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为宝珠添光彩 戏为舞台增光辉

——记河北梆子赵(鸣岐)派传人陈宝珠

陈宝珠(1951——),男,毕业于河北省戏曲学校。工老生,师承京梆著名武生钟鸣岐、郭景春、红艳霞,后拜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赵鸣岐为师。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河北省梆子剧院二团、青年团团长。现为河北梆子剧院少儿培训基地主任。

陈宝珠出生在河北雄县龙湾村一个殷实勤俭的梨园世家。伯父陈月楼、父亲陈月亭是名噪一时的京剧、河北梆子著名演员,哥哥、弟弟都是小有名气的河北梆子演员。陈宝珠有了今天的成就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1963年秋天,陈宝珠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考进了他一心向往的河北省戏曲学校。他师承京剧著名武生钟鸣岐、郭景春先生,河北梆子著名武生红艳霞先生,学演了《打御》(饰演陈琳)、《探庄》(饰演石秀),还有《挑滑车》、《空城计》等剧中角色,给他的唱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基本技能,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之后,又学演了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审椅子》中的王德全,使他对人物的分析、刻画、表演等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与提高。这对他日后的戏剧艺术创作、发展及艺术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宝珠是个重感情的人。他为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每到暑假期间,都向乡亲们做学习汇报演出,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有一个假期,他在村里演出《审椅子》,扮演反面人物王老五。他的精湛演技把王老五的坏刻画得入木三分。乡亲们忘记了是在演戏,竟把宝珠当成了坏分子。宝珠说:“龙湾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乡亲们对我的情义,无论如何都不能忘。”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雄县龙湾村的一位盲人老乡,到省城办事,宝珠知道后,马上把他请到家里,做了几道菜,送到盲人乡亲的嘴边。事情不大,但在龙湾村乡亲们的口中却传开了。

1968年12月30日晚,在省政府礼堂的舞台上,一个高大、气质不凡的革命英雄,在对母亲辞别演唱“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的豪言壮语。时任省委书记的刘子厚同志问:“这个小李玉和演唱的不错,他是谁?”又说;“这个小李玉和条件很好,要留在梆子剧院,重点培养。”这一天,是宝珠一生难忘的日子,因为这场演出是省政府主办的新年演唱会,集聚了省直各院团精品剧目和名家主演。他能和名家一起,给这么多省领导汇报演出,感到很荣幸。就是这么一场圆满成功的汇报演出,使陈宝珠这个文雅、单纯、直爽的小青年的艺术生涯有了一个重大转折。

1969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工作,随后派往中国京剧院学习深造。他虚心、认真地向京剧名家钱浩梁、冯志孝老师学习后,演技有了新的提高。他主演的《红灯记》在省会石家庄演出引起了轰动,省电视台作了演出实况直播。

后来省里举办各地、市、县专业剧团《红灯记》学习班,普及现代戏。“小李玉和”陈宝珠,负责了全省五个地区剧团的辅导工作。他一丝不苟的演出和辅导,得到许多观众和同志们夸奖说:“宝珠不但戏中人物演得好,而且平时做的也好。”

传统戏恢复上演后,已习惯用真声演唱现代戏的陈宝珠,遇到了困难。因为演传统戏,是以假声演唱为主。宝珠心急如火,好像眼前没了出路。在关键时刻,著名表演艺术家裴艳玲指明了他长处和不足,并主动向领导提出给宝珠排《逼上梁山》。她的无私和耐心的授艺,给宝珠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和信心。他仔细分析、查找自己嗓音的特点与不足,然后就是一个字——“练”。老老实实努力刻苦地练,铁棒磨成针,竟给他练出了一条好嗓子。

1982年他又拜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赵鸣岐先生为师,开始对假声强化训练。他反复找发声用气部位,练清澈明亮音色,学高亢演唱技巧。从易到难,特色声腔反复磨练。功夫不负有志人,在剧院青年演员演唱比赛中,他获得了青年优秀演员奖。

河北梆子《打金砖》中,有难度颇大的大板唱段,有丰富洒脱的表演技巧,是老生行里的功夫戏。宝珠很喜欢此剧,但又怕30多句的大板唱段唱不好,三张桌“僵尸”下高的特技完不成。但他对艺术执着的犟劲,却令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决定了他排练《打金砖》。他的衣服每天让汗水浸泡着,他的腰腿每天红肿疼痛着,他以苦为乐,顶严寒,冒酷暑,不分昼夜,几年如一日,探索、苦练。以不怕残、不要命的劲头,再加上科学练功的揣摸,练就了三张桌上下“僵尸”等特技,把《打金砖》中太庙惊魂的刘秀表演得淋漓尽致。30多句的大板唱段,高亢激昂,韵味浓厚,委婉动听,每次演出掌声不断。中国剧协刘厚生副主席观看了《打金砖》后称赞道:“好老师培养出了好学生”。中国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光老师观看了《打金砖》后赞不绝口:“好嗓子,好功夫,到北京演出准红!”

说他准红,他还真就红了:

1987年,省河北梆子剧院,首届青年演员比赛,获优秀表演奖;

1988年,河北省首届中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获优秀表演奖;

1989年,《打金砖》由河北电视台录制并多次播放。

1992年,剧团由于种种原因,一年只演几场戏,令爱戏如命的陈宝珠昼夜难眠,焦急万分。改革的春风吹来了,给了他一个机遇,他当了剧院二团的团长,在就职会上,陈宝珠语惊四座。演职员们都为他惊人的计划目标捏了一把汗:“原来每演出一场,每人补助几元钱,他怎么许诺今后每人每场补助十元哪,还保证一年半演出250场戏,收入20万元,真悬!”

说出去了就得干。陈团长带着大家排新戏,找台口,卯足了劲头干开了。宝珠又演戏又跑台口,可真把他给累坏了。有时候为跑演出台口,一天辗转1000多里。有一次,到一个农村去联系台口,下了客车,还有一条二十几里、坑坑洼洼不通客车的土路。还好,来了一辆拉满沙子的拖拉机,他顶着那寒风刺骨的西北风,趴在了沙子上面……经过全团努力,一年半演出335场戏,超额85场,收入335000元,超额135000元,每人每场补助15元,也超额了五成。观众达1005000人次,剧团得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河北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中,团里7名青年演员荣获一等奖。由于宝珠领导的二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省文化厅列为重点团,并命名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青年团,陈宝珠被任命为首届青年团团长。在此期间,他团内的青年演员彭蕙蘅继张惠云获中国梅花奖十年后,又摘取了一朵珍贵的“梅花”,同时,还培养造就了王洪玲、刘文静、韩建华、毕和心等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因此,他多次受到河北省文化厅的立功嘉奖。现在,他为培养河北梆子后备艺术人才,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成绩喜人。他诚实、直爽、执着的性格,不畏艰难、助人为乐的精神,伴他度过了47年漫长的戏里人生。

有人问他苦不苦,他说:“不是有句话叫以苦为乐么?”陈宝珠台上演戏有光彩,带剧团、培养人才有光彩。这句“以苦为乐”是他一生的写照。

作者:陈家和

供稿:刘仲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