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自古钟馗有威名,目光炯炯气如虹。一曲嫁妹千秋诵,斩妖除魔鬼神惊!方显人间有正声。”(河北梆子《钟馗》唱词)女子练武,逞绝技不让须眉;雏凤试翼,闯难关一飞冲天;心系群众,接地气广受爱戴。不忘初心,四十载追梦,吴桂云,一直在路上!

2015年10月的一个周末,石家庄市长安公园。

一阵悠扬的丝竹乐声中,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唱腔响遏行云,围观的人们爆好如雷。原来,这里正在举行石家庄群星剧社例行的河北梆子演唱会。

吴桂云在最后登场,立时激起了漫天喝彩声。

群星剧社的负责人刘茂发说:“卖了窗户门儿,也得看看吴桂云儿!咱们这个业余文艺团体,也是在吴老师的倡导和发起下成立的。”

接地气:长安公园里的戏迷会

吴桂云在公园为戏迷唱戏

时光推回到1997年,仿佛带着某种使命,吴桂云来到石家庄,调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主演河北梆子名剧《钟馗》。

“有一天,我到长安公园练嗓子,发现偌大一个公园,竟然没有唱河北梆子的。”吴桂云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当时,她见到了一位拉河北梆子板胡的老大爷,70多岁,是石家庄棉三的一位退休职工。“大爷,您能拉河北梆子吗?”吴桂云问。老人说,“能啊!”于是,老人伴奏,吴桂云唱了一段耳熟能详的旦角唱腔。

这一唱不得了,招来很多很多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当时我就想,人们不是不喜欢河北梆子,是没人推动这一块啊!”从这开始,吴桂云就在长安公园建立了戏迷协会,经过发展,现在已经是石家庄群星剧社。

从此,“吴桂云唱戏”成了长安公园的一景。围观者云集,经常是人山人海,一说唱河北梆子的小吴,谁都知道。

“有一次,我在公园唱戏,从早上8点一直唱到11点半。一下子唱得第二天发烧了,嗓子发炎,但是晚上还得去电视台录节目。那时候也是蛮拼的!”吴桂云笑言。

吴桂云在长安公园为群众唱戏,那些叔叔、大爷、阿姨们经常买了鸡腿、矿泉水、苹果、西瓜、冰糕给她送,他们都特别心痛她。
除了唱,还有教。吴桂云经常在公园对戏迷票友进行指点。在她的影响下,戏迷协会聚集了四五十位业余爱好者,后来又添置了很多乐器,有了自己的乐队,现在已经能够开场演戏了。

“我们是个业余的公益性质的文艺组织。平时4—10月份每个周末都会在长安公园的长安亭举行活动。也经常去沧州、邢台、邯郸等地做公益演出,都是免费的。吴桂云是个特别接地气的演员,只要我们要求,吴老师有空,一般都会参加演出。”刘茂发告诉记者。

前几天,当年的戏迷小冯专程来看望吴桂云,说:“吴老师,河北梆子因你而光彩!”小冯说,18年前没有几个年轻人喜欢唱河北梆子。当吴桂云在公园推动这一方文化的时候,他就把那里当成了河北梆子传播的一个窗口。自从喜欢上河北梆子,小冯经常用耳机听唱,不能放出声来,因为周围的人会笑话。到现在,小冯已经能够化上妆、穿上行头上台唱大戏了。“现在没人笑话我了,相反还有很多人羡慕哩!” 甚至,唱戏还成就了小冯的姻缘。2015年小冯处了个对象,比人家姑娘大十几岁,但是准岳母一听说小冯爱唱戏,立马痛快地同意了!

