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雪,中共党员,国家二级导演,中国影视艺术家协会会员。1968年分配到邢台河北梆子剧团工作,曾任二团团长;1986年调入邢台电视台,曾任文艺部主任。主演《宝莲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诸葛亮招亲》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连环画;编剧、导演的《红豆草》获全国编剧一等奖;导演的电视剧《河渠来了王书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这是十一月的上午,邢台,这座美丽古老的城市有了冬天的味道。我们穿过日显疏落的初冬景色,推开了郑文雪的家门。

房间的布置简单而雅致,墙角一株植物郁郁葱葱,给人春天般的感觉。郑文雪的形象和我想象的大相径庭,既没有花白的头发,也没有略显佝偻的腰身。他爽朗的笑着,为每个人倒上一杯茶。我从木制茶台上端起精美的紫砂茶杯,清醇的茶香温暖着肺腑,一句话便脱口而出:“郑老师真有闲情逸志啊”。郑文雪呵呵一笑,女主人接话道:“他呀,根本就闲不住,不像别人,钓鱼啊,出去转转啊,他的心思全在拍片子上呢,要不是你们来,让他这样坐下来喝半天茶根本是不可能的。”

你们有人才,这个人就是郑文雪

“宁晋县河渠镇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一九五二年出生在这里的郑文雪说起他的故乡满含深情:“村里人好戏,京剧、河北梆子,民间的艺术一代代地流传着......。

一九六五年,邢台专区戏剧学校到宁晋县招生,考场上人山人海。十三岁的郑文雪懵懂中感觉到命运的招唤。考官出了一个现场发挥的小品,内容是放学回到空无一人的家里,演员要把一只跳上锅台的大公鸡引开,又不能让鸡打翻了饭菜。当时的郑文雪根本不知道何谓小品,更别说这方面的练习了,但他凭借自身良好的悟性和对艺术的感知力,在心里稍做揣摩,就进入了角色。稍带稚气的动作语言,妙趣横生的情节设计,维肖维妙的逼真表演,赢得了考官的喝彩,他,成了唯一的被录取者。

在邢台专区戏剧学校,郑文雪师承尚小云十大弟子著名表演艺术家耿荣先老师。一九六八年毕业,分配到市河北梆子剧团工作。

在文革刚刚结束的特殊时期,青黄不接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创造精神食粮的艺术人才。团里拍摄《婚约》时,从中国评剧院请来了延安时期就从事文艺工作的老革命家李肖老师。记得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看戏,听不懂台上的咿咿呀呀;只记得大将勇不可挡与背插的雉翎有着隐隐的关系,只记得这样的胡子是奸臣,那样的胡子是清官。在这些程式化的表演中只要人物一出场就表明了身份。李老师有多年的艺术经验,对剧目的整体风格、人物的性格把握特别准确,但是因为传统的戏曲演员习惯了辈辈相传的口传身教,一时不知如何把这些理论分析融入戏曲的程式化之中。大家在一起说戏时,郑文雪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了看法,李老师说:“对,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李老师回北京时对剧组和市主管文化的领导说到:“你们的整体水平不错,就是编导方面弱了些,你们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你们有人才,这个人就是郑文雪。”和李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从没有得到过表扬的郑文雪,没有想到老师在临走时说出这么一席话,也没有想到自己事业的发展会因此受到影响。

河北省首届戏曲导演培训班成立时,市领导想起李肖老师提起过的郑文雪,完成了他由演员到导演的转型。

一台没有观众的晚会

戏剧可以在下一次演出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趋于完美,但影视艺术是遗憾艺术,就如人的一生不可复制,不可重启,对过去总有些许的遗憾,对未来总有着更加美好的盼望……。

一九八六年郑文雪调入电视台,又先后进修于复旦大学影视制作函授班、河北大学影视编剧导演大专班。文学、绘画、历史、地理……十几门课程,郑文雪如饥饿者饕餮美食般充实着自己。

