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孟繁英”的名号,是在新闻界同行的一次私人聚会上。聊起河北梆子文武俱工的特色,一位跑文艺口多年的记者兴从中来:“咱梆子界还有一位响当当的大武生叫孟繁英,十岁登台就一炮打红,回头我给你们引见一下!”
等到真正有缘结识孟老师,才发现这位已有近50年艺龄的著名演员竟是如此谦逊:“我可不是什么‘名角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言语间透出的那份宁静与淡泊,让人悠忽想起深谷之幽兰。
孟繁英1947年生于定县(今定州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7年,县戏校面向全县招生,年仅10岁的他被父亲叫出课堂,推向考场。这一推,竟推出了他与戏曲一生的渊源。
“说实话,我当时对唱戏并不感兴趣,一来是缺乏对这一行的了解,二来自己的功课学得还不错,一门心思想考学。”数十年后的今天,孟繁英回忆道。尽管心中并不情愿,小繁英最终还是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因为懂事的他知道,能够吃上“公家饭”对经济困窘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初入戏校时的练功非常辛苦,每天仅踢腿一项,就要从早晨5时半练到9点。汗水、泪水交织着在脸上流泻,小繁英却从不偷一下懒。在他的骨子里,“事情不干则已,干就一定要干好”。很快,肯于吃苦加上天生有副亮嗓子的小繁英引起了学校的注意,老一辈艺术家李洪文、王三元老师先后将其收于门下,并开始教他排练剧目《林冲夜奔》和《白水滩》。
戏剧界有个不言自明的因果规律:“台上演好一分钟,台下须练十年功”。为了帮助小繁英练就扎实的武生功底,两位老师付出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在《林冲夜奔》一剧中,为强化舞台效果,李洪文特意在传统动作的基础上,为爱徒增设了搬腿三起三落的技巧。其中,三起三落各一分钟,撒手后,腿要控制一分钟,前踹丫、后探海分别各30秒,总计时长达5分钟。面对这十分吃功的动作,小繁英拿出铁杵磨针的毅力勤学苦练,不仅夏日里天天练成个“水人儿”,就是三九天也常常汗透衣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58年初,《林冲夜奔》正式上演,凭借清脆的唱腔和漂亮的身段,小繁英一炮打红,被观众爱怜地称为“小林冲”,并送绰号“十岁红”。1958年夏日,邓小平和陈毅、贺龙到定县视察工作,在观看《林冲夜奔》后接见演员时,小平同志抚着小繁英的头称赞道:“这孩子挺有出息,要好好培养。”
“开门红”带来的热烈掌声,激发起小繁英心底对戏曲的深爱,也促使他更加自觉地将戏剧表演作为毕生的事业孜孜追求:1959年,定县戏校并入县河北梆子剧团,在主工武生的同时,孟繁英开始兼演小生、文武老生,戏路越来越宽阔。1962年,15岁的他拜在著名表演艺术家侯永奎、周仲春门下,在二位师父的指导下精心修艺,演艺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林冲夜奔》一剧,得到了侯先生的真传,让小繁英受益匪浅。由于他技艺精湛,1970年,被调入保定地区文工团河北梆子队,期间主演的《磐石湾》获得极大成功。在这期间,剧团排练了《红色娘子军》、《龙江颂》等剧目,排练中,孟繁英除担任主要角色外,更多的是做复排导演的工作。演出收到异乎寻常的良好效果,不仅深受观众欢迎,还引来了内蒙古京剧团、镇江京剧团、沧州河北梆子剧团等兄弟院团上门求教。1975年,他被选拔到省直院团,1978年,传统剧恢复演出,他又被调整到省河北梆子剧院一团,与著名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共同担纲主演《宝莲灯》……至此,经过漂亮的“三级跳”,孟繁英跃上了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崭新平台。
