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兵的母亲》是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与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携手打造的一台现代大戏。该剧讲述了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爱国拥军的真实故事。抗日战争中,戎冠秀救助受伤的八路军战士,组织妇救会,积极为八路军筹集粮秣,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戎冠秀带头送子参军,在她的带动下,平山县一度出现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热潮。剧情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生动刻画了戎冠秀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区妇女的光辉形象,艺术再现了她的一生。

编剧智全海对《子弟兵的母亲》表现出高度的谨慎,坚定地追求一种写实的风格。剧中第三场,戎冠秀回忆自己的身世:爹爹推炭滚落山涧,为救命以一岁一吊的价钱将九岁的戎冠秀卖作童养媳;婆家又嫌她生辰命贱,把公爹输光房田的账都算到她头上;她只得拖儿带女去讨饭,眼睁睁看着六岁的娃儿饿死在土炕上,“老坟沟里把儿葬,歪脖树一根裹脚我吊上边”。戎妈妈这些苦难经历在以往的事迹材料中是避讳的,怕“玷污了英雄的形象”,但在本剧中,却不遮不掩地展露出来。

彰显鲜明的平山特色,讲一个地道的平山故事,是本剧追求真实理念的直接体现。编剧、导演和舞美、演员,多次到下盘松实地考察,舞台上的大槐树、碾盘和房舍,都是写实的。主演为了演活戎冠秀,还努力学习平山方言,体验山区的风土人情。《子弟兵的母亲》在唱腔音乐中融进了平山民歌的元素。特别是由戎妈妈的孙女无伴奏演唱平山民歌《支前小唱》:“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上战场。”包括序幕在内,七个场次竟有六次唱响,给人强烈的震撼。

把古老的戏曲表演形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一种创新。序幕中展现的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既直观地介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加深了观众对戏曲本身的理解。中间一场戏,石榴告诉戎妈妈,当年戎家接到兰金阵亡通知书时,她接到了世雄失踪的通知书:“就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啊!他们是打过了三八线,他回不来了。”到尾声部分,舞台背景中出现了今年韩国首次向中方移交志愿军战士遗骸的视频。这样处理,真实感、时代感很强。

平山故事就是河北故事,这台戏是讲好河北故事、展现地方特色的典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