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翠香,女,原名董大捧,1914年出生于雄县史各庄镇(今属文安)。其父董道顺,是个地道老实的庄稼人,原籍雄县洪城,中年迁至史各庄,靠6间土坯房开了个小客店。史各庄是原赫赫有名的吉利班所在地,村民皆嗜戏如迷。受其影响,董道顺亦拉得一手好弦,并因小客店故,结识不少戏曲艺人。金翠香11岁那年,河北梆子艺人刘兆兰来客店见她长相俊俏,人又机敏,就与其父商量,确认她是块唱戏的好料,愿收做徒弟。当时文安洼十年九涝,吃饭朝不保夕,董道顺也想让女儿自己去闯荡一番,学些本领糊口,就应允下来,并叫出金翠香当场拜师。

拜师学艺

刘兆兰没有在正式科班坐过科,梨园界称之为“海青腿”。早年他搭班唱戏,工彩旦、青衣,由于生理原因,演技平平。但是,他由于走南闯北,嗜戏如迷,积累了不少唱做经验,戏路很广,生、旦、净、丑样样皆通。中年后,他息影舞台,连金翠香在内收了3个女徒,并起艺名金翠香、金翠喜、金枝。

当时,人民生活条件相当困苦,学戏更是艰难。金翠香姐妹农忙时主要在早晚随师父学戏,农闲时整日苦学。早晨天不亮,师父就把她们叫醒练功、吊嗓,不论春夏秋冬,在村外一站就是两个小时。早饭后,开始练功:拿顶、吊腿、跑场、下腰、打把子等基本功。下午和晚上主要跟师父学唱。刘兆兰对待弟子非常严格。他奉行“不打不成材”的旧戏班信条。单就拿顶来说,一柱香一把顶,如果谁坚持不住,就会狠狠挨一藤条,接着重新燃香再来。吊腿也是如此:先把一条腿捆在廊柱上,用绳子把另一条腿吊向房梁,一次就要两个小时。学唱也是这样:刘兆兰手拿一只竹竿,领唱一句,弟子们学唱一句,如果有谁跑腔滑调,或板眼唱错,就会挨一竹竿。每天下来,金翠香和姐妹们拖着疲惫的身子。身上都打得青一道,紫一道。但金翠香幼小的心灵中非常明白,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真正的本领,在艺术界是没有自己立足之地的。她牢记师父常说的“台上三秒钟,台下三年功”的梨园古谚,尽管学戏很苦,她都咬紧牙关,坚持下来。“功夫要练好,一年三百六十个早”。金翠香起早贪黑,在师父规定的学练时间以外,忙里偷闲,无论隆冬酷暑,风雨无阻,更加刻苦学艺。加上她天资聪慧,经两年时间,就在唱腔、念白、做功等各方面已是出类拔萃了。

两年后,就要学开蒙戏。开蒙戏就是学戏人在确定了所学行当后,学的第一出戏。当时戏曲戏班有句谚语:“老师开错了蒙,如同放火烧身。”这涉及一名学艺者的艺术生命。刘兆兰独具慧眼,两年间,他早就认定金翠香是花旦行当一块不可多得的材料。于是他给金翠香的开蒙戏是《喜荣归》。为使金翠香成为河北梆子剧种的杰出人才,刘兆兰在她身上花费了毕生的心血。梨园界有“旦角要媚不要美”之说。为了提高金翠香旦角艺术的功底,刘兆兰让她抛弃了原先比较广泛的学艺方法,只在旦行上下功夫。为了一个“媚”字,刘兆兰费尽心机,在指导金翠香身段的基础上,突出锻炼她的眼神。起初用竹筷头点白漆,师徒对坐,师父手持一端,让金翠香眼珠随点白漆一端的转动而活动;后又改成用燃着一端的香火,稍一走神,香火就会不客气地落在面皮上,以此锻炼她清澈、灵活而富有朝气的眼神。单就这一点来说,为金翠香从事戏剧艺术增色不少。