“我特别喜欢和戏迷票友、老百姓打交道。我给他们唱戏觉得特别兴奋,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愿意给他们演出。带着一颗朴实的心扎根基层去磨练自己,才是一个演员提升的最好方式。”吴桂云告诉记者。

这就是一个群众艺术家的胸怀。

惠民情:武安东河湾铁矿的“荣誉矿工”

2000年,吴桂云领衔主演的河北梆子《钟馗》在武安市东河湾铁矿开唱,引起了轰动。

“当时,铁矿的董事长看完演出就说,你以后就是我们矿的荣誉矿工了!”吴桂云告诉记者。

作为荣誉矿工,吴桂云还经常去参加东河湾矿的年拜会,与职工们交流,并给他们演出。

“我记得第一次演出,还是在一个大坑里搭建的帆布舞台,后来再去已经专门盖起了正规的剧场。”吴桂云告诉记者,当时,看完演出,东河湾铁矿的董事长非常受感动,说一个女孩子在舞台上做那么高难的动作,太不容易了,并出500块钱收藏了吴桂云在戏中书写的《梅花诗》。“我就用这些钱买了烟酒茶糖放在后台与大家共享。”

吴桂云饰演的钟馗在剧中当场题诗

河北梆子在矿区的演出,丰富了职工们的文化生活,受到了狂热追捧,每场演出都是观众爆满。

“每次演完,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有要求握手的,要求合影的,还有要求再唱几句的。”吴桂云回忆,“看到他们那份热情,你会不由自主地去和他们交流。”

此后,吴桂云他们团每年春天都要到矿区去,为那里的职工们演出三四个月,一直持续了七八年时间。“到现在我们还有联系。”吴桂云说。

吴桂云与狂热观众

2015年11月,吴桂云与河北梆子剧院应邀参加廊坊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惠民演出。“演了五场《南北合》,一场《钟馗》。其中,三场在剧院演出,三场在企业演出,引起了轰动,人们追着看。观众们太热情了,每次谢幕都多次返场演唱。”吴桂云说。

多年来,吴桂云对文化惠民不遗余力,企业、校园、社区、公园、农村,处处都留下了她为民演唱的身影。

降大任:吃尽世间苦,尝遍人生痛

“我当初学唱戏,是为了圆我爸一个梦想。”吴桂云告诉记者。

原来,吴桂云的父亲吴银祥是一个超级戏迷,特别喜欢河北梆子,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角儿”。吴桂云出生在任丘市清河口村,是家里的老六,8岁就跟戏曲名家陈月楼老先生学戏。11岁时,到黄骅市跟随大姐吴黛云、姐夫董长申学习河北梆子。

但是,吴桂云自身的条件并不好:唱旦角吧,扮相不好;唱小生吧,嗓子不行;唱老生吧,她又特别不喜欢。如此一来,让多年从事戏曲工作的姐姐吴黛云也犯了愁。后来,姐夫董长申说,就让桂云跟我学武生吧。

吴桂云练功,汗湿衣衫

“这一学武生,那真是受了常人不能受的大苦!”吴桂云回忆,整个练功过程,简直是把身体的组织重新组合一遍,生理机能都要改变。本来是女孩子体质,要练成男孩架势,那么肌肉群、发力方式、眼神、手势,一切都要变!

最要命的是肢体训练,尤其是腰腿。练腰的时候,老师夹住她双腿,用力一扳就将她身子折成一个对头弯。那可不管疼不疼,有气没气,就这么控着,一控就是半个小时。还有“甩腰”,老师用一只手抓住门把手,另一只手抓住她腰间的板带用力快速甩腰,甩的人翻江倒海,头晕目眩!

练腿功,撕腿,就是老师抓住两只脚横着把腿打开,又快又狠,痛彻骨髓;吊腿,把腿扳到头顶,吊半个小时,然后踢腿,再换另一条腿;耗腿,睡觉的时候,把一条腿弯回来到头顶上,半夜醒来,腿找不着了,没知觉了,还得下地踢腿,再换另一条腿接着耗,姐姐每晚都会检查,不耗要挨罚的。

那时候,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早上5点,晚上耗腿还没缓过来呢,就起床练嗓、踢腿,然后7点吃饭,之后开始各项练习。“每天从早上5点穿上那双厚底大靴子,一直到晚上9点。”吴桂云回忆。

尤其是冬天,在雪地扫出一块空地就开始练功,简直就跟冰上一样。小手冻得跟包子似的,布满裂口,做武术动作一用力就甩出血来!一直到来年“五一”还在出血。在地上翻跟头、甩叉,脚后跟都被碰得没皮了。练器械、对打,身上常带伤痕。“我那时根本不敢去公共澡堂,因为遍体鳞伤。有一次鼓起勇气进去了,一个奶奶惊呼:这是个虐待童啊!”吴桂云谈起当年受的那些苦,简直是生不如死,那时的她每天都哭,冬天眼泪都挂着冰碴。

