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我省建戏校重振河北曲艺

大家都知道我们河北有河北梆子、评剧等多种剧种,但是这些剧种经过战乱的摧残,到解放时大都已经衰败不堪。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都开始重新振兴本地的特色戏剧,我省也努力培养新生力量,在各市建立了很多戏曲学校。

老艺人急等新人学艺

1959年9月21日,河北省文化局作出《做好戏曲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戏曲艺术事业》的报告,称建国十年来,我省的戏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省有216个专业剧团,从业人员13000人,在37个剧种中有26个剧种有了专业剧团,而且各地都在不断地培养新生力量,补充演出团体,有的地区还开始举办戏曲学校,有计划地培养新型一代。

“目前我省有比较正规的戏曲学校11所,设10个专业,共29个班,学员1360余人。去年县级也建有戏校10余所,此外,全省的戏曲团体也根据本团的需要和条件,招收了5~20名不等的学员。”

但是“虽然几年来,戏曲教育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我省地方剧种很多,过去有的已经衰亡,近几年虽有所恢复但后继无人的现象仍没有根本解决”。在全省戏曲演员队伍中,45岁以上占很大一部分,他们的表演才华急需年轻一代来继承,所以我省要加强戏曲教育长远规划,明确教育方针,提高教师质量,争取用“五至七年的时间,从根本上改变我省戏曲团体的阵容和艺术面貌”。

地方剧种是戏校主打

当时各地的戏校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有随团带学员的现象,不仅招收学员条件不严,而且对学员使用多、培养少,以致有的学员随团七、八年,还不能独立演出。另外因为缺乏周密的训练计划,学习时间不能固定,学员的学习不够系统,学员也得不到全面发展。

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戏曲教育要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应把举办正规戏曲学校长期培养人才与团办戏校、个人带徒弟结合起来。

根据剧种的分布以及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戏曲学校的规划,文化局提出了以下意见:

省以河北梆子为重点,集中力量搞好河北的一支花,兼办京剧、评剧。

各地区所办戏校,应以培植地方剧种为主。为了集中力量,加强领导,搞好重点,专、市以合办一所比较正规的戏曲学校为宜。

邯郸地区以豫剧(高调)为重点,兼顾平调和乱弹。豫剧很早就活跃在我省南部地区,原来是高调,群众非常爱好,不能当外来剧种对待。

石家庄地区以丝弦为重点,此外可以适当培养河北梆子的演员。

保定地区以老调为重点,兼顾哈哈腔、丝弦。老调,在解放前濒于失传,虽然解放后开始复兴,但是不少“遗产”仍只在老艺人身上,有失传的危险,所以得特别注意培养新一代。

唐山地区以评剧为重点,兼顾皮影。唐山地区是评剧的发源地,现在评剧几乎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唐山作为它的老家,应该培养尖端,保持原有的荣誉。

承德地区可以评剧为重点。

张家口地区以培养晋剧为重点,兼顾二人台,集中力量与山西抗衡。

课程、学员皆因剧种而异

同时,当时规定的具体戏曲教育任务是:毕业生在政治上树立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在文化上使文科的主要课程达到相当初中或高中毕业水平;在艺术上,掌握比较熟练的表演方法和表演技能,各主要行档应学会40~60出戏,其中保证13~20出主演的戏(具体要求:板眼瓷实,字正腔圆,身段动作优美,刻画人物深刻)。

因此,戏曲学校要进行系统的学制安排,京剧、昆剧7~8年,河北梆子、晋剧6~7年,评剧、豫剧、丝弦、老调5~6年。课程应包括基础课和文化课两大类别,其中基础课占30% ̄40%,专业课可占60% ̄70%。

另外,招收学员要严格选材,不仅要“思想进步、品德优良、身体健康外,必须五官端正、发育匀称、嗓音洪亮和口齿清楚”,而且对年龄与文艺程度一也作了相关要求:

京剧、昆剧:年龄11 ̄13周岁,初小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河北梆子、晋剧:年龄12 ̄14周岁,高小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评剧、豫剧、丝弦和老调:年龄13 ̄15周岁,高小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