在电视台工作期间,他导演的电视剧多次获奖。还导演拍摄了自1986年至2005年邢台电视台历届春节晚会及各种大型文艺晚会。

郑文雪说:“获过多少次奖我不记了,在我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台没有观众的晚会。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郑文雪在“抗典”前沿的采访中,了解到年近七十岁的车辆厂退休老工人,把自己准备治疗白内障的六千元手术费,通过民政部门捐献了出来。老人说:“我没有任何想法,只是因为我家里有难的时候,得到过社会无私的帮助……。”朴实无华却感人肺腑的话语,触发了郑文雪的灵感,一曲《让爱洒满人间》一挥而就,并被制作成MTV在电视台播出,激励着全市人民的信心。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郑文雪还在惦记着那个老人,老人捐出了手术费,必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黑暗的世界,虽然老人无怨无悔,但郑文雪却在感动之余无法安心。他开始留意有关白内障的治疗信息,想方设法寻找着帮助老人的途径。在一次和眼科医院院长王崇山的聊天中,他提起了这件事。院长感动于老人的无私,也感动于郑文雪的热心,在《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电视文艺晚会上,当场表示要无偿为老人治疗,爱在互递中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汇聚中留下了感人的画面。

这场晚会正是在“非典”肆虐的特殊时期,灯火通明的演播大厅内,没有观众,只有演员和市委副书记石玉春同志。但是掌声突然响了起来,没有观众的晚会上,掌声缘何响起?不是机器出了故障,更不是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是石书记,是演员们自己的掌声。伴着掌声,石书记落泪了,演员们落泪了,荧屏前千千万万的观众落泪了,关注着四个摄像机画面,切换制作的郑文雪更是情不能禁,一次次泪洒现场。

石书记握着郑文雪的手说:“非常好,你们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你们这台晚会要到一线去,要带给全市人民战胜非典的信心”。郑文雪和他的同事们带着这台晚会的录像带不顾个人安危,走进了隔离区,走进了一线,把抗击非典的信心在整个邢台市传递着,送达千家万户。

我能为邢台做些什么

一九八六年的一天。郑文雪给中央电视台送《究竟怨谁》电视片,自报家门后,一位著名的主持人问道:“邢台?邢台是哪里?”郑文雪只好回答:“就是七六年大地震,周总理慰问的地方。”“哦,知道,知道”。其实很多邢台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郑文雪的心里却感触颇深:“难道只能亮出自己所经历的灾难和泪水,才能说明自己的身份?才能唤起别人对邢台仅有的那点认识吗?”

从这一天起,他的心里便开始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能为邢台做些什么,让外面的世界了解邢台,让每一个说出“我是邢台人”的人都能自豪而自信。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思索着,积累着经验;一个愿望在心里埋藏着,酝酿着,终于一天天的清晰起来。那就是:完成一部大型邢台历史文献片。

邢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有文字可考的三千多年里,邢台曾四代建国,五次定都,其中历史性的大事件举不胜举。然而要想让外面的世界了解邢台,了解邢台除了六七年的大地震还有着更为引人瞩目的光彩,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具体的工作无异于一项浩大的工程。

郑文雪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潜心研究邢台的历史、地理及民风民俗。他常常为了一个细节的考证奔波忙碌;为了一个数字的确凿废寝忘食;为了澄清一点谬误翻阅大量的书籍;为了得到第一手的资料而深入乡俚村野。

经过长达几年的努力,这项工程已经进入了具体准备阶段。古老而美丽的邢台啊,在四季的轮回中,在历史风沙的淘洗中,多少的人和事流逝殆尽,又有多少的光辉闪现其中。做为一个忠实的影视工作者,郑文雪将把这些光辉的画面连接在一起,永远的留存。

后记

在这篇文章的写作当中,郑文雪的音容笑貌一次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记得他在说到邢台光辉历史时的慷慨激昂,记得他在讲述戏曲时口念咚……锵……锵敲击鼓点的手势;记得他转过身对爱人说小孙女一上幼儿园老觉得身边空的慌;记得他说起今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和一定要实现的美好愿望。让我们祝愿他早日完成大型邢台历史文献片,为邢台的现代发展史增添一抹亮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