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河北梆子历史剧《定都》观后感

时至中伏,虽然酷暑难耐,但盛夏的季节也迎来了百花争艳,鸟语蝉鸣,莲叶满池。就是在这样一个炎天暑月的日子里,新编河北梆子历史剧《定都》在天桥剧场首演,给这个暑气熏蒸的季节带来了丝丝凉爽。

剧情介绍《定都》一剧讲述的是: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惊闻皇太子朱标在去往长安途中,偶染风寒,不治而殁。太祖痛彻肝胆,念亲情思国事,轰然驾崩。嫡长孙朱允炆继位(朱标之子),国号建文。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出北平至南京吊孝。建文帝听信乱臣谗言,拒其于城外,不准进城吊唁,燕王大悲。后闻建文帝纳谗言着手削藩,已累其同宗,自身性命亦岌岌可危。谋士姚广孝进言朱棣,荐其先发制人。朱棣即以“靖难”为名起兵南京,打败李景隆,推翻建文帝,暂称帝南京,号永乐。朱棣虽居南京,但心系北平。恰逢朱棣寿诞之日,梦中与生母碽妃相会于槐花园,儿时场景历历在目,遂决心迁都北平。后励精图治十八载,辉煌雄伟的北平城终屹立于东方。朱棣迁都,钦定北平为北京。

朱棣其人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受封为燕王,结识怪杰姚广孝,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1402年夺位登基,年号永乐。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人的功过是非,备受后人争议。。。

朱棣的作为:

卓有成效地经营边疆,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放松海禁,促进国际交往空前大发展。

迁都和营建北京,这是对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贡献。

浚通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联系和发展。

发展学术文化,编纂<永乐大典>。

朱棣的局限:

重用宦官,创设东厂,贻害后世。

放弃大宁,给北部边防留下了一个缺口,为后世留下一个 极大的祸患。

没有断然废除海禁,严重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进程。

以藩王起兵夺位,为后世子孙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致使藩王谋叛成为明代政坛上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好大喜功,劳民过甚,杀戮太重。

观后感受

本人怀着对河北梆子剧种的挚爱、想通过此剧学习历史知识的心情,观看了此剧。以下是我这个愚钝戏迷对此剧的观后感。

一、从历史角度看《定都》

虽为定都,实为迁都。

历史上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这是出自抵御蒙古的军事需要。明成祖在当燕王时即多次与蒙古周旋,称帝以后,又接连数次对蒙古大规模用兵。蒙元势力对明王朝的威胁一直没有解除。这正是朱元璋建都南京无法解决的一块心病。加强北方防务是迁都的一个直接原因。

其次,这是中华民族长期融合和发展的政治需要。在历史上,宋辽金元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且金和元都在北京建都。明成祖即位后,成功的招抚了黑龙江流域的女真诸部,设立奴儿干都司,是黑龙江下游一带尽入中国版图。明成祖又积极经营西北,陆续在嘉峪关外设立哈密等7位。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东北和西北的大片疆土,建都北京比建都南京显然更为有利。

再其次,北京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地理位置适中,又有险可守,这也是建都的重要条件。

最后,北京是明成祖的“龙兴之地”。他已对那里进行了多年的经营,对北京有较深的感情。对南京则不同,他在那里大肆诛杀建文旧臣,难以消除这种不安心理。这种心理因素也是他迁都北京的原因之一。

此部戏把迁都主要原因归结成朱棣为了陪伴生母(碽妃),显得过于儿女情长,这是传说中的野史(有此一说),实属牵强。因为朱棣思念生母,在南京的大报恩寺为其母塑像供奉已有体现。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为了丰富剧中的人物行当,增添旦角的大段表演,使整部戏更加丰满,有血有肉,有看点而已。

定都的原因应该是这部戏的魂,是这部戏矛盾冲突的高潮点。可是剧中的交代却站不住脚,也会让史学家贻笑大方,这是此剧本的硬伤!当然,这毕竟是戏曲舞台艺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但既为历史剧,就要尊重历史!