在这一年里,刘兆兰表现了极大的耐心。他不急于让金翠香学更多的戏,他心里非常清楚,只要金翠香掌握了一定的艺术功底,再加上她聪慧的天资,每出戏只不过是一层窗纸,一点就透。所以,每学一出戏,刘兆兰都要求金翠香必须从身段、唱腔等各方面,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或一小小节拍上,都要使自己感到满意为止。这一年,金翠香只学了4出戏,除开蒙戏《喜荣归》外,还学了《小放牛》、《小上坟》、《扫地挂画》3出花旦重角戏。

三年时间,金翠香学艺生涯结束,走上舞台,开始了演出实践。

誉满京南

1928年,刘兆兰以其14岁弟子金翠香的师父和代理人身份,开始随弟子搭班唱戏。刘兆兰不愧是一位有经验的老艺人。他在选择金翠香搭班和首先搭哪个班上,也颇动了一番脑筋。他清楚,首次搭班的好坏,直接影响金翠香一生在戏剧舞台上的兴与衰。当时,河北梆子在京南各地处于复燃趋势,班社众多,名角辈出。他在这些戏班中逐个衡量,最后选中了当时京南影响最大的雄县“德盛和”戏班。

德盛和戏班被当时艺人称做“八大款”班,班规条款非常严厉,一般角色很难在该班站住脚,所以在当时影响很大。金翠香在师父的努力下作为“票友”在德盛和搭班演出。首场在德盛和班址咎岗演出她的开蒙戏《喜荣归》。著名河北梆子花旦老艺人张福祥为金翠香这只梆子“雏鹰”大义让台。金翠香所饰崔秀英在台上一出场,单就那轻捷的步履、优美的身段,广大观众就报以热烈的碰头彩。舞台上的金翠香婷婷玉立、端庄秀气、体态娇美、神情活泼、黛眉弯弯,一双明眸,秋水盈盈,再加上她洒脱甘甜的歌喉,使整场演出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首场演出的巨大成功,对于刘兆兰来说,虽是意料之中的,但他也禁不住格外的欣喜。对于著名艺人张福祥、高月楼来说,面对这只只有14岁的雏鹰的成功大感意外,但他们目睹了金翠香演出的全过程,对她在舞台上非凡的演技也从内心由衷的佩服;对于德盛和班主来说,在惊讶之余,不免有些爱不释手了。最后,班主通过与刘兆兰协商,破例请金翠香下海,成为德盛和的专业演员,金翠香做为主演,包银与挑班主演张福祥、高月楼(武生)相同。这在梨园界是不多见的。从此,金翠香随德盛和与张福祥、高月楼同台演出,活动于霸州、永清、雄县、新城、白洋淀等地。

1930年,金翠香受聘搭固安“华盛和”戏班,与挑班主演著名梆子胡生马盛红、著名武生洋娃子以及李小楼、草上飞(武丑)、王益珍(花旦)、膏药红、向月樵、谷喜红(老旦,外号大下巴)等同台演出于固安、永清等广大农村,声誉日隆。

“华盛和”散班后,金翠香与陈月楼(文武老生)、孙甫苓(青衣)、洋娃子等艺人搭文安常金生戏班,活动在河间、任邱、霸州等地演出,一直到1931年。

这三年时间,按学艺前协定,演出收入归师父刘兆兰所有,金翠香的一切费用由刘兆兰供给。3年的演出实践,金翠香以其天赋和扎实的基本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每次演出,她都以梨园古谚“熟戏生演”为指导思想,把每次演出看作是一次实际的体践。她凭借聪慧的天资和良好的艺术素质,加上张福祥、马盛红、洋娃子、孙甫苓等著名艺人的精心指点,充分利用自己嗓音的天赋条件,更加精益求精。她非常注重扮演人物,善于打破旧的演出程式,按照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巧用动作和技巧,恰当合理地进行表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深受观众和戏剧同人的喜爱和称道,被梨园界称为梆子“一枝花”。

艰难历程(一)