除此之外,吴桂云还要练“私功”。就是师傅一对一单练,传授一些“绝活”。例如,将一块砖头沿长边竖起来,穿着厚厚的靴子站上去练各种腿法。“特别见效,特别涨功力。这是师傅要培养‘角儿’时才拿出的压箱底的绝招练功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桂云练就了一身好武功。

后来机缘巧合,吴桂云披挂上阵,开始了演出生涯,磨练了舞台经验。

吴桂云19岁的时候,戏剧遇冷,各县剧团相继解散。她的大姐、姐夫、侄子也都先后改行了。但是,父亲对她始终抱有强烈的信心,认为她一定行。

就在吴桂云20那年,剧团放秋假,回到家父亲给了她一盘录音带,说:“老姑娘,爸给你一样好东西,你要是喜欢就接着唱,不喜欢你就改行吧!”这是一盘河北梆子剧院演出的剧目《南北合》。

20岁的吴桂云

吴桂云一听就着了魔了!从来没听到过这种声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假期40天,她天天听,把父亲的录音机都听坏了!时时刻刻在学习、揣摩,终于把这部戏的唱腔拿下。“以前是武功好,但唱功欠缺。从此,我开始从唱上下功夫,练了两年多,奠定了自己的唱腔风格。”
这部戏改变了吴桂云的命运,也让她走上了一条更加艰辛的道路。

此后,吴桂云结婚,与丈夫扈晓波一起来到邢台市梆子剧团。她登台演出了《南北合》、《糟糠情》等,主攻文武老生,初露锋芒。

吴桂云在《南北合》中饰杨延顺

一天,扈晓波对她说:“你要是想成功,就演《钟馗》!只有别人不能演的你演了,那才能显出你!”

乍听此言,吴桂云脑子有点发懵!这是因为,河北梆子《钟馗》可不是一般的戏!这出戏于1985年在河北梆子剧院问世,轰动国内外。这部戏难就难在,主演是集小生、老生、武生、花脸于一体,加上有很多成串的高难度动作,让很多专业演员都不敢问津。

但是,吴桂云有一股不服输的志气!说干就干,丈夫找来录像带和剧本,并关闭了生意红火的照相馆,专心陪她学戏。

一连几天,吴桂云看录像学练《钟馗》,再次入魔!吃饭、走路都在想。有一次去买菜,吴桂云突然悟到一个动作,兴奋地抡起菜篮子就舞动起来,引起了路人围观。

就这样,凭着深厚的童子功,吴桂云就把《钟馗》这部戏拿了下来。

又经过一番周折,1991年10月1日,吴桂云的首场《钟馗》在邢台市人民剧场上演。

后来,吴桂云来到保定市河北梆子剧团,参加了全省青年演员大奖赛,获得第一名,开始名声鹊起,行内都知道了河北又出一个“女钟馗”。

1995年,吴桂云借调到北京。期间她的工资只有200多元,和爱人住8平方米的房子,共吃一碗一块五毛钱的方便面,生活非常清苦。
“在北京的两年,是我开拓视野,全面充电的时期。”吴桂云说,这个时候她认识到,一个演员,没有文化是走不了多远的。在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吴桂云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她跟着金铁霖、刘畅、左奇伟等名家学习发声。她遍访名师、学习充实、积累升华,为自己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桂云拜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门下,尚老先生经常为爱徒说戏指导

吴桂云拜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门下,尚老先生经常为爱徒说戏指导

1997年,吴桂云进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

就像龙归大海,凤翥长空。在这里,她和几乎全部原班人马几次重排《钟馗》,使其更加完美,将这部精品剧目再次推向新高度。

吴桂云扮演的钟馗光彩夺目:头戴判盔、足蹬厚底大靴、身着红蟒、手持折扇,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荡气回肠的唱腔,高超的功夫技巧,厚重的舞台风范,传递出讴歌正义、鞭挞邪恶、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将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正气凛然的钟馗展现给观众。特别是在体现高难技巧的“行路”一折,从高处翻身跳下,落地后连续“摔叉”,干净利落、虎虎生风;“跳判”,灵动活泼、潇洒飘逸;“捋髯”、“撕髯”亮相,威武雄浑、气度非凡;扳“朝天蹬”三起三落,得心应手、技惊四座。整场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给人一种超爽的视觉享受。