二、从戏曲角度看《定都》

唱腔丰富。唱是戏曲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唱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精神状态,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剧中人的心曲。剧中使用了河北梆子的很多唱腔板式,例如:小颂板、流板、尖板、快板、上流板、宽板、木瓜调、二六板、反调二六板、大安板、小安板等。

念白有韵。念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剧中<对弈>一场,姚广孝(道衍和尚、字斯道)和朱棣二人通过对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各自的内心活动。剧中人物的韵白和散白,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铿锵悦耳,很是精彩。

做功精彩。做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髯口、翎子、甩发、水袖的灵活运用在剧中都有充分体现。剧中<奔丧>一场,朱棣运用甩发来表现内心的悲愤;<装疯>一场,朱棣运用水袖来表现内心的无奈。这些戏曲程式化的动作获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武打激烈。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一般分为把子功和毯子功两大类。不仅要有深厚的功底,而且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难度极高的技巧,准确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剧中<靖难>一场,武打动作甚是激烈,通过戏曲的虚拟表现手法,加上演员的巧妙配合,在舞台上展现了千军万马的壮观场面。但剧中的蒙古舞蹈和武僧功夫表演纯属画蛇添足,有卖弄之嫌,与剧情没有一点儿联系。

三、从剧本角度看《定都》

没有主线,结构松散。单独拿出其中的任何一场都是很不错的折子戏,但放在一起,就显得有点拼凑,使整部戏没有矛盾冲突的高潮点,过于平淡。剧本没有把朱棣这个人物写活,性格不鲜明。场场精彩,放在一起,就没有了起伏。当然,通过两个多小时的故事,是不可能把朱棣这个历史人物完全展现出来的,但最起码要把“定都”的意义交代清楚,剧情的内容应该都是围绕“定都”开展的。看这部戏的观众要是不懂点明朝的历史知识,也只能是走马观花,看个花红热闹而已。

四、从舞美角度看《定都》

舞美设计厚重大气。通过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的巧妙运用,呈现出恢宏气魄。点、线、面的结合很是精彩;色彩沉稳、运用得当;空间层次感很强。最后升降舞台的运用,很好地体现了帝王的风范和神圣。但<靖难>一场中,建筑元素打散构成的运用有点太散,面积对比不太舒服(个人见解)。

五、从灯光角度看《定都》

灯光的运用很精彩,渲染并烘托了剧情气氛。对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对弈>一场,单用两束射灯,打在朱棣和姚广孝身上,突出了剧情,彰显了朱棣此时压抑惶恐的内心。从灯光明度来看,明暗的对比很强烈;从灯光色彩来看,整部戏的灯光没有让人感觉光怪陆离,都是借景抒情的,实为难得。

六、从服装角度看《定都》

戏曲服装影视化,很不好。提点建议:在<序幕>一场中,体现民族大团结,为燕王敬献的哈达,其面料太差,总有丝线不断,挂于头面,使得演员瞻前顾后。在<奔丧>一场中,太祖驾崩,举国素缟。大臣张昺,身穿紫红朝服,前来江边阻止朱棣过江吊唁。张昺服装的颜色是不对的。在<装疯>一场中,朱棣服装的水袖过长,使得演员在表演时,总被过长的水袖绊住脚,阻碍了演员水平的发挥。

七、从音乐角度看《定都》

虽然通篇为降B调(碽妃唱段为C调),但仍然彰显了河北梆子高亢、激昂、悲忍的唱腔特点。能看得出此部戏的作曲者是根据主演的嗓音条件和其个人的艺术特色来设计的,让人听来大呼过瘾,不愧为“难能英会,瀚海沙金”。但剧中的民族合唱背景音乐与河北梆子剧种格格不入,是两层皮。

八、从细节角度看《定都》

唱腔板式说明出现在字幕上,很好的普及了河北梆子艺术,让戏迷更加深入的学习了河北梆子唱腔知识。念白出现在字幕上,让观众能更清楚地看明剧情发展。这个细节工作(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很好!

个人评价

我认为《定都》是当今戏曲市场流行大制作的又一生产作品。对于当今戏曲创作市场的大舞美、大合乐、大灯光、大龙套、大道具、大制做,本人不敢妄加评论,因为这是大形势;是当今戏曲舞台创作追求大审美、大气势的一种大方法。但我相信,随着戏曲剧团体制改革的大主流,传统的戏曲艺术一定会再回归,一定会再次占领百姓心中的大舞台,相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