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秋莲,女,195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雄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山东省聊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先后任山东省东阿县河北梆子剧团、山东省阳谷县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山东省聊城市文联组联部主任,聊城市第九届政协委员等。
荣秋莲七岁登台演出,十二岁坐科学戏,主工河北梆子青衣。不但擅长演现代戏,也擅长演古装戏,还创演过新编现代戏,曾荣获山东省第二届艺术节表演一等奖,并受到山东省政府的嘉奖。其录音剪辑在全国一百多家广播电台播放。还主演、参演过两部电视剧,曾策划、组织、编导过多次综艺晚会,其中单项节目多次在国家、省内获奖。1997年山东出版总社出版发行《荣秋莲河北梆子唱腔精选》磁带。2006年,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荣秋莲河北梆子唱腔精选》光盘。多次当选省市文艺界先进个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被誉为《德艺双馨艺术家》。
从一个农村小姑娘到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秋莲跨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坎儿,每个坎儿都凝聚了太多的汗水和心血,太多的磨难历练了她的人生。
冷雨寒霜炼秋莲
小秋莲是幸运的,算得上出身梨园之家,爷爷荣耀春乡里人称“戏篓子’’,“篓子”比“包袱”盛的戏还多。一生挑班唱戏带出了许多名角,他是河北梆子著名“银派”老生王伯华的启蒙老师。秋莲的父亲荣宝琛,是掌班的鼓师,其母也能唱擅演。秋莲在家庭的熏陶下,儿时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咿呀学语时就学着唱,模仿表演,学得惟妙惟肖有模有样,很招人喜爱。七岁时在折子戏《问路》中饰演老大娘,登台表演非常成功。
小秋莲十二岁时进入村里戏班学戏,称为“坐科”。有这个机遇也是一个幸运。说到这儿得感谢她们村文化氛围好。村名叫马务头,是个古老的村庄,宋辽时期是两国交易马匹的场所。村里戏班很有名,民国年间就号称“戏剧之乡”,村里从事戏剧行业的很多,特别是武行演员(俗称“翻个儿的”)多,全国各大剧团差不多都有这村的。荣秋莲的启蒙老师叫谢金树,主工武生。说谢金树大家陌生,说他的徒弟全国人都知道,小兵张嘎的扮演者——谢孟伟。谢孟伟的一身功夫就是跟谢金树学的。荣秋莲跟谢金树学艺时谢孟伟还没出生呢。
谢金树对学员要求极严,为秋莲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秋莲幼时家境贫困,艰苦的生活磨练了她的意志,自小立下了宏伟志向。别人受不了的苦她能受,别人练一遍她练两遍,每天起早贪黑练功练嗓从不懈怠,因而初露才华。可天不不从人愿,正当小秋莲方兴未艾时,“文革”开始了,一切旧的东西都被取缔,戏班也解散了。小秋莲的梦想破灭了。
不久,又一个机遇来了,秋莲被选进了村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他随着宣传队进工厂,下农村,到部队慰问,多场演出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虽然是十几岁的孩子,却红遍了十里八乡。
又一个不幸降临到小秋莲头上,家庭出现变故。她家是个多口之家,上有三个老人,爷爷、奶奶和一个八十多的祖奶奶,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全家十来口人,主要劳力是爸爸妈妈,偏偏爸爸病了,缠磨了几年撒手人寰,拖下一身债务,重担都落在妈妈一人身上。秋莲不仅失去了父爱,更失去了靠山,她不得不承担部分家务,照顾老人,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缝缝补补,洗衣做饭,每天干不完的家务活儿,哪还有时间练功啊,从艺之路越来越渺茫。
1971年秋莲十六岁时,一个机遇来了,山东东阿县河北梆子剧团来雄县选演员,慕名来马务头村招她。
这事首先遭到爷爷的反对:“河北梆子流行地是京津冀,山东人听的服吗,别唱的走腔走调,糟践了河北梆子。”妈妈左右为难,秋莲是长女,算上家里半个劳力了,如果走了家里困难更大了。秋莲的梦想是当一名出色的演员,她知道,过了这个村儿就没有这个店儿了,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恐怕梦想永远难实现了,所以执意要去。妈妈看着家里愁吃愁穿,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孩子在家也是受罪,让她走吧,逃出一个算一个吧。秋莲从此远离家乡去了山东。
皇天不负苦心人
初进东阿梆子团,秋莲还是个孩子,当然轮不到她唱主角儿。她暗暗地下了决心,将来一定要演主角儿,还一定要挑大梁,还要唱红了。抱着这个目的,她每天早起晚睡抓紧练功吊嗓,踢腿、下腰、拿顶、撂叉、卧鱼儿、小翻儿,有空就练。导演给几个主演说戏,她在一旁认真地听,默默地记,戏词、身段、过场一丝不苟,一点不落,暗地里偷偷地练,千遍百遍地练,别人在台上演,她在幕后模仿。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二年下来她暗暗学会了好多戏。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在外地演出《杜鹃山》时,演柯湘的演员被杜小山误伤了头部,不能上场。团长急的团团转,救场如救火,派谁呢?有人推荐了秋莲,无奈之下团长派她上场应付。
