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纪40年代的济宁市豫剧团,2007年挂牌“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2012年9月11日,该团的转企改制工作圆满完成,5项验收全部合格。

和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一样,济宁市6家市直国有文艺院团全部转企改制。“2012年9月11日济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通过改制组建的济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下设3个子公司,即济宁市杂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济宁市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济宁市文广新局局长周立华介绍。

破茧成蝶翩翩舞,思路一变天地宽。改制后的济宁市演艺集团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交出了一份另人骄傲的答卷:今年1月到5月共演出318场,是去年同期演出场次的10倍;2013年第一季度3个剧院营业性收入105万元,比往年同期增长35%……

改革增活力

“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地排练,仅半年时间,就有《圣水河的月亮》、《双面人生》两部艺术精品相继推出。其中,《圣水河的月亮》已成功入围省“十艺节”重点加工提高剧目,并于去年10月参加了全省优秀舞台剧目展演。”对于改革后公司焕发的勃勃生机,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凡涛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孔凡涛说,改制前,山东梆子剧院生命力薄弱,剧种单一,发展速度缓慢。迫于生计,剧团里部分人员外出打工,全团只有10多人凭着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坚持排练演出,一场演出下来,辛辛苦苦才挣千把块钱。

“改制前,不单单山东梆子剧院境况如此。”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济宁市演艺集团董事长周长征介绍,由于机制不活、包袱沉重,转企前个别文艺院团名存实亡,一年排不了几场节目。“改制后,集团从解决职工社保入手,为职工购买了五险;在工资分配机制上增设了奖金部分,充分发挥企业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据统计,济宁市演艺集团成立后,单人员社保、奖金两项人均增资额就近千元,增幅15%。

扶上马、送一程

“目前,转制院团仍然面临诸多‘市场失灵’的问题,这对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提出了新要求。”周立华指出:“政府需要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完善对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的扶持政策,加大保障和落实力度,确保改革‘不可逆’。”

今年,济宁市11个国有文艺院团将深入农村、街道、厂矿等进行文化惠民演出,全年演出不少于1000场。其中, 济宁演艺集团旗下3个子公司全年演出最少600场。周立华对记者说:“每演一场戏,政府会补助3000元,市财政每年拿出350万元作为惠民演出场次的补贴。”

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起,济宁市市级财政每年会安排一定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扶持改制院团的精品创作和生产、优秀艺术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同时,对于改制院团,改制前财政安排的正常事业经费,在改制后5年过渡期内总量不减。

“院团改制前,政府资助的形式以‘养人’为主,按人头拨付经费。现在,资助形式由‘养人’变为‘养事业’。”周长征对财政支持政策这样解读:“它盘活了整个演出市场,惠民演出补贴算得上是我们走向市场的‘第一桶金’。”

转企改制社会责任不能丢

2013年1月初,济宁市演艺集团承办了“济宁市文化惠民工程优秀节目展演”,演出汇集了近年来各条文艺战线涌现出来的精品节目,以此为契机,拉开了2013年文化惠民演出的序幕。

“演艺机构有一定的文艺特殊性,它有舆论引导和精神塑造的社会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周长征时刻提醒自己:转企改制,社会责任不能丢。

据悉,今年1月到5月,在济宁市开展的“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千场大戏进农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中,演艺集团旗下的3个分公司共进行文化惠民演出累计318场,与往年同期相比,演出场次高出10倍。“随着惠民演出的深入开展,也带动了节目的创作,各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孔凡涛对记者说道:“我们还有一些面向农民工子女和家中留守儿童的演出。”

“改革的目的是运用市场机制增强转制院团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文艺院团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周立华一语中的,院团改制,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