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尚乐1958年9月以前隶属河北省,村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河北梆子,很多年长的人随意都能哼哼两句,因此村里成立河北梆子剧团成为自然。剧团成立于1951年,刚刚解放不久的北尚乐,经过短暂时间的喘息调整,村民过年没个热闹,已觉寂寥。再者也想表达解放后人们心中的快意,和摆脱单纯枯燥劳作的无味简单生活,成立河北梆子剧团是符合村民意愿、符合地域环境的选择。

剧团得有教戏的,先是请来了在石窝当吹鼓手的瞎老任(此人姓任)教戏,他走后又请两个讨饭的叫贾士林、李坤教戏,俩人是师兄弟,别看人家是讨饭的,但人家懂戏、会唱戏,那个年代刚解放吃不上混不下就得要饭,有手艺没活干再没地种就得要饭,师兄弟一起教了一阵子,剧团的演员能唱了,二位感到力不从心了就把他们的师傅魏福田也请了来教北尚乐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员们练戏,好不热闹。再后来又有连俊生擅长胡子生—老生、小宝擅长花旦、苏景义擅长老生、孟凡玉擅长大青衣前来教戏,最后的师傅是王万春,这些师傅们成就北尚乐河北梆子剧团,剧团在房山县名气很大、享誉很高、红极一时。

他们起初在赵景璞、赵景田、赵景水家的北屋和院子里练戏,据推测有可能是他们倡导组织起来的,他们家又是开杠子坊、轿子坊的,哥几个又都会乐器,而且请的第一个师傅也是吹鼓手。也有说是高继春、赵文青组织的。后来又迁至杨德才(杨才光)家去练。

当年村里学戏的积极性非常高,参加的人非常多,有杨增营、杨景官、赵平、赵友、李明、杨增深、杨景深、杨增银、杨月山、马德宝、赵志国、赵洪福、李文昌、赵淑明、马凤亭、高贺亭、于文俊等。

剧团练成了一百多出戏如:《杨门斩子》、《诸葛亮吊孝》、《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白水滩》、《花蝴蝶》、《叉子沟》、《东皇庄》、《西皇庄》及现代剧目。

剧团成立不久就已显示出北尚乐农民快速接受新事物的水平,文戏的优雅,武戏威猛,一派生龙活虎。各个都是“角”。赵洪福、佟号的武生;赵志国的刀马旦;赵平的老旦;马凤文的武丑;杨增银的青衣;杨月山的老生;杨凤山的小生;钟玉琴的花旦,演绎超群,具有专业水准。杨凤山、赵志国、赵洪福都是多面手,一人能演几个角色,同时参加剧团的还有赵淑明、高贺廷、马凤廷等。

演员们底气足,嗓门亮,再加上高师的指导,唱念做打有板有眼,高亢悠扬,河北梆子的韵味十足。(怪不得赵洪福的后代赵金楼在2010、2011年获京津冀河北梆子票友比赛二等奖;2011年还获得第三届京评梆票友大赛决赛二等奖;2012年京津冀河北梆子票友比赛一等奖;2013年第二届河北梆子十大名票等褒奖。)深受周围村民欢迎。在成立人民公社大会上,在举办的物资交流大会上必请剧团前去演出,还经常被县里调演,特别是到过年,这村请唱几天,那村请唱几天,邀请颇多。剧团为媒,结为栾好,张坊南白岱村每年都请北尚乐剧团去唱大戏,杀猪宰羊热情招待,找最好的房子给给他们居住,让他们盖最新最干净最厚实的被子,有的甚至把新婚的房子腾出来,把新婚的被子让出来,格外热情,胜过招待亲戚,友情甚深,以至北尚乐的人路过白岱村都当作亲戚往家让,到晌午点了让到家里去吃饭,这就是剧团的魅力。

剧团渐渐偃旗息鼓,1983年,分田到户,生产队解散,冬闲的农民又没有了事干,于是就在四队场搭起戏台,召集人马,重整旗鼓,河北梆子又唱响北尚乐。杨凤山、赵洪福、赵志国、赵淑明等元老重登舞台,赵金楼、赵丽英、赵萍丽等一代新秀走上了舞台,剧团又红火起来,照旧参加各种演出。

就在剧团又悄无声息淡出之时,2001年又揭竿而起,轰轰烈烈又干了三四年。2010年,一批中老年梆迷们又组织聚集起来重新登场,老将赵志国当起了教练,几起几落。大概是那么多年的基础,那么多年传承,北尚乐河北梆子剧团,火种永存。

北尚乐河北梆子剧团

北尚乐河北梆子剧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