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保留剧目河北梆子《宝莲灯》4月首次走进我国西部地区

历时25天,行程5500多公里,演出24场,所到之处无不叫好

河北梆子唱响中国西部

历时25天,行程5500多公里,一路演出24场。23日晚,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河北梆子《宝莲灯》剧组全国巡演西部行剧组回到石家庄。在过去的20多天里,他们走过了宁夏、甘肃、青海三地,演出令当地百姓叫好,同行称赞,所到之处,都刮起了一股河北梆子风。河北梆子有史以来的首次西部之行就将河北文化的魅力深刻印在了西部观众的心中。

事件

河北梆子《宝莲灯》巡演中国西部

4月1日晚,宁夏人民会堂内掌声、叫好声不断,剧场内1000多名观众被河北梆子《宝莲灯》的魅力打动。他们当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第一次听到河北梆子腔。

《宝莲灯》是2012年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作品,按要求,每台优秀剧目都要进行全国巡演。河北梆子剧院将《宝莲灯》的全国巡演安排在今年4月至7月,分别为“西北行”和“南方行”。在宁夏人民会堂的演出,是此次“西北行”的首场演出。

“老实说,在演出之前我们心里并没有底。”银川首场演出时,演出团领队李平芳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一场演出就一炮打红,演出中不但没观众退场,很多观众等待演员谢幕完毕还不愿离开。

首场演出的成功让剧组人员有了信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宝莲灯》剧组还走进社区、公园、大学、军营等场所,从3月30日起程到4月23日,25天行程5500多公里,一共演了24场,到现场观看演出的观众达三万多人。

反响

河北籍老知青含泪看完家乡戏

在宁夏人民会堂演出时,观众席上一名头发有些斑白的老年人的眼里一直含着泪水,颤动的双手不时地擦拭流下的眼泪。

整个演出过程中,他不断地为每一个演员的精彩表演鼓掌叫好。演出结束后,这名老人不肯离开剧场,在家人搀扶下来到后台看望剧组人员。“我是一名老知青了,今年74岁,1958年从河北保定来到宁夏支援大西北后,50多年没有在现场看过一次河北梆子的演出,今天我终于又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戏。”老人的话一出口,让在场的演员全部安静了下来。

“我在宁夏安了家,家人和孩子也都生活在西部,我们是多么希望能有机会在这里看上一场我们河北的家乡戏,真没想到你们会到这里来演出,我要让我周围的邻居和亲戚都来看你们的演出。”在随后的几天里,剧组到哪儿,这名老人就跟到哪儿,直到剧组离开宁夏。

“我们只知道这名老人姓段,他对家乡戏的感情让我们感动。在这次巡演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一些演出场所就是当地的河北老乡帮忙联系的。”直到昨日,说起这些时李平芳仍会禁不住落泪。
大学生看演出鼓掌百余次

4月11日晚,《宝莲灯》剧组来到兰州农业大学演出。能容纳1560人的礼堂内一下子挤进了2000余人,坐席两侧及过道都站满了前来观看的师生。

演出开始,在众位美艳动人的仙女簇拥下,三圣母手执宝莲灯惊艳亮相,当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腔响彻这所高校的礼堂时,观众席上再也安静不下来。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前来观看演出的师生们被优美的舞蹈、高超的武技和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剧情所吸引,掌声一次高过一次,整个两小时二十分钟的演出下来,观众鼓掌次数竟然达百余次。

演出结束后,李平芳上台为学生们依次介绍参加演出的主要演员,当介绍到三圣母扮演者张警月只有19岁时,全体师生再次报以持久的掌声。近400名大学生5次跑上舞台将演员团团围住,合影留念,热情的观众让演员在自己的衣服上签名,使现场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

“我唱了50年戏,从来没听到过这么多次热烈的掌声。”在场的兰州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巩文峰说,学生们不会造假,反应这么好,只能说明这台演出太精彩了。