从1931年起,金翠香正式出师,与师父洒泪分手,开始独立地在戏剧界闯荡。由于3年来的演出实践,金翠香的名字已经在广大观众和众多戏班中有了一定的声誉,所以特邀搭班的特别多。以后,她主要在德盛和、常金生戏班演出。她一边参加演出,一边跟老艺人们学戏,戏路也从小戏向大戏发展,所饰角色也从单一的花旦戏而兼唱演青衣等角色。从1931年到1933年这段时间,她先后排演了《蝴蝶杯》、《莲花庵》、《杀子报》、《万花船》、《棒打无情郎》、《辛安驿》、《开茶馆》等多个剧目,并与著名梆子艺人刘云兰(小生)搭档演出,名噪一时。

1933年,金翠香受聘衡水小范(今武强)戏班,担任主演。当期,河北梆子剧种处于兴盛时期,班社众多,成班情况复杂。主要分三种:一种是有钱有势的财主成班,称为“财主班”。因为办班需要一定的资金,一般人是办不起的;第二种是“来人班”。这种戏班的班主不从事体力劳动,他们大多不懂得戏曲,但是,他们联络各方面人士,与当地的官僚、士绅都有一定的联系;第三种叫“艺人班”。这是由一批有经验的艺人成立的班社。象前两种班社,成班时都要请一个内行人做成事老板,负责招聘演员、台口及演出的具体事宜。金翠香被聘的小范戏班就属“来人班”。小范是一个水陆码头,交通便利,在当时有一定名气。金翠香到小范时,正值19岁青春妙龄,以其迷人的扮相和高超的演技,就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小范观众,得到成千上万戏迷的喜爱,红极一时。

当时,戏班有位管帐先生郭玉峰(乳名小奎),家道小有,且与金翠香年龄相仿,举止潇洒,对金翠香产生爱慕之心,在各个方面对金翠香给予了很大帮助。当时金翠香所用行头都是从戏班租赁的。郭玉峰为此不惜倾家荡产为她购置了帐子、冠带、行头等报装道具。金翠香对此也非常感动,所以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不料天有不测风云,1934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在济南筹建山东省立艺术戏院,带兵路过小范,素闻小范戏班有盛名,且阵容齐整,就借口把它抄了。戏班被压到开封时,金翠香幸遇在韩复榘手下做部将的老乡张四海(史各庄人)。经张四海说情,金翠香才被放出。金翠香又几经周折,返回家乡。

1935年,著名梆子武生宁小楼组织了“同义舞台”戏班,特邀金翠香认主演,再次与张福祥、洋娃子、刘四红、向月樵、小回子、金秀英、月牙红同台演出。该班阵容非常整齐,活动在安新、任邱、河间、保定等广大地区,名盛一时。1937年三月十五日(农历)霸州庙会,同义舞台与银达子挑班的“珍利和”,刘四红、赵月樵挑班的“同乐舞台”,小霸州红张文海挑班的“台山老调”戏班在庙会上打了对台戏。各班平等较艺,互不相让,各有千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成为梆子界兴盛过程中的一个高潮。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随着局势动荡,各类戏班纷纷解体。艺人无班可投,纷纷回到家乡。河北梆子从鼎盛时期衰落下来。
  从1917年到1937年20年间,河北梆子在京、津、保及以南广大地区属兴盛时期。在此前,旦角演员均由男性扮演。戏剧界把这段梆子剧种鼎盛的原因归结到象金翠香及吴凤仙、金秀英、马二姑娘、小包牙、大鸾等坤角的率先推出。这些优秀女伶,在梆子舞台上的涌现,使人耳目一新,而夺得大量观众。继而也涌现出了“永盛和”、“德盛和”“华盛和”、“增盛和”、“金盛和”、“珍利和”、“三义和”、“瑞庆恒”、“同乐园”以及“同心”、“同义”“同乐舞台”等大批梆子班社。这些班社演出范围之大,几乎延至整个北中国,在中国戏剧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艰难历程(二)

