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对张家口的印象应该从儿时说起。那个时候经常做的一件事是为父亲买烟,烟盒上大境门的形象和“大好河山”四个字便印入脑海。

2003年第一次来张家口出差,特意跑到大境门参观了一番,当时的心情比较复杂,有些许的失落,觉得与儿时的想像有些差距。

2011年10月,我有幸调到张家口工作。当我再一次来到大境门时,突然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张家口和大境门的形象终于与儿时的想像在内心深处实现了高度吻合。

在张家口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了许多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著名事件,许多民间文化、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在这里被代代延续,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永恒记忆。张家口自1429年建堡到民国初年设市,经历了因武而建、因商而兴的过程,也正是这一发展过程,孕育了有着鲜明张家口地域特色的文化,也产生了地方戏曲艺术口梆子。已有二百多年传承的口梆子是张家口地标性的戏曲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剧目丰富,现在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百余个。我国的戏剧脸谱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口梆子脸谱和口梆子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就在当今,仍然有那么一群人为口梆子艺术而常年坚守在一方舞台上,塑造着一个个经典人物……

随着对张家口历史文化认识的加深,让我感受到了张垣文化的深厚积淀,特别是对张家口地方戏曲口梆子发展、传承和生存现状的深入了解,一个“包容开放、融合创新、执着坚持、发展传承”的文化形象在头脑中越来越清晰。我和我的搭档卢江不谋而合,产生了拍摄口梆子的想法,这也是我们举办《口梆子人物及脸谱摄影作品展》的初衷。经过前期准备,从2012年10月起,我们拿起相机,开始了口梆子人物及脸谱的拍摄工作。

在张家口演艺集团口梆子艺术剧院的排练场,为我们专辟了一个角落权当“摄影棚”。由于我们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拍摄,剧院的老艺术家和中青演员们也都牺牲了双休日为我们充当“模特”。在拍摄过程中,艺术家们对口梆子艺术深沉的爱和敬业精神时常感染着我们。戏曲演员光化妆就得两个小时,还得穿戏装、戴头冠、扎大靠,非常烦琐,但是没有一个人嫌麻烦。有位老演员回家后觉得拍得不满意,几天后又主动来到“摄影棚”要求重拍。有时为了一个理想的画面,演员们不厌其烦地几十次重复一个动作。两个多月后,我们共拍摄了口梆子戏剧人物一百多个,脸谱五十多个,以及生旦净末等行当。经过认真挑选,最终从一千多幅照片中精选出66幅人物、50幅脸谱及部分演员演出花絮图片举办了《口梆子人物及脸谱摄影作品展》,通过摄影这一艺术形式,记录戏曲人物的经典瞬间和口梆子传承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和艺术追求。当摄影和戏剧相遇之时,我们体会到了这两门艺术撞击时迸发出的火花。我们想以此激发社会各界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梆子艺术的关注,营造公众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在市摄影家协会、市戏剧家协会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口梆子人物及脸谱摄影作品展》于2月26日在市展览馆如期开展。在为期一周的展览中,我们直接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情,感受到了他们对家乡文化、家乡戏曲艺术的热爱。

虽然这次摄影展在拍摄理念、拍摄技术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通过这次展览也增加了我们摄影创作的热情、信心和责任感,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以后的创作中,我们还会开阔视野,把拍摄内容继续扩展、延伸,寻找具有张家口地方特点的、能全面反映张家口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的创作题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张家口,扩大张家口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张家口的文化魅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