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效安 1942年生,山西省代县人。北路梆子第二代领军人物,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北路梆子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剧目:《四郎探母》、《上天台》、《五雷阵》、《汴梁图》、《朱元璋斩婿》、《寇准背靴》、《义举》、《卖妙郎》等。
编者话
他是《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他是《寇准背靴》中的寇准;他是《朱元璋斩婿》中的朱元璋;他是现代戏《八一风暴》中的贺龙;他是北路梆子承上启下的一代领军人物。他多年练就的“梢子功”、“帽翅功”“髯口功”技巧被观众誉为“三绝”。他的唱腔原汁原味,行腔自如;真假声结合,刻画人物感情丰富,入木三分。
本期人物为您讲述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梆子代表性传承人翟效安的故事。
今年70岁高龄的翟效安打小就喜欢戏,从14岁那年与北路梆子结缘,至今已有50多年,为观众演出3000余场,他的足迹踏遍了晋、陕、蒙、冀以及京、津地区的城镇乡村,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退休以后,依然把北路梆子事业放在心上,把培养北路梆子后备人才和传承北路梆子艺术当作自己有生之年最重的事情。
翟效安退休后和老伴曾被忻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聘为教师。可是无论哪次下乡演出时,只要是老戏迷提出邀请,他都想办法无条件的去满足他的老朋友们。同时翟老师的演出,对于勤奋好学的青年演员来说也求之不得的。利用演出前的时间,让名师给点拨点拨。在舞台上表演起来会更踏实更自信。青年演员冯强,从上艺校开始一直师从翟效安,目前来说在北路梆子行业中是最小的一位“杨四郎”,他说正因为翟老师在生活上又像长辈一样关爱他们,在艺术上毫不保留的教授他们,他才有现在的成就。
翟效安被人们称为北路梆子的“麒麟童”的美誉原因是:他在原有“算盘红”李定冠老师的低声唱法和“九岁红”高玉贵老师的高声唱法两种,创造了一套既慷慨激昂又高低自如的唱腔与唱法。真假声结合,混合声做中轴,跌宕起伏,婉转多变,全方位贯通,保持了浓郁的老北路腔的风格韵味,形成了翟效安腔的特点,用观众的赞语来说就是:“老北路味浓,童音再现”。再加上做戏逼真,刻画人物感情丰富,入木三分。还有被观众誉为“三绝”的技巧““梢子功”、“帽翅功”“髯口功”。这些形成了他特有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他没有把多年苦练的“美誉”当作资力,而是豪不保留地传授给年青一代,特别是享誉戏曲届三绝之一的“梢子功”。在成凤英晋京角逐 “梅花”奖演出前,他亲自到家中示范,指导《哭坟》一折的“梢子”功技艺。还亲手为郝建东制作“梢子”,并示范指导。成凤英、郝建东、周建平等人“帽翅”功也得于他的传授。更可贵是在他退休前把一生演过的戏全部传授于现任北路梆子二团团长张宇平。
我们采访的这天,翟效安正在下乡演出,演出的是北路梆子传统剧目《卖妙郎》,这是翟效安退休后的第几场演出,他自己也说不上来,现场的老百姓被翟效安婉转多变,激昂慷慨的唱腔和感情丰富的演技所感染,同时也好好的过了一把戏瘾。
唱了一辈子北路梆子的翟效安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观众的尊敬和崇拜。在他担任北路梆子二团团长10年期间,除了下乡演出,他外请专家,内组力量强力打造了贾粉桃晋京逐角“梅花奖”的评比演出,为我市捧回继杨仲义、成凤英之后的第三朵“梅花”。在他几十年的北路梆子艺术生涯中,人们用“德艺双馨”来评价翟效安,是名符其实的。
翟效安生于代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爱戏,在他14岁那年,也就是1956年政府出资成立艺术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翟效安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去报了名。当时报考的时候并不知道是唱北路梆子,他说他当时就一门心思的想唱戏,只要是唱戏,唱什么都行。