“七七事变”后,金翠香返回家乡,息影舞台。她的爱情生活与艺术生涯是逆向发展的。随着技艺的迅猛发展,知名度不断提高,一些流氓、地痞也绞尽脑汁在她身上寻便宜、找乐子。佥翠香虽身为一弱女子、“穷戏子”,但生就一身傲骨,对这些无赖的百般刁难都坚持挺了过去。随着战火的蔓延,社会更加动荡,一些恶霸地痞以抗日为借口,到处拉杆树旗,趁火打劫,无恶不作。在史各庄南有股土匪,头子“殷疤瘌”,吃喝嫖赌无所不能,方圆几十里无人敢惹。他早就闻知金翠香才貌双全,听说金回到史各庄,遂起淫心,于是带着几十名土匪,拿着枪支闯到史各庄。当时金翠香住在其舅父麻连友家。殷疤瘌持枪带人突然闯进,把一家人吓得惊恐万状。这些土匪进屋后,见到金翠香就污言秽语,乱动手脚,并无耻地提出只要金当面把内裤脱下赠送即罢,否则,就砸碎其头面,并把她带走。金翠香宁死不从。幸亏当时乡邻及村里管事赶到,好言好语一大堆,才使事态暂时得到控制。殷疤瘌声言给金翠香一天时间考虑,带着土匪退出金家,并守住各街头巷口。当天傍晚,由几个乡亲和戏曲同行等帮助,把金翠香的脸用锅灰涂黑,改妆后用苇席裹上,再用牛车偷偷把她运出村子,到南辛庄其姨母家避难。

当时,金翠香已经23岁了。世道如此不稳定,战事日紧,婚姻事不能再耽搁了。于是由其姨母作主,经人介绍,不久与雄县韩庄一名叫王镜亭的乡地(乡地亦称地方,村维持会成员)匆忙完婚。

王镜亭此人,出身于小康之家。他为人圆滑,精于事故,加上面上的乡地差事,故此对金翠香的从艺生活极为反感。王父母对金翠香这个戏子出身的“下九流坯子”更是忿忿不平,除严禁她演出外,还对她百般虐待。金翠香才出龙潭,又入虎口,受尽了屈辱。她嗜戏如命的天性与王镜亭及其父母的顽固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更使这没有感情的婚姻所建立的家庭完全破裂。更为可悲的是使金翠香这位成就斐然的梆子新秀从此息影舞台达8年之久。

投身革命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国内形势趋于更大好转。为配合我军的大反攻,冀中军区提出“艺术为革命服务”的口号。冀中十分区文艺界在冀中军区党组织的支持和协助下,在固安组建了战地剧团“革新剧社”,以配合我军的战略反攻。革新剧社的创建,吸引了一大批有强烈爱国之心的文艺界人士。

新的革命形势也同样唤醒了金翠香那颗未泯的心,更使她看到了一线蔚蓝的晴空。革新剧社成立不久,金翠香毅然冲破牢笼,生灵活现地出现在革新剧社的舞台上。

革新剧社因金翠香及陈月楼、向月樵、赵云亭、二达子、黄云芳等当时著名的梆子艺人的到来而声威大震。因当时是战争时期,生活条件和演出条件都非常艰苦,但是金翠香和广大艺人为配合军区的战前动员会和庆功会,排除了重重困难,排演了《逼上粱山》、《四进士》、《四杰村》、《吴汉杀妻》、《陆安洲》等传统戏和结合慰问、宣传动员等形式而排演的《贫女泪》、《白毛女》、《王秀銮》、《骨肉亲》等现代戏。我军大反攻每解放一地,在庆功会、军民联欢会上,都有他们的活动。他们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我们自己的军队和人民。在庆祝雄州、霸州解放的米家务庆功会上,在我军攻克黄村的牛驼联欢会上,在京津解放的永清庆祝会上,他们的精湛表演和不怕艰苦的革命精神,激发了指战员和广大群众的战斗热情,给我们的子弟兵和人民群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49年,革新剧社随冀中十分区抵达杨柳青,是年杨柳青解放。至新中国成立,12月份,革新剧社的老艺人们因不愿随军改编而解散。从1945年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革新剧社完成了他一段难忘的历史使命,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革新剧社解散后,金翠香应邀到天津注册,与各地艺人们搭档在津天乐、星北、新天仙、聚华、天宝、天祥、鸟市等剧场演出。1950年,金翠香回到家乡,在史各庄镇河北梆子剧团任主演。当年,在县三干会上,县领导了解到她的婚姻悲剧,于是由县公安局出面,与王镜亭解除婚姻。是年,金翠香与史各庄农民靳凤瑞结婚,开始了新的生活。

