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情况及成果。数据结果显示,全国现有348个剧种,其中山西3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此次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山西现存38个剧种分别是哪些,目前名录尚未公布,但也引起我这个戏曲爱好者的一点思考:山西剧种数量虽然仍居全国首位,但这个数量有很大前提是建立在山西戏曲历史发展丰厚积累基础上的。如果从剧种消亡数量来说,山西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反而是很多剧种数量并不多的省份,它们的剧种消减幅度并没有山西大,而相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有一种现象,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山西一些被遗漏的剧种才刚被发现,还来不及认定就很快消亡了。据山西戏剧网近几年的统计,山西曾存在过的剧种达60余个,并大多都整理了具有认定依据的文字资料,但很多剧种的名称并未出现在任何一次剧种调查结果中。

面对如此多存在过的剧种数量、消减数量、现存剧种数量,在享受戏曲剧种数量最多省份的荣光之时,不得不反思我们这现存38个戏曲剧种该如何更好的进行保护和发展。

一些现存剧种在省内业界中存有不同程度的争论。比如太谷秧歌和祁太秧歌的称谓之辩,尽管一些学者对名称考论已经提出了较为明确、精准的观点,但在太谷、祁县两地,政府部门和艺术从业人员都不能达成一个共识,仅仅小范围内的探讨和定论没能进行广阔传达与通报,因而这样的争议一直存在,也影响着剧种的未来发展。今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是否可由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做好认定,并对地方有关部门进行成果定论的通气传达,在剧种的发展传承上统一认识呢?

此外,山西省内一些主要剧种在省外的传承与发展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张家口地区有关院团把晋剧艺术改称为“口梆子”并成功申请为市级非遗,把自幼学习晋剧,对山西梆子的发展与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十三旦”侯俊山老艺人尊为“口梆子”的鼻祖。对于这种情况,我省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对晋剧在省外的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关注?值得庆幸的是,从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发布会上提到的增减剧种情况中看到,“口梆子”并没有列入此次新增的戏曲剧种中,而之前的任何一次剧种普查也没有所谓“口梆子”的影子。据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确定的《中国戏曲剧种认定标准的指导原则》中,第八条指出“剧种名称应具有某一地区的广泛群众基础,在社会中具有特定的文化认同”,而这恰恰是“口梆子”最不具备的。

“口梆子”一事也警醒我们,山西戏剧界和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更开放的剧种发展观念。例如,对山西戏曲剧种覆盖的省外艺术团体、艺术工作者要加强沟通,团结发展,不时地出去“探亲戚”,不时地邀请他们“回娘家”,把省外的山西戏曲剧种艺术院团列入到我省举办评比、展演的可申报范围之内,例如陕蒙冀的晋剧院团、陕豫的蒲剧院团、冀陕蒙甘宁的二人台团体等。尽快开办中国晋剧艺术节,同时加强对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近年来在山西“四大梆子”中传承发展较为低迷的北路梆子给予侧重。省内有条件的重要艺术院团要对省外山西戏曲剧种团体进行友好结对帮扶,共同发展,让艺术为桥,互相之间凝聚力量,壮大山西戏曲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近10年来,通过观察省城太原的艺术舞台,我们不难发现,在省城演出过的剧种加之总量也就10余个。而就以山西省现存38个剧种数量来看,山西省至少有2/3的戏曲剧种常年绝迹于省城舞台。反观其他省份,关于稀有剧种的交流演出活动此起彼伏,譬如河南举办有河南省稀有剧种传统经典剧目展演、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陕西举办有全省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安徽举办有安徽省稀有剧种(戏曲声腔)展演,福建举办有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等等。希望我省今后也能定期举办稀有戏曲剧种调演,为稀有戏曲剧种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

数量越多,责任越大。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让山西现存的38个戏曲剧种都能活跃于全国范围内大小舞台上,山西戏曲人还需上下求索。(王嘉)

(摘自 《山西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