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剧难写难导难演,究竟难在何处?如何通过探索和实践,创造适合现代戏的新的表现方式……10月10日,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第二场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来自戏曲界的理论专家、一线创作者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加强现实题材梆子声腔戏曲创作”这一主题进行研讨。
“梆子是‘百戏之祖’,没有梆子就没有中国戏。”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也率先旗帜鲜明地抛出自己的新观点,这一提法也得到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谢柏樑的肯定。马也表示:“梆子声腔应注重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遵循艺术规律,逐渐从偏重宣传向注重艺术本身转变。任何素材、题材都只是资料、源头,想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品,还需要锻打、熔炼,最后完成的才是精品。”
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冉常建也提出,在现代题材戏曲作品的创作中,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群众生活,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戏曲精品。“首先,现实题材戏曲作品要深刻地融入时代精神。其次,创作现实题材戏曲作品要坚持表意主义美学原则。”拥有多年导演经历的李建平也认为,程式是戏曲舞台塑造形象的基本语汇,但自上世纪60年代起,现代戏就遇到了程式难题。“要解决程式难题,既要在古装戏中遵循戏曲的美学要求,展现戏曲的古典美和程式美,也要在现代戏中大胆运用现代生活的新元素,创作新的表现手法。”(记者 张晓娟)
(摘自 《石家庄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