吴桂云表演的钟馗光彩夺目

2002年,吴桂云凭借《钟馗·行路》获得全国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2003年,由她主演的《钟馗》被列为文化部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2009年,《钟馗》被文化部评为首批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吴桂云历时三个月在全国巡演52场,再次引起轰动;2011年,吴桂云获得第25届中国戏曲梅花奖。

2011年吴桂云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该奖项是中国戏曲界最高的奖项

为了《钟馗》这部戏,吴桂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曾经四次失去做母亲的机会,都是因为有重要的演出。每次她都写下半本日记来和未见面的孩子对话,每次都泪透纸背。

苦难和艰辛是催化剂。吴桂云倾其一生守候《钟馗》,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悟真谛:生活是艺术最好的老师

“对于舞台人物的塑造,外在只得其型,内在才是其神。如果一个演员,不经过大的生活历练,是塑造不出形神具备的艺术形象的。”吴桂云说。

从1991到1996年,吴桂云虽然演了很多场《钟馗》,但一直不明白最后钟馗与妹妹诀别时那三声笑的含义,直到她的父亲去世。

“1996年腊月,父亲病危,我跪在床前,就像五雷轰顶一样。”父亲叮嘱她一定要去河北梆子剧院,那里才是《钟馗》的根。“父亲去世后,我都不会哭,就是发出嗷嗷的怪叫声。那时我突然明白了钟馗为什么那样笑。那是与亲人生离死别时的痛苦、悲愤、长啸、呜咽。与父亲诀别的那种强烈痛苦,我现在都没办法忘记。”吴桂云流着眼泪说。

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吴桂云回家看望母亲,来到家门口,想着去世的父亲,那种物是人非的悲凉和凄楚直冲脑门,让她对钟馗“封神”后回到家时的一段唱词《物是人非倍伤情》有了真真切切的体会。“来到家门前,门庭多凄冷,有心把门叫,又恐妹受惊,未语泪先淌,暗呀暗吞声。”吴桂云如泣如诉的唱腔,让记者也忍不住落泪。

2012年,45岁的吴桂云初为人母,生下了儿子洺硕。

吴桂云与儿子

生活是艺术最好的老师。正是把生活中的感悟,一点一滴运用在艺术表演上,让吴桂云饰演的人物神了、活了,形象丰满、情感丰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受到观众的热烈喜爱。经过千锤百炼、勇猛精进、苦参灵悟,吴桂云的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塑造一个钟馗,我用了25年,如今仍在不断揣摩提高。尤其是当了妈妈以后,我又进入了新的天地,感觉一切都不同了!所以说,艺无止境,永远都有上升的空间。”吴桂云说。

吴桂云与戏迷在一起

吴桂云在澳门

吴桂云与国外朋友

越巅峰:闪耀世界的1分钟

2014年9月底,已经“退休”在家的吴桂云接到一个特别的电话。

电话是北京打来的,对方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位导演。电话中没有细说,只说有一个重要的表演,请她到北京去一下。

到了北京,吴桂云被告知,有一个很重要的晚会,中央领导要参加的,一千多人正在紧张排练节目。导演最后说:“吴老师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吴桂云说,我只有一个要求,署名的时候,写不写我无所谓,一定要署上“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听到这里,导演举手说:“向吴老师致敬!”

“虽然当时有点心灰意冷,但我还是要为河北梆子这个剧种说话,要扛这个旗,这是骨子里面的东西!”吴桂云说。

这,真正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担当!

在北京40多天,吴桂云撇下2岁的儿子,投入紧张排练。

2014年11月10日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晚宴及文艺演出在水立方举行。吴桂云为参会各国领导人表演了河北梆子名剧《钟馗》选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分钟的时间,但吴桂云表演的钟馗扇子功绝技,一腿扳起呈“朝天蹬”,一脚站立,单腿三起三落捡起扇子,稳如泰山、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将戏曲武功的精华表现得淋漓尽致,获得了满堂喝彩!

