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醇厚 艺如其人

记著名河北梆子演员周春山

周春山(1935——2006),男,河北梆子演员。河北省赵县西湘阳村人。

他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其母痴迷于河北梆子,便把8岁的小春山送进了本村俱乐部学习演戏。当时,正处于日寇疯狂“扫荡”的1942年,俱乐部除逢年过节演出传统戏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配合八路军地下党组织进行宣传工作。因此,小春山跟随母亲在俱乐部参加了宣传抗日斗争的《血泪仇》、《答应要求》、《双逃难》、《双河山》等剧目的排练和演出。就这样,春山在艰难困苦的抗日大潮中学会了演戏,显露出表演艺术的天分。

在他15岁时,也就是1945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俱乐部正式改为西湘阳村剧团,此时的春山已经是一个有七年艺龄的“小老演员”。在村剧团他正式学演的传统剧目是《江东记》。这出戏是作为河北梆子胡子生既难学又难唱的一个吃功戏。但凭着他聪颖和有一副好嗓子的天赋,加上勤奋与刻苦,硬是拿了下来。首次在村中演出,就博得满堂喝彩。此后,唱到哪里红到哪里。后来,又陆续学演了《桑园会》、《四郎探母》、《斩黄袍》、《大登殿》等戏,与同村后来成名的路翠阁同台演出。“小青衣”、“小胡生”的默契配合和出色表现赢得周边十里八乡观众的青睐。此时的周春山已从最初的“小老演员”一跃而为赵县境内走红的“胡子生”。

由于周春山的出类拔萃,于1954年被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以特需人才调入,成为一名国营剧团的正式演员。入团之后,在领导、老师培养之下大有长进,先后排演了《青山英烈》(饰老头)、《打金枝》(饰唐王)、《斩窦娥》(饰窦天章)等,均获好评。1955年至1957年连续三年获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于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周春山进入了向艺术巅峰的挺进阶段。

周春山24岁时(1959年),因其“极富潜力,大有作为”而被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选调入团,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他在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时任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指导下,学演了《回荆州》和后部《蝴蝶杯》等剧,期间深得李(桂春)派艺术真传。从此,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在《蝴蝶杯》(饰田云山)、《教子》(饰薛保)的表演中恰到好处,做到了塑造好角色又不抢戏,这在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实属难能可贵。正因如此,在有关专家和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蝴蝶杯》一剧于1980年录制成电视片,由中央台播出,赢得广泛赞誉。

在《宝莲灯》一剧中,周春山饰演后部刘彦昌。通过《宝莲灯》的排演,使他在艺术上又有新的提高。他的[慢板]唱腔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挥,调高而柔,刚柔并蓄。当时被评论界誉为“酣畅淋漓,行云流水”。这出戏曾在福建前线、上海、南京、武汉、北京、天津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反响强烈。他那苍劲豁亮的嗓音和极富特色的唱法,引起了业内外人士广泛的关注,并给予充分的赞扬。此时,周春山的演唱艺术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1961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又看了《宝莲灯》,对整个演出也给予好评。中国唱片社将《宝莲灯》制成密纹唱片。周春山的唱腔在广播中经常播放,对河北梆子男生唱腔的发展颇有影响。1976年,《宝莲灯》被拍成电影在国内发行。由他演唱的“十五年前登此峰”成为久唱不衰、戏迷久学不厌的经典唱段。

周春山还排演了《千古恨》一剧,饰郑司成。这是个唱做并重的悲剧人物,他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角色的创造。通过这出戏,他在表演上又有了新突破。以后他又在《南海长城》一剧中扮演了赤卫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民兵的形象,为河北梆子排演现代戏摸索了经验,立下了功劳。《南海长城》当时很受观众欢迎,河北电台为他录制了《南海长城》选段,向广大听众教唱。天津的报纸为《南海长城》发表评论文章,对他继承传统勇于出新的唱法给予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春山参加了《龙江颂》和《红灯记》的排演工作,分别饰演阿坚伯和李玉和,在河北梆子表现现代生活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周春山曾担任三团副团长、二团党支部书记等职,也是剧院管理队伍中的佼佼者。

回顾周春山先生五十余年的演艺生涯,感触颇多。按周春山先生个人总结的话说,有如下几点:“第一,从我调入跃进剧团至1980年,是我做出成绩的二十多年,同时也是我在艺术上逐步走向成熟的二十多年。第二,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间,主要致力于剧团的管理、演员培养等工作,即为河北梆子艺术事业贡献余热的二十余年。第三,因病魔缠身近十年卧床治疗,乃为党、为社会增加负担的十年,也是我不愿做,但又无能为力,心情最为沉重的十年。”

周春山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敬业精神和辉煌业绩,将永远是河北梆子事业后人学习的楷模。

作者:王新生
供稿:刘仲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