秀,唱念做打是最好的见证。与现代戏相比,作为一部古装剧,基本功更是重中之重,一招一式,一腔一字都是戏曲魅力的体现。在功底上,《三断胭脂案》是成功的,不愧为优秀剧目。
首先,以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燕玲老师作为主演,其高亢嘹亮的唱腔,是支撑整部剧的灵魂。书房反思一折是整部剧中的重点,接近二十分钟的独唱,同时加上水袖功,足见扎实深厚的戏曲功底,果然是梅花奖获得者的实力所在。
一部剧的成功,仅靠主演支撑是不够的,《三断胭脂案》整部戏融合了小生、小旦、小丑再加老生和其他角色的串场基本构成了一场大戏的规模。同时尽管其他角色并非剧中主演,但同样尽显演员功力。
在大堂审问宿介一折中,小生宿介的搓步,甩头以及翻身,都是整出戏的亮点,而丑角的毛大的跟斗等等也足见细节上的细腻处理。也正是这些在小细节上的重视,构成了整部戏没有头重脚轻的偏失感,让观众无时无刻不沉浸在戏曲的程式化魅力之中,不会因主角的下场而跑戏。
在《三断胭脂案》的演唱方面,除燕玲老师主演的吴南岱的演唱外,老生角色学台施愚山的唱腔浑厚却又不低沉,高亢又不尖锐,本嗓假嗓共用,大气豪放,别具一格,自成一体,颇有豫剧表演艺术家刘忠河老师的豫东调的苍凉美感。这是整部剧的又一特色,尽管出场较晚,却依然留下深刻印象。
《三断胭脂案》的成功,除严谨的戏剧结构外,演员的深厚功底是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再加上细腻的细节处理,使整部戏皆为亮点,深受观众喜爱。
电影化的结构编排和舞美设计,引人注目
在《三断胭脂案》中,融合了许多的电影化表现手法,最为突出的是采用了大量闪回的回忆段落。作为舞台剧,直观化的线性叙事是最常用的手法,加入回忆或闪回段落会影响观众对于剧情发展的理解,因此常常是舞台剧所避讳的手段。
而《三断胭脂案》则大量采用了闪回式的叙事方式,是现代化手段与古典结合的产物。舞台运用灯光的变换,区别于回忆和现实手段的开始,将现实时空与过去时空相分离,以过去时空为凸显的强光而现实时空则为弱光。
同时,现实时空人物采取定格方式。这样的手法应用在其他剧目中多为表现心理活动的描写,回忆的表现则较少。尽管突破禁忌插入回忆,却并未产生影响视听效果的不良反应,反而因电影化现代元素的融合,而独具特色,丰富了舞台化的表现手法,也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是一个成功的创新手段。
与电影化手法相媲美的是舞台的美术设计,灯光是舞台元素的重要手段,也是凸显氛围的重要元素。
同样以剧中吴南岱书房反思的一折为例,黑场后,只有一束直光打下,似穿透黑夜的月光倾泻而下,来自“天上”的光穿过“慎思守志”的牌匾,射在吴南岱身上,此时的他纠结无助,孤独无力,浓重的黑夜里看不到方向,是坚持一直以来的“慎思守志”还是继续犯错,最终牌匾的光辉引导他坚定了正确的选择。
尽管是舞台表演,这一幕同样给人电影化的镜头感,极具现代美。尽管是一出古装剧目,但正是由于这些现代化舞美元素的积极融合,才构成了更完美的传统戏曲艺术。
无论如何,《三断胭脂案》都是一部成功的剧目,这一出来自地方的小小梆子戏,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是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产物。
不管是由于演员深厚功力所展示的戏曲魅力,还是融合于现代化手法的舞台设置,《三断胭脂案》都是一部成功的经典,在梆子史上展现出独特的地方魅力。
而当下我们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对于现代化表现手法空洞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契合于观众思想表达,或者是主题表达的深入挖掘。而更为重要的是演员自身的功底,我们戏曲的魅力所在不仅是一个高亢的甩腔,一个优美舞动旋转的水袖,一个令人叫好的僵尸抢背,这是千百年来艺术沉淀的产物,即使再不懂戏的人,看到这些也会折服于戏曲的魅力之中无法自拔,这才是戏曲艺术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如今,戏曲早已落幕,然而繁华过后的留恋却依依不舍,我们痴迷于千回百转的低吟浅唱,陶醉在梆子声声的管弦丝乐,此心无他,惟愿艺术长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