秋莲心情激动,毅然上场,仗着平时打下的基础,表演的酣畅淋漓。她本来嗓子好,高亢优美的唱腔,娴熟的动作,优美的身段,稳健的台风,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团长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也落下来,也意外发现了这棵好苗子。从此她当上了主演,接着又排演了《龙江颂》《洪湖赤卫队》等,挑起了剧团的大梁。唱遍了东阿的山山水水,渐渐地有了名气。
到了1975年秋莲又有一个机遇。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杜鹃山》剧组海选演员。恰逢秋莲回乡探亲,有人推荐了她,导演、专家都认为人才难得,决定报请省文化厅,从山东调秋莲回河北。这对秋莲来说是个绝好发展机会,命运又和她开了一个玩笑,没等办好手续,“四人帮”倒台了,样板戏停演,调动也随之泡汤。她也留在了山东。
船到滩头转舵难
经过短暂的沉默,戏剧界又迎来一个春天,传统戏逐渐解禁了,古装戏可以上演了,然而这对秋莲却是个极大的挑战。她虽然进过戏班,仅仅学了基本功,进剧团后也一直演现代戏,没接触过古装戏,念白、唱腔、台步、动作、表情都摸不着门儿,改演古装戏还真不适应。面对着新局势,新考验,秋莲犹豫过,彷徨过,苦恼过,想过打退堂鼓。能不能跨过这个坎儿,是个极大的考验,最终她还是鼓起了勇气,硬着头皮上,决心从头再来,调整好心态,全身心投入排练。她虚心向老艺人们求教,四处拜师,边演边学,先到河北省梆子剧团学习,后到天津百花剧团学习,几经努力终于摸着了门道,越来越有信心。
为了艺术她可没少下功夫,举一件事,向河南某县豫剧团移植《哑女告状》,这是一出唱、舞并重很吃功夫的戏,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前配假头,后装假腿,就象《猪八戒背媳妇》,边演边唱,边唱边舞,要做到唱舞协调很不容易。为达到效果,她晚上散了场回家装上道具偷偷练,从屋里练到院里,终于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每次演出全场掌声不断。
秋莲不比别人,她争强好胜对艺术精益求精,1983年去河北省梆子剧团进修,次年拜河北梆子名家张惠云为师,学习了《陈三两》、《窦娥冤》、《杜十娘》等名剧。她那洒脱俊美的扮相,声情并茂的唱腔,形神兼备的表演,征服了广大观众,被誉为“小张惠云”,很快唱红了东阿县。
只手撑起一片天
经过多年的苦拼,秋莲在东阿县站稳了脚跟,唱出了一片天地,有了一大批观众,可谓日上中天,正当她准备向艺术顶峰冲刺时,一个无情的打击压来。1985年山东省专业演出团体改革,全省近二百家剧团下马转业,东阿县梆子剧团也在其中。剧团解散,秋莲被分配到东阿县粮局工作。这无疑给了秋莲当头一棒,她带着遗憾,离开了心爱的舞台,此时她年方而立,正值黄金年华,虽然没参加过大赛,没拿过什么大奖,但有了挺高的知名度,其艺术功力已被多数专家看好。那些日子她心如刀绞,千般的失落,万般的酸楚,而又百般的无奈,她丢了魂儿似的,茶饭不想,昼夜不眠,总也提不起神。
1986年幸运再次光顾荣秋莲,阳谷县文化局局长张学锋慕名来访,要调她到阳谷县河北梆子剧团。
听到这个消息秋莲又喜又忧,喜的是能回到日思夜想舞台,忧的是压力重重,改制后的剧团,经济上自负盈亏,门票收入是全团的经济来源。阳谷县梆子剧团就是经济效益上不去,面临下马。自己去了担任主演,全团的压力都压在自己身上。
这事先遭到丈夫的反对,那时粮食系统是好多人羡慕的岗位,他认为,秋莲的工作清闲、舒适、安稳、轻松,收入稳定,何必再去遭那份罪,跑大棚下农村,夏日的酷暑,冬天的严寒,再说剧团经济效益上不去工资都没保障。
促成这事还要感谢阳谷县领导,他们慧眼识英雄,文化局长跑了数次,最后主管县长亲自出马为秋莲办调动手续,并给秋莲上调了三级工资,安排了三间住房,还把丈夫的工作安排好。
秋莲怀着激动的心情到了阳谷县河北梆子剧团,为了报答领导的关怀,也为了剧团的前途,也为了个人艺术,决心努力把戏唱好。他不骄傲,没有主演的架子,和全团演职人员亲如一家,拧成一股劲儿,很快打开了局面,当年经济效益就翻了一番。次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阶段秋莲的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她不仅演戏,而且演人,细心揣摩每个角色的特点,分析人物的心理,把感情融入进唱腔里,燕赵慷慨,齐鲁豪情,相辉相映,场场深入人心。比如到一个叫杨家庄的地方演出。村里主事的人说:“我们这儿,能演个静场就算不错了,别指望有人叫好。”秋莲也暗暗较上了劲。那天打炮戏《窦娥冤》一段道白就叫了好,那段“听婆母……”唱哭了所有的人,数不清鼓了多少次掌。次日村里送来五百鸡蛋,说是对主演的奖励。能在山东唱红了河北梆子确实非同一般。
1989年阳谷县河北梆子剧团叫响了“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口号,他们移植改编了话剧《老榆树下》,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艺术节,秋莲以出色的表演获得最高奖项,随后该剧被选调向建国四十周年献礼演出,《大众日报》等十多家媒体报道,山东电视台播出,老艺术家评论:“荣秋莲的唱腔不仅河北梆子的高亢激昂,而且优美圆润,余味无穷,别有风韵。”
1990年主演了电视片《挡车》,1991年拍摄了古装电视剧《藏龙井》,1993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调到聊城文联工作。2002年荣获山东文联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三下乡“先进个人,多年被评为双拥模范,“德艺双馨”先进个人。
退休后的荣秋莲又当选为聊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艺术青春永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