而在演出结束后,为了表示对剧组的谢意,兰州大学话剧团的团长将同学们的感想拍成了视频送给剧组。古汉语专业的学生张金娜说,传统戏词和一些韵白对她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是很生动的一堂课。

回忆

《宝莲灯》曾迷倒几代人

据介绍,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共评选过两届,至今,全国共有38台剧目获得这个大奖。2009年,河北梆子《钟馗》曾获此大奖,2012年,在第二届保留剧目评选中,由省河北梆子剧院创演的河北梆子《宝莲灯》再次获得此项大奖。而在一个剧院当中,有两个剧目获此大奖在全国都很少见。

河北演艺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王晓英介绍,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该剧讲述的是神话传说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音乐曲调在继承中进行了大胆创新。裴艳玲、齐花坦、田春鸟、周春山等一大批知名戏曲艺术家都曾演出该剧。

“1960年4月,河北梆子《宝莲灯》在天津全国青少年汇演中一炮打响,到现在,它的演出足迹已经遍及全国上百个城市。”曾在河北梆子《宝莲灯》中扮演三圣母的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齐花坦说。

在《宝莲灯》中扮演白猿的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志奎回忆起当年在上海演出时的情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首演成功后,我们赴福建进行慰问演出,回来时路过上海,准备在当地演几场。但一开始,上海方面顾虑重重,说观众不认河北梆子,担心演出效果。再三争取后,他们决定让我们先演一场,看看情况再说。”张志奎说,演出过程中,整个剧场里静悄悄的,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但演出一结束,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结果,剧组一气儿在上海演出了20多天,场场爆满。很多观众想看却买不上票,每天在剧场门口等退票的人就有一大堆,不少观众给剧场写信要求加场。

河北梆子《宝莲灯》在上海走红后,剧团应邀到北京、南京、武汉、郑州等地演出,所到之处,迅速掀起了一股河北梆子热。此后,河北梆子《宝莲灯》被拍成戏曲电影,随后在全国公映。

“1979年,河北梆子《宝莲灯》作为我省第一部开禁的传统戏,在石家庄公演,观众像开了闸的洪流涌向剧场。”齐花坦回忆说,河北梆子《宝莲灯》在石家庄连续演出了两个月,场场爆满。观众每天凌晨三四点就来排队买票,有人甚至带着铺盖、板凳,排成长龙静等的场面让人震撼。

“从1960年首演至今,河北梆子《宝莲灯》已经演出了1400余场。50多年来,它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很多台口点戏,《宝莲灯》仍是首选。”王晓英说。

话题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戏曲

“这次巡演给我最大的一个感触是,年轻人不是不喜欢戏曲,是他们接触不到。”谈及此次巡演,李平芳感触颇深,“这次巡演中,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会到当地的高校进行演出,每个高校的学生对《宝莲灯》的追捧一点儿不比对当下的明星差。”

李平芳介绍,河北梆子《宝莲灯》吸收了舞剧中的红绸舞、扇子舞、孔雀舞表演,又从武术中化用了舞剑。音乐设计突破了传统唱腔板式,吸收了昆曲及民歌旋律,使河北梆子的高亢悲壮中增添了缠绵、欢快的成分。在戏剧结构上,文与武、静与动、起承转合、虚实浓淡,都处理得有条不紊,观众能在此起彼伏、扣人心弦的剧情中与剧中人物一起经历喜悦与悲苦,产生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台戏有文有武,甚至武打戏占了整台戏将近一半的时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和观众距离那么近,很容易感受得到戏曲的魅力。”李平芳介绍,通过此次巡演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希望将来可以和教育部门合作,再次走进高校,将河北梆子在年轻人当中普及一下。

“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语言方式。”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庞彦强认为,河北梆子《宝莲灯》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它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唱得精彩、念得精致、做得逼真、打得给力,这样的剧目不论是老年观众和年轻人都喜欢看。“只要我们创作出了观众喜欢看的剧目,年轻人也会主动走进剧院去看河北梆子的。”庞彦强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