艺术特色

忠于艺术,忠于生活,这是金翠香一生所墨守的信条。艰难而曲折的生活历程所给予金翠香的也只有她的艺术,除此与广大观众对她艺术由衷的折服外,她甚至连农村普通百姓所追求的小安和天伦之乐都没有得到。忠于艺术,追求艺术;忠于生活,追求生活。金翠香为此奔波了一生。

金翠香没有文化,可她一生演熟了100多个剧目,演出上万场。她用艺术征服了冀中甚至京南的成千上万观众,使之随她的饮泣与泪流满面,又随她的欣喜而愁云霁开。

戏曲演员的表演有几个台阶:一层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二层是要演出自己的风格,三层是要善于创造多样的人物形象。这三层在金翠香身上已经全部表现出来。

金翠香戏路之宽是一般演员所不能比拟的。她的花旦剧目有《喜荣归》、《棒打无情郎》、《挂画》等;青衣戏有《登殿》、《金水桥》、《斩窦娥》等;刀马旦戏有《破洪州》、《打赞》、《辛安驿》等;彩旦戏《西黄庄》、老旦戏《辕门斩子》等也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唱腔和表演上金翠香从不拘泥于传统和俗套,运用自己的天赋和多年来演出经验,根据人物和剧情的特点,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给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些都与她扎实的艺术功底紧密相关。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外化的功夫是要找出传达内心感情最佳的外形动作,使观众一目了然。它可以借助服装、化装、道具,如水袖、发绺、手扇、香帕等来帮助,而形成一种准确优美的舞台道白以外的“动作语言”。金翠香不仅在唱腔上追求那种特有的韵味和根据情节的不同而错落有秩地表达剧中人物感情,而且,在运用服装道具上表现出更深的素质。在塑造人物上,她从不满足于人物的真和象,而是特别注重开拓人物的内心世界,努力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境界。她的演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既重唱、念、吟诵,又重身段和舞步。

《喜荣归》是金翠香的代表剧目。金翠香为了表现剧中人物崔秀英钟情、善良、爽朗、刚烈的性格,根据剧中情节起伏、跌宕的具体特点,打破了以前较多的程式化动作,巧妙地运用了身段、姿态、眼神及道具(香帕),以其抒情、细腻、娴熟的台风,把人物的内心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观众以轻松欢快、清新流畅、优美风趣的感觉。
  如“荣归”一折中,金翠香在唱腔上利用自己嗓音清亮的天赋,注重唱腔中那种浓重的韵味来表达崔秀英心底真挚的感情。运用眼神传情达意,用面部表情刻化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是金翠香此剧中人物的一大特色。在此折中,她还巧妙地运用了碎步、搓步以及香帕的横、竖、立转的变化,使此前较为程式化的舞步,加入了浓重的生活气息,喜忧悲惊相互交织,哭中有笑、笑中有哭,分寸准确,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并处理地条条是道,无不中的,生动地刻画了崔秀英这个人物善良、贤慧、多情的人物艺术形象。所以金翠香每演出此剧,观众无不被她那娟秀逸美的扮相和高超的演技所折服,并随她那洒脱的表演和韵味甘甜的唱腔不断掀起此起彼伏的喝彩叫好声。戏迷们称之为“演绝了《喜荣归》”。

《贫女泪》也是金翠香演出的代表剧目,此剧排演于1945年革新剧社时期。排演此剧倾注了金翠香和著名河北梆子琴师张桂庵的很大心血。该剧通过剧中人物渔家女赵玉娘的苦难而坎坷的生活经历,控诉了旧社会妇女受欺凌、受摧残的黑暗的封建制度,表达了当时妇女求生存、求解放的共同心声。

赵玉娘这一角色,在此剧中前后反差很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渔家少女,到一个倍受欺凌的富贾儿媳,后到一个疾恶如仇的孤魂冤鬼。所以要求演员必须有全面的艺术素质。金翠香在演出此剧中,就非常合理地把握了人物这三层的变化,使该剧赵玉娘的清纯、憨厚、质朴与后来的屈辱、悲凄、苦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塑造人物上,她在剧中还巧用了身段上的看、站、坐、躺、上下翻与水袖上的弹、打、投、抖、甩,而且神情、姿态的处理各不雷同,为此剧增色不小。

