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2013 年1 月6 日、13 日连载忻府区文联副主席张斯直的文章《北路梆子剧目“老三篇”揭秘》,文章一开头便写道:“已故剧作家武承仁先生在六十年代创作改编的传统剧目《金水桥》、《王宝钏》和《血手印》,审美观点认为是北路梆子的‘老三篇’,至今盛演不衰。”笔者对此三剧中的《金水桥》和《王宝钏》改编者的情况略知一二,愿与张先生一同揭秘。我手头掌握的历史资料使我认为,《金水桥》、《王宝钏》并非武承仁先生一人改编,而是数位剧作者、戏研者和表演艺术家集体改编的成果。
翻开《中国戏剧志·山西卷》(1990 年12 月第1 版)第717 页,在“冯福恒”条目下有如此表述:“1960 年至1961 年参加改编《金水桥》、《王宝钏》的讨论,意见强国富民而中肯者居多。”北路梆子剧团1979 年2 月12日的演出本和忻州地区文化局戏研室1983 年出版的《戏剧资料》一书中,都在剧本《王宝钏》题目下,署名改编者为郭开科、贾桂林、冯福恒、解欠城、周玉和、武承仁,执笔武承仁。就连武承仁先生本剧》1989 年第四期中明确肯定冯福恒在“1960 年至1961 年参加改编《金水桥》、《王宝钏》……”,说明武承仁先生自己对《金水桥》、《王宝钏》的改编者的认定是很客观的。
上述历史资料证明,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改编《金水桥》、《王宝钏》的不仅武承仁先生一人,而是包括当时北路梆子剧团团长郭开科、著名表演艺术家贾桂林、忻州地区戏研组编导冯福恒、剧团编剧武承仁等多人参与下的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如果照张斯直先生认定的是“武承仁先生的这三部剧作”,则不仅有违武承仁先生本人生前的初衷,恐怕也愧对其他参与改编的逝者,故笔者在此也作一揭秘,以还历史真相。(作者系原忻州市国土局副局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