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第三场研讨会在石家庄市召开,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等单位的十多位戏曲界的理论专家、一线创作者齐聚一堂,围绕“梆子声腔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展开研讨。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梆子声腔发展的源流及脉络、梆子声腔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如何把梆子唱腔更好地传播、梆子艺术如何创新并迎来新的发展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梆子声腔艺术的传承发展之路。

“梆子的历史比京剧和许多剧种都要长。”原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曲润海给大家讲述了梆子声腔的地域分布、历史渊源。他认为,要传承首先要做到如数家珍,对本地的梆子声腔剧目、人才以及剧团都得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整理、改编、传承。“整理、改编是个积极的保护和传承方法,但是前提是要识货,要保持剧种的特色。”

“戏曲的保存和发展应该以观众为中心。从长远看,戏是演给观众看的,剧团应该排什么戏,应该多听取演员的意见、导演的意见、编剧的意见,他们最清楚观众要看什么,什么能成为保留剧目。”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原音乐系主任、教授海震提出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专家赞同。专家们认为,戏曲要创新,要面向市场,用现代的形式征服观众。此外,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副所长、《戏友》副主编、研究员王越还提出,戏曲要传承就得吸引年轻观众,要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从小了解中国的戏曲文化,学习声腔和表演技巧,这样才能够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至少可以为戏曲发展培养出一大批新的观众。(记者 祁鹏娜)

(摘自 《石家庄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