在当时那个年代村里的孩子们考上学校,吃国家饭,是令人羡慕的一件事,接到通知后,亲戚、朋友、全村的人都知道翟效安因为唱戏吃上了国家饭,都替他高兴,来祝贺的人说“你家可出来人才了”。
到了艺校后,因翟效安长相英俊而且有好嗓子,所以被分到胡子生组,师从“算盘红”李定冠老师学习,开门戏学的就是《走雪山》。
为了参加1957年1月份在忻县专区举办的戏曲调演。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老师为他排《走雪山》,当时演出是在忻县城内唯一的大礼堂举行,当他们的演出结束后,观众的反映出奇的好,专家们说北路梆子中断了18年,现在终于有了接班人了。
1957年全省戏剧汇演,也是四大梆子接班人的大聚会,演出结束后,晋剧大师丁果仙专门接见了翟效安,当场为他做示范,并为他传授演戏的技艺,“演什么人物,你就是什么人物。”丁果仙老师的这番话让翟效安受益终生。后来翟效安演的《走雪山》等经典剧目都有着丁果仙老师的痕迹。
1960年2月,翟效安毕业后就正式分到忻县地区北路梆子剧团,到了剧团以后翟效安又得到“九岁红”高玉贵老师的栽培,高老师把自己的看门戏《四郎探母》传授给翟效安,并让他与贾桂林,李月梅,安丙琪等名家同台演出,学习他们在舞台上丰富的艺术和经验。那段经历让翟效安颇有收获,特别是高玉贵老师传授的“梢子功”,给翟效安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与老伴被迫返回到老家,也依然没有中断了练功学习,特别是“梢子功”的练习,从未间断。1985年翟效安又有幸与内蒙的“小十六红”结识,当他看到十六红老师的“梢子功”时,打心眼里佩服,因为人家的“梢子功”要比他的快,他回到家后捉摸到,十六红老师的梢子功是点,不是甩,点梢子当然要比甩快,他便下功夫努力练习。
1987年山西省振兴北路梆子调演中,翟效安在《四郎探母》中饰杨四郎,除唱、念、做、打四功之外,把“梢子”功技巧充分用在“拜母”一场来烘托人物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分别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尤其是在三叩九拜时运用梢子左甩、右甩,正甩、反甩,八字梢,扁担梢,飞旋梢,博得全场喝彩,获得调演主角“金牌奖”,被省内外专家誉为“山西的杨四郎”。
《寇准背靴》是翟效安的代表剧目,这个剧目中翟效安饰寇准这个人物,在跟踪柴郡主这一场戏中,他充分运用“帽翅功的双抛翅”,“单搅翅”“反螺旋翅”技巧来表达,烘托寇准在暗访跟踪时的机灵性,敏感性,技巧与表演完美的结合,使人物塑造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谈到帽翅功,翟效安说:山西的帽翅功是晋南的蒲剧大师闫逢春老师传过来的,在1960年的时候,闫老师和贾桂林老师在太原开政协会,剧团派上他和邵德红两个人前去学习,他当时就学的闫老师的帽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当时很不以为然,随便拿个帽翅乱摆几下,闫老师就问他你知道怎么能让帽翅一个动一个不动,他就愣了,接下来便是日复一日的练习,他说:正是因为闫老师毫无保留悉心的教授,才有他现在炉火纯青的帽翅功。
在《血手印》中,翟效安饰张府臣,表演时,是杀是放的情感表现他就很好的运用了“帽翅、鬓口”的技巧功组合,在1980年他拍摄的这部电影进京展演时,倾倒了北京观众,掌声不断,倍受欢迎。
正如翟效安在说到传承时的感悟:一个艺术家的成功,除了天赋,还要有超过常人百倍的勤奋,而勤奋是一切创造的源泉。翟效安是建国以来党培养的第一批北路梆子艺术人才,他非常热爱北路梆子,时刻关注着这个剧种的传承。
2008年他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梆子代表性传承人的时候,他感到很欣慰,但又有很大的压力,他说,因为北路梆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剧种的兴衰,就在下一代年青人身上,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多培养学生,把北路梆子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他当今最大的责任和使命。
《四郎探母》中翟效安饰四郎与夫人同台演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