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现代口梆子剧《少年董存瑞》成功演出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该剧目正在参评今年的河北省戏剧节。我市戏剧、历史研究的专家观看该剧后有感而发,从不同侧面撰写了针对性很强的剧评,本专栏将陆续推出这些剧评。

好戏献时代,英雄出少年——观《少年董存瑞》

◎卢永庆

看了张家口演艺集团推出的现代大型口梆子经典剧目《少年董存瑞》,诸多感慨,由然而生。

众所周知,全国特级战斗英雄董存瑞的事迹教育了几代人。一个甲子了,董存瑞的光辉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上小学时,曾一连看电影《董存瑞》七遍。赴张家口工作后,更为这片热土孕育出这位一样英雄而感到自豪。

古今中外,英雄均出于平凡,他们的壮举也绝非一时冲动所为,而是有其思想和社会基础的。《少》剧中,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四虎子(董存瑞小名)渴望包括读书在内的幸福生活,仇恨“三座大山”对于中国劳苦大众的压迫,在改扮成教师的共产党员王平的指引下,经闹学、组织儿童团、反日军清乡等活动的沥练和王平同志壮烈牺牲的震撼,毅然壮别家乡父母,参军报国,最终完成了舍身炸毁敌人碉堡的惊天壮举,实现了其崇高品质的升华。该剧情节发展环环紧扣,起伏跌宕。主要人物四虎子的形象高大丰满,有血有肉,其他人物王平、董父、董母、乃至几个反面人物也都特色分明,各具情态。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序幕和尾声与全剧之间衔接巧妙自然,所实现的大幅度的时间穿越,将全剧整合的既简洁得体,又气势恢宏。

该剧所运用的艺术手段丰富,唱、念、作、打等程式交相辉映,生、旦、净、丑等行当一应俱全。唱词道白精炼得体,朗朗上口,且不乏地方特色;唱腔板式贴切,悦耳动听。第六场“壮别”的唱段激昂悲切,如泣如诉。演员表演准确细腻,而又激情四射,从各个方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少》剧舞美设计应属上乘,不仅设计变与不变巧妙结合,近景随场变化,而天幕上一直打着哺育英雄成长的沃土山河,洋溢着壮丽、凝重的气氛。“山河”为国土之象征,从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到革命现代京剧中的“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和“管叫山河换新装”等,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有为国土的完整,繁荣而奋斗、而献身所发出的沉吟。从这种意义上讲,《少》剧也紧紧扣住了当前我市推出的以大好河山统领张家口形象的主旋律。

口梆子源于晋剧,为我市人民群众所喜爱,2006年被批准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城二娇》等几个新编剧目先后获国家级大奖。但我们也要正视该剧种在全省、全国的影响仍不够大,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对其的认知度不够高这一现实。《少》剧则可较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一是董存瑞的故事家喻户晓,二是剧情展开的时间段恰可与影片《董存瑞》、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互为余补,特别适合青少年的欣赏角度,三是交响乐、现代舞蹈和伴唱、声光电等现代艺术元素的使用,为口梆子和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之间搭建了桥梁和纽带。《少》剧的问世可以说是对这个剧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于该剧的不足之处,窃以为,一是个别地方的戏仍嫌不够,比如第三场中,四虎子对王平由怀疑到相信到佩服的转变过程还略显简单,宜再展开些,可借鉴《沙家浜?智斗》,把那段“背躬”再加以丰富;二是武打当需进一步雕琢,尽管老百姓的服装不如日军规整,但一定要打出邪不侵正的效果,《三岔口》中的东西可作参考;三是个别人物造型和服饰也有待于斟酌。当然,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

祝贺《少》剧演出成功!感谢编剧杜忠先生及全体演职员的辛勤劳动!感谢张家口演艺集团为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作者系市人大原副主任,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