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记者(李为华 王营)金秋送爽,梆韵激扬。为期22天的“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已经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1个梆子声腔剧种、31场精彩演出在石家庄六大剧场轮番亮相,为市民送上了一场视听文化盛宴。

梆腔高亢嘹亮,韵味深远悠长。此次展演,是我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的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全面展现梆子声腔演员的艺术风采。展演其间举办了多场论坛和讲座,众多顶尖文艺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把脉梆子声腔艺术。

“梆子声腔展演不止眼前的繁华,更着眼声腔艺术的长远发展。”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李平芳说,展演可以落幕,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声腔艺术弘扬不能停止。

艺术盛宴——最具代表性剧目和演员最强阵容汇聚一堂

“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 汇集当下梆子声腔最具代表性剧目和演员最强阵容,是一场梆子声腔艺术盛宴。

梆子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分布区域广泛。此次展演首次打破地域、剧种、院团和题材等约束,从梆子声腔的独立剧种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1台优秀剧目和1台折子戏专场进行集中展演。作为本次展演的具体承办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庞彦强表示,这不仅系统梳理了梆子声腔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当下梆子声腔的总体生存现状,还开创了以声腔系统进行戏曲展演的先河。

在展演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甘肃、宁夏、新疆等11个省份,21个剧种、31台优秀剧目和1台折子戏纷纷登台亮相,仅河北就有河北梆子、老调、武安平调、永年西调和丝弦等5个剧种8台剧目参加展演。

本次展演不但剧种丰富,演员阵容更是星光璀璨。边肖、成凤英、王红、彭蕙蘅、雷保春等14位梅花奖得主,许荷英、李树建、谢涛等三位二度梅得主纷纷登台献艺。

展演自9月28日启帷,20余天的时间里,石家庄人民会堂、丝弦剧院、河北会堂、河北师大真知讲堂、河北省话剧院儿童剧场、石家庄市青少年宫会堂六大剧院场场爆满,传统戏、现代戏好戏连台,戏曲大餐享用不尽。

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生动定格在闪亮的舞台上。由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许荷英领衔出演的首场大戏——河北梆子《子弟兵的母亲》为展演打响了头炮;豫剧现代戏《焦裕禄》的表演也为广大戏迷票友称颂,演出现场掌声高达百次;豫剧历史大戏《程婴救孤》通过“赵氏孤儿”惊心动魄的千古传奇,深深吸引、打动了现场观众;上党梆子经典传统剧目《三关排宴》将上党梆子音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作品蕴含的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生动传递中华民族的积极价值追求,几百年来经久不衰,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刘文峰说,从这些剧目中,观众能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涵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的精神家园。

文化大餐——精彩演出和平民票价带来一场“百姓狂欢”

10月19日,收官大戏河北梆子《钟馗》 演出开始前,石家庄人民会堂前就聚满了观众,很多从外地赶来的观众都买不到门票,演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展演期间,这样的火爆频频上演。作为河北文化界的一次盛会,全国梆子声腔艺术展演吸引了众多百姓的目光,同时也引起全国戏迷的持续关注。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此次展演主打惠民牌,进城务工人员、环卫工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可以免费观看演出。同时,组委会还以10元(楼上)、20元(楼下)的低票价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满足戏迷、票友群体的观看需求。

“能用这么少的钱就能看到这些名角儿大家们的精彩演出,实在是太值得了,希望以后能多多组织这样的好活动。”这一做法受到戏迷票友们交口称赞,有市民在售票之初就将能看的演出的门票全部买齐,要在此次展演中过足戏瘾。

在精彩演出和超低票价的双重吸引下,“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贯穿了演出全过程,给原本有些低迷的演出市场吹来一股新风。9月30日,石家庄丝弦剧院上演丝弦《空印盒》,售票处上午9时正式营业,但当天早上7时就已经有十五六位观众开始排队。正式售票开始不到20分钟,100多张线下门票就被抢购一空。

负责票务的工作人员介绍,粗略统计约有60%的观众是石家庄市民;30%的观众来自省会周边和省内其他城市;还有10%的观众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重庆等地。

此外,展演活动还组织戏曲进校园、90后看梆子等演出活动,安排剧目在有条件的高校剧场演出,以高校为阵地,积极培育青年学子中的戏迷群体,扩大戏曲在青年中的影响力。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表示,这次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守文艺品味,走进大众生活,艺术才能真正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大咖论道——顶尖专家把脉支招声腔发展

豪华的演出团队,热情似火的观众只是映衬了梆子声腔眼前的繁华,如何让高腔梆韵越走越远也是本次展演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期间,主办方举办了系列学术研讨、座谈交流及名家讲座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梆子声腔剧团负责人和全国戏曲理论界的顶尖专家共聚一堂,为梆子声腔的未来发展探路。

梆子声腔,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深得百姓喜爱。数百年中,梆子声腔从发源地山陕之地走向全国,吸收各地语言特色和民俗特点,形成不同的流派和支系,逐渐衍变出梆子腔支系,其中包括陕西同州梆子、山西蒲州梆子,之后逐渐发展出秦腔、汉调桄桄、北路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

然而,伴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趋丰富,梆子声腔艺术在发展中无一例外地遭受了冲击,戏曲在城乡文化生活中的盟主地位早已不复存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教授表示,梆子声腔面临的共性的问题包括:受众流失,戏曲边缘化;后继乏人,传承难;创新不足,缺乏认同感;剧本匮乏等等。

说到梆子声腔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路应昆指出:“戏曲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面对市场,几十年下来都是政府养着。这样十分影响创作,根本问题是要重视观众。”他认为,戏曲发展要面对市场,戏曲创作要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创作者不应该只为了评奖而创作,创作出观众愿意看、喜欢看的好戏,梆子声腔才有发展的活力。”

无独有偶,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原剧目工作室主任、一级编剧刘兴会同样认为,梆子声腔发展的方向不应是被当做“博物馆艺术”束之高阁,而应成为大众日常消费的对象,有了观众才能有发展,有生命力。

“戏离不开角儿”,人才在戏剧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编剧陈家和对戏曲人才瓶颈问题深有感触,梆子声腔除慷慨激昂的音乐特征外,也不乏幽默诙谐讽刺的传统。但目前全国所有梆子流派加起来,演丑角的知名演员现在不超过10个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李平芳认为,梆子腔除了缺少类型演员外,还缺少青年演员,这使得许多传统剧目缺乏后备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培培对近10年的梆子新剧目创作进行了梳理,发现新剧目创作呈现较大的不均衡现象,省市等重点剧团剧目创作远高于县区等基层剧团。其中,秦腔、豫剧等大剧种的创作多于其他小剧种。同时,新剧目的思想内容多为简单、平面的直接展示,对社会深度和广度的挖掘尚不够深入。

王绍军教授指出,目前梆子戏还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他将此总结为“表演形式京昆化、服装样式粤剧化、舞台美术话剧化、音乐配器交响化”。这是因为目前对各剧种挖掘不够,在编剧编排、音乐创作、表演风格、导演风格等多方面缺乏深入挖掘,忽视了梆子声腔的美学特点,唱腔、鼓点、舞美的个性以及语言的地域性特征。

凡此种种,为艺术家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课题。“各地要注意保持当地剧种的特色,要有自信。”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所主任安啸梅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定要保持当地梆子的特色,这样才有存在的价值。”

梆腔已经息响,曲韵依旧悠扬。春早明年绿,期待再聚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