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县河北梆子名伶传记之“李双福”简历

李双福(公元1897-1955)男,艺名“秃奎”,著名河北梆子演员,南皮县董村乡董村西街人,

李双福出生在一个贫困潦倒的家庭,其父亲吸毒成癖,母亲忍痛抛下双福兄妹三人悬梁自尽,无奈,年仅十二岁的双福和他长两岁的哥哥,双双到东光县皂户陈戈家戏班学戏,双福功须生,他本人的天赋,戏班森严的规矩,师傅无情的棍棒和学戏是这唯一的出路,造就了他的艺术成就,成为了科班中的佼佼者。

出师便以慷慨雄壮,高亢激昂,刚劲挺拔的唱腔和娴熟的技艺而崭露头角,他仍孜孜不倦地潜心学习,访友拜师,励志苦练,先后和著名演员兰玉发,小荷花,韩俊卿,小保重等搭班唱戏,博采众家之长,舞台艺术日臻完善,独树一帜,在运河两岸,沧南鲁北直至济南府,名声大振,提起“秃奎”妇孺皆知。

七七事变后,各戏班逐告散。李双福逐与南皮县内的唢呐艺人王金山,赵连成等打差为业并首创坐腔戏,而不去大城市搭班唱戏为日伪粉饰太平,此间对著名艺人王金山,赵连成等人的艺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南皮县建立民主政府后,成立剧团,他应邀参加,并是组委之一,之后,他一直在该团担任主演,并培养了巴玉玲等一批中青年演员,直至病危才忍痛离团,

坎坷的经历,奔波颠沛的生涯,过度的疲劳,使他身患胃溃病而不得及时医治,直到1955年春卧床不起,才不得不离开他闯荡一生的舞台,而将他重金购置的服装髯口,发绺留给了剧团,半年之久的医治,家庭为他付出了一万元的代价,终因病入膏肓医治无效于1955年秋辞世,享年59岁。

李双福的表演艺术

李双福(公元1897-1955)男,艺名“秃奎”,著名河北梆子演员,南皮县董村乡董村西街人,他卓越的舞台表演艺术,在我区运河两岸,山东省的宁津,乐陵直至济南一带颇享盛名,至今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谈起他的唱腔仍赞不绝口。

李双福自幼丧母,家境贫寒,逐到东光县皂户陈戈家戏班学戏,双福功须生,出师后又多次请过门师父学艺,并和演员兰玉发,小荷花,韩俊卿,闫清太,筱五朵,小保重等,当时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员唱戏,他勤学苦练,博采众家之长,潜心学艺,舞台艺术日臻完善,在沧南鲁北名声大振,直到后来韩俊卿唱红了天津,仍多次邀请他搭班。

“秃奎”的表演艺术,首先当推他那高亢,优美宏亮,真嗓与假嗓并用的唱腔,不论是《写表》《战北原》还是《调寇》《百官图》他的唱腔字字清楚,声声入耳,声及数里。

特别是他在《百官图》中饰演崇祯的大段唱腔,长逾百句,他行腔高亢,气贯长虹,台下观众凝气聚神,鸦雀无声,唯恐错听一句,每到一处,必演此戏,令同行和后来者自愧不如。

再就是他的展翅功,在当时也堪称一绝,帽翅的展动或单展,双展,左展,右展,前展,后展,上展,下展,随心所欲,技冠同行,观众掌声时起,喝彩不断。

同时,他的手,眼,身,法,步,招招精到,式式有序,别具一格,他为此付出了惊人的代价,在他小有名气之后仍坚持苦练腿功,每次长达一个多小时,为练眼神儿,他专门请一师父跟班传艺达两年之久,他的甩髯,甩发绺在当时也非常人可比,并用重金购置了犀牛尾髯口和发绺。

搜集撰文:刘秀义 曹清泉

北京西城区劳动局招工招聘报社记者编辑)

河北省南皮县县志参与编纂者

宁静致远之胞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