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宿州11月3日消息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淮北梆子戏,曾在淮河岸边盛行百余年。然而在传统戏曲式微的当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老剧种如何留住观众,扩大市场、培养人才,再次焕发青春?
淮北梆子戏响当当的代表人物朱琴,今年都70岁了。一辈子就站在梆子戏的舞台上,看着台下的观众一拨拨走了,一拨拨来,人生的悲喜也随着自己唱的梆子戏经历着起起伏伏。在她心里,梆子戏就是自己的全部,剧团就是她的家。
朱琴:对这个艺术的喜欢,对这个艺术最高的追求,就是喜欢干这行,再苦再累都干。我这么大岁数,团里要我来演出,我还来!家里有困难,家里人自己解决,我要以团、以大家为主。我觉得这个家好像比我那个家还重要!来到团里觉得心情非常舒畅,看到同事、学生,感觉非常高兴!
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是豫剧中的一个流派“沙河调”,流行于淮北地区,当地人也俗称“高梆”。有记载表明,沙河调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在淮北流行,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一蟒一靠一根笛,小旦戏箱自己提。背着家伙去赶集,花花大戏装褡里”之说。可见梆子戏当年的盛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好梆子没个十年功力还真难登台。朱琴介绍,淮北梆子源于豫剧,又与豫剧不同,受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曲艺的影响,淮北梆子唱腔不分男角和女角,不分板式、长短句,唱时多衬哪,呀,唧,嗷,吼,咿,呜等虚字,这是当时艺人们吸收地方小调变化而形成,唱腔以演唱曲调来分,主要有慢板、流水、二八、飞板、跺子等10多种。由于唱腔形式多样,表现方式丰富。没有从小打下的基本功,难以驾驭。
朱琴:我十三岁进团,得到十八九岁才担任角色,将近十年。只是能登台,要说质量多好谈不上,只能能模仿下老师。真正能悟到角色,会演戏,悟到戏,得到三十岁以后!
可以说朱琴是淮北梆子戏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福兰的关门弟子。张福兰教授的弟子们,陆陆续续都离开了舞台,只有朱琴一直守着着梆子戏。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将老师教给她的宝贝再传给下一辈,让传统戏剧的香火延续下去。
朱琴:有人说,培养一个演员比培养一个县委书记还难。演戏,没有十年不行,不容易!演员要有嗓子会表演,她是全面的,唱念做都得全面。吐字,无论观众在哪个位置都能听到她唱的是什么。
虽然有朱琴这样的老艺人们在坚守传统文化,可改变不了的是传统曲艺日渐式微的现实。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我国有373个戏曲种类,而到了2012年减少到了286个。十年间,传统戏曲剧种就消亡了近100个。
市场萎缩,效益不好,让这门艺术与年轻人越来越远,也让不少演员不得不放弃了从艺之路。当年的宿州梆子剧团有60多号人,可现在只有掰着指头就能数过来了。
朱琴:我们那会是60多人,现在就7个了。那时候都找人,走后门,看看能让俺孩子进剧团吗。到现在人提到剧团就害怕。13年到河南招演员,招了五个小孩,管吃管住,一月一千五,呆了一年走了四个。小孩来到这,给找老师带着练功,最后一个个都走了,看着太可惜!没办法,留不住!
在朱琴的心里,最好的年华停留在了七八十年代,因为那是梆子戏辉煌的年代。她和剧团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一场场的唱响淮北梆子,台下观众喝彩,台上演员卖力。传统艺术的魅力显现的淋漓尽致。
朱琴:河南是豫剧之乡,我们到那也害怕,就像班门弄斧一样,我们到了那地方还行?84年我们到河南临颍县区演出,一天三场戏,四天十场戏。回来以后,我们就上登封,演出公司来找我们,自进了登封后,年年他们都给安排好演出,连续十年。过了春节,年初三四就走了,穿着羽绒大衣走,穿个裙子回来。我们不愁没戏演。那个时候剧团红,生旦净末丑行当也齐全,阵容也庞大。回来后,报发票的钱,修缮房屋的钱留下来,剩下的发下去,演员们也特别高兴!他干的也有劲!
当年梆子戏所到之处,万人空巷的景象再寻常不过。观众看的带劲,演员们也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朱琴:一天空的地方都没有,今天到那地方,吃了中午饭就装台,晚上就有戏。场场爆满,都买不着票。怎么办?观众用板凳头天晚上就排上队了,在剧场卖票的地方。谁的板凳写上谁的名字,就排的老长!刮风下雨都有观众。下大雪把我们舞台都压塌了,但是底下的观众不走,看不见观众,都是一个个白疙瘩,雪把人盖起来了!观众穿个大衣,顶个被,脸前报个小火炉,就这样在那看。
老剧种的消亡,一方面缘于现代文化形式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跟老剧种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关。往日的风光不再,传统戏曲在新时期遇到了瓶颈期,虽有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支持,可是如何扩大影响,留住观众,吸引年轻人,是摆在每一个传统戏曲从业者面前的必须面对的难题。除了依靠国家的保护,自身也要革新求变。
朱琴:现在人的节奏都快了,你再像以前那样迈个八字步,再上个韵白,观众根本做不住,尤其是年轻观众你抓不住他。戏剧你要与时俱进,适应观众适应形势。尽量用口语化,韵白少用,舞台上的节奏、表演、动作都要往前赶,这样观众能接受。
“让观众来看”,还要“让观众觉得好看”。创新的同时,还要打造精品。连续几年,宿州梆子戏剧团创作了《警魂》、《平安是福》等几部精品大戏,进京演出,全省巡演。在朱琴看来,精品战略就是传统戏剧焕发生机的一味良药。
朱琴:有质量的戏,观众还是认可的。《平安是福》这个戏全省巡演,十六个地市,72个县叫我们演出,也到北京去演了!十一月份《风涌大运河》这个戏要到河南参加“黄河杯艺术节”。
舞台的青年演员在唱戏,台下的朱琴正在观察演员们的每一处细节。有的演员扮相、头饰不对,有的演员表情不到位,朱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于这帮年轻演员来说,传统戏曲博大精深的精髓还有很多很多没有领悟,而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前辈,就是让他们拨云见日,早日成才,将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将香火一辈辈延续。
朱琴:手指到哪里,眼要看到哪里,眼要跟着手,另外道白不要快,要清晰,不要一直高上去,一直高上去就是都不高,要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注意轻重缓急,要注意这一场戏里面,哪一场是高潮,哪一点是你的高潮,一定要找着。(张秋实/文 孙永政/摄)
国家一级演员、市梆子戏国家级传承人朱琴接受记者的采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