加盟省河北梆子剧院,为“而立”之年的孟繁英带来了广阔的艺术探索空间。他充分利用与各路名家同台演出的机会,潜心学习众家之长,并与自幼打下的扎实功底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嗓音清脆洪亮、唱腔圆润、身段优美、武打干净利索的独特艺术风格。几十年来,成功塑造了《宝莲灯》中的沉香、《林冲夜奔》中的林冲、《蜈蚣岭》中的武松、《黄天霸》中的黄天霸、《秦英征西》中的罗通和秦英、《易胆大》中的易胆大、《奇袭白虎团》中的严伟才、《磐石湾》中的陆长海、《龙城二娇》中的察汉、《卧虎令》中的刘秀、《窦娥冤》中的窦天章、《杀庙》中的韩琪等数十个鲜活的舞台形象,受到了专家、同行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与此同时,多次随团赴新加坡、希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尤其是对传统的戏剧表演而言,不创新就等于放弃了未来的发展空间。作为省河北梆子剧院的一名主要演员,在继承、发扬河北梆子传统特色的同时,孟繁英还广泛涉猎其他剧种,力求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完善河北梆子的演出技巧。1981年,川剧《易胆大》走红全国,在编剧姬君超、导演申长发及张秋玲等同志的反复探讨的基础上,孟繁英将“变脸”、“吹火”等川剧绝活巧妙植入,创造了河北梆子版《易胆大》。在“悬崖”一场中,变脸、武打、吹火、上轴棍被交相运用,再配之以河北梆子特有的高亢悲壮的大段唱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观众给予了非常高的赞扬。
在孟繁英家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舞台英雄——裴艳玲的演艺世界》。打开扉页,由裴艳玲亲书的“繁英弟留念”几个字跃入眼帘。“这是我和艳玲姐之间深厚友谊的体现,也是她对我艺德的一种认可。”抚摩着书,孟繁英微笑着诠释。
在孟繁英近50年的演艺生涯中,有近乎四分之一是与裴艳玲共演一个角色——或轮流登台,或同台轮场。对于这种“替补”地位,他不仅受之欣然,而且演得不折不扣。一次,在省会演出《宝莲灯》时,孟繁英已开始化妆,首长却临场提出,想看一看裴艳玲的表演。孟繁英接到通知后,毫无怨言地卸了妆,正准备回去休息,却又突然接到通知,裴艳玲因身体不适不能整场演出,让他从沉香翻上,“拧旋子”、“斗龙斗虎”接演。几个同事纷纷为他抱屈,孟繁英却反过来劝解:“救场如救火,咱演戏首先立的就是一个‘德’。”说着,立刻化好妆,愉快地投入到演出中。
1991年,为赴香港演出,省河北梆子剧院开始排练新戏《兰陵王》,而当时,裴艳玲正在国外执行讲学任务。时间紧,任务大,怎么办?领导决定先让孟繁英代排。繁英欣然接受,在全团同志和他的共同努力下,新戏顺利通过领导验收。裴艳玲讲学归来,孟繁英又将唱腔和武打的路子全部“移交”给裴艳玲,在裴艳玲的再度创作后,使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确保了演出任务的圆满完成。而他自己,只演了其中一个配角。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对德和艺的艰苦追求中,孟繁英迎来了硕果垂沉的收获:1992年,他荣获第三届河北省戏剧节演员二等奖;1993年,主演的戏曲广播剧《杜十娘》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戏曲研究会一等奖;1994年,被省文化厅记功;1995、1996、1997连续三年获文化厅嘉奖。着眼于挖掘艺术潜力、开拓艺术领域的探索也全方位报捷。在电视剧方面,参演的《太行七贤》获华北地区第九届电视艺术“舞龙杯”优秀奖;《夏月》获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蝴蝶杯》获第七届省“五个一工程”奖。担任艺术指导并负责“戏中戏”设计的戏剧电视剧《五彩戏娃》,获第二十三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少儿电视剧一等奖。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近年来,孟繁英又担负起培育戏曲艺术接班人的重任。他殚精竭虑,精心教学,将一批又一批少年儿童引入艺术的殿堂。2000年,在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展演中,他荣获指导教师特别奖;2001年,在全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评比中又获“育花奖”;同年,培养的学生马艳艳荣获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金花”称号,他本人也由此获得中国剧协振兴戏曲艺术“贡献”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衷心祝愿这株梨园幽兰散发出更加宜人的清香。
作者:王英
供稿:刘仲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