此剧最成功之处还数金翠香对唱腔的处理。金翠香素以花旦见长,善于表现清纯、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唱腔上更是清脆甘甜。为了更好地体现剧中人物要求,她一反常规,以婉转深沉的唱腔,缠绵悱恻的韵味,使人物更加贴近剧情,更加触动观众的心脾。例如,赵玉娘嫁给富贾之子富春亭后,饱受婆婆以及使女张妈的虐待。在担水一折中,有一段悲凄苦楚的唱腔。金翠香在此折表演上,从步履的蹒跚,到面部因劳累而痛苦的层次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赵玉娘内心的悲愤与苦痛,一声悲泣的低唱:“担水担得我两膀酸啊。”这句唱词从“担”字起唱,到“我”字,故意换一口气,然后“两膀酸啊”,拐一小弯儿,渐从弱到强,带着悲音铿锵而出。她以低回传情的声调,取代了传统的嚎啕大哭的表演。唱腔上更是曲折有致,回肠荡气,别具一格,与开始塑造的渔家女天真烂漫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每每上演至此,观众无不随之洒泪同泣。

当然,金翠香的成就不单是通过高超的艺术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充实和享受,或到动人之处,使观众为之掬一捧热泪而已。更重要的是使当时受剥削受压迫的人们从中窥见了新生活的曙光。她的艺术源于生活,她又把艺术回归给生活,贴近广大人民的心。这也正是金翠香艺术之不朽的原因所在。

尾声

新的生活给了金翠香新的勇气。

1953年,天津专区实验剧团成立,金翠香应邀参加,与陈月楼(文武老生)、筱春英(青衣)、张树启(歪脖红)、罗心田(艺名小百岁)同台任主演。当时刚建国不久,各方面正值百废待兴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在剧团里演员不拿工资,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剧团建设。剧团在杨柳青整顿后到各地演出,主要剧目有:《秦香莲》、《蝴蝶杯》、《万花船》、《大登殿》、《柜中缘》、《豆汁计》等。1954年,剧团又排演了《斩窦娥》、《玉虎坠》等几个剧目。经过广大演员的努力,逐渐购置了戏箱、行头等服装道具,使剧团形成了一定规模,为省河北梆子剧团的创建奠定了物质基础。1958年,该团并入河北省跃进剧团。

新中国解放后的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剧团纷纷而起,师资短缺一直是当时各地剧团的一大难题。在这种形势下,金翠香于1955年离开实验剧团,先后在霸县小辛庄、新城涞水、新安郭里口、雄县宫岗、文安南留寨等地方剧团任教。1958年,金翠香重归史各庄河北梆子剧团任主演。

1959年,河北省戏曲学校挖掘老艺人,校长牛严新请金翠香调石家庄任教没有成功,又第二次由老艺人张树启先生(时任戏校教师)持省文化局公函来史各庄,但因史各庄公社党委爱才心切,调动没有成功。

文化大革命期间,年过半百的金翠香克服了自身的重重困难,排演了《沙家滨》、《红灯记》等多个现代剧目。70年代,金翠香息影舞台。1987年,金翠香于史各庄去世,终年73岁。

金翠香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在她一生的70多年中,舞台上的时间就占了半个世纪。为了艺术,她献出了自己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和黄金般珍贵的中年时代。她以其高超的演技赢得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喜爱。她的足迹遍布冀中广大地区,从长城脚下到黄河之滨,到处留下她的艺术身影。特别是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一经她演出,十里八乡的农民赶着牛车走亲靠友,就是为了看看她的演出,听听她的声音。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河北梆子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她的艺术成就在河北梆子戏剧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与她同时代演出的艺人们,今多已作古,即使晚期与她同台的演员,今也多逾古稀之年。虽说“同行是冤家”,但一提起金翠香,全不乏褒奖之辞。今天,每每看一场戏曲演出,看过金翠香戏的人们在唏嘘之余,都不免发一声感叹:“唉,若当年金翠香演这戏……”。

载于《文安文史资料》第三辑

作者:徐志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