“河北梆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在APEC这么大的国际舞台上把河北梆子推向世界,是最大的鼓励,我非常骄傲!”吴桂云告诉记者。事后,文化部专门给河北梆子剧院发来感谢信。
为了这次表演,吴桂云积蓄了整整39年!

殷期盼:让神剧《钟馗》更好地传承下去

对于浸淫了40年的河北梆子,吴桂云对它又爱又恨。“说恨,是因为它让我吃了那么多的苦,遭了那么大的罪;说爱,一生矢志追求,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中了!”

走过风雨,穿越春秋。如今,吴桂云对自己的一切都非常满足。“我常说:钟大老爷,为了你我拼了25年,没有青春、很少欢乐,记忆中更多的是汗水和辛酸眼泪,我对得起你了!你也对得起我,给我送来那么多荣誉,还保佑我有了儿子。现在的我,坚守着,幸福着!”吴桂云诚挚地说。

2014年,吴桂云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晚宴上,为各国领导人演出《钟馗》片段

在吴桂云现在的家里,摆放着她为之倾尽数十年心血的戏曲人物

吴桂云与家人一起展示她获得的“梅花奖”。儿子出生后,吴桂云仍坚持练功,外出演出,一家人聚少离多,她很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谈起戏剧的社会价值,吴桂云说,她的老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讲过:戏曲都是教人好的,都是引人向善的,歌颂的都是忠孝节义,教的都是仁义礼智信,传递的都是正能量,有非常好的社会意义。戏曲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传承和发展非常有必要,意义重大。

然而,说到河北梆子的传承,吴桂云表达了自己的忧虑。“现在是师资断层,学生断层,传承出现了问题。”

吴桂云告诉记者,戏剧演员的成长需要“学、瞧、熬”,然而,随着一批四五十岁的戏曲中坚力量离开舞台,年轻演员连看前辈们的表演都成了难事。

另外,吴桂云认为,戏剧是平民艺术,如果完全推向市场,让老百姓掏高价买票维系发展,那戏剧必死无疑。“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和我省的政策倾斜,对于地方戏剧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比如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政府搭台,百姓看戏’,就是非常好的做法。所以近几年,戏剧观众有所回归,人数在不断攀升。”

吴桂云说,有一次她在河北大剧院演出,当天下着大雨,本以为不会有多少观众,但没想到登台后看到观众爆满,连二楼都挤满了人,令她非常感动。

河北梆子《钟馗》是一部开创性的精品大戏,是河北梆子的拳头产品,在全国都是独树一帜。而由女人饰演钟馗,正是河北梆子的鲜明特点。“钟馗是一个外表粗豪、内心细腻、感情丰富的艺术形象。由女人扮演钟馗,更能挖掘展现他内在的细腻感情。这也是这部戏成功的重要因子。”然而,现在这部戏除了吴桂云,尚没人能够演出整场,传承问题始终牵挂着她的心。“要保住戏,才能有竞争力。”

吴桂云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将河北梆子《钟馗》的传承立一个项目,有了项目就有了资金、有了条件、有了保障、有了责任,就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另外,吴桂云希望能把河北梆子《钟馗》排成3D电影,推向全国、全世界,更好地弘扬河北文化品牌。

最后,吴桂云希望河北梆子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让唱乡音、演大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和节日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其愉悦心灵、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截稿前,吴桂云给记者打来电话报喜:由她表演的河北梆子《南北合》,将登上2016年央视元宵晚会。

小注:传说中,钟馗为唐朝人,面貌丑陋而才华出众。因才华出众而考中进士,又因面貌丑陋而被奸相卢杞黜落,愤而拔剑自杀。死后被封为神,专吃人间恶鬼。

河北梆子《钟馗》讲述的是钟馗因被奸佞的杨国丈取消状元愤而自杀,上天怜其刚正不阿、含冤受屈,封其为“捉鬼大神”。钟馗放心不下自己的妹妹,带着鬼卒赶路回家为妹妹完婚,后告辞到终南山赴任。

正如论家所言,该剧不是反腐剧、不是神话剧,而是人性剧。展现的是人性的善恶交战,弘扬的是人间正气和骨肉至爱。钟馗的复活,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然而,最后的诀别又让人悲悯落泪。总之,这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戏曲力作。来源:宏德

生活中的吴桂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