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戏。这个情结大约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在潮汕乡下生活的时候,村里有一个喇叭,专门用来通知、或者是广播村委会的各种事,闲暇的时候就会播潮剧,记得当时播得最多的就是《苏六娘》与《彩楼记》等经典剧目。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潮剧的腔调充斥,久而久之,《苏六娘》与《彩楼记》我几乎能够一个人从头背唱到尾。因为潮剧,乡村的单调生活似乎增添了几分文化的色彩。

我喜欢那些文雅的戏文、动听的唱腔、精彩的情节。即使有时候听不明白,比如有些唱词听错或者听成谐音,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听潮剧的热爱,——即使你不爱听,每天依然会有各种剧目播放。入戏了,有时候听着竟然不知不觉竟然就会流泪,不知道是为了剧中人物的遭遇或者是因为小小年纪就懂得对人生苦难的感悟。记得有人说过,“电影是真得假,而戏曲是假得真的艺术”。诚然!舞台上,各种虚拟,无论道具或者情节,都是假的,但是随着戏剧情节的推动,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不知不觉就打开你内心的闸门,眼泪于是破闸而出。

从事文学创作,内心必须是温润的。我想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一颗温润的内心必定与从小时候潮剧文化的滋养是分不开的。能看戏的人,总是容易掉泪,掉泪不是柔弱,而是善良与同情,往往,掉泪之后内心会更加坚强。小小的潮剧舞台,容纳了历史的古今以及人世间的各种死离死别。人生的喜悦大多是雷同的,不外喜逐颜开,但是人生的苦难却有千百般,每一行泪水背后都有一个坎坷曲折的故事,我喜欢这些柔肠百转的戏曲故事,每一次的看戏入戏,似乎都跟着主人公同历坎坷,人生因此而变得更加多彩。

戏曲是励志的,它将主人公的无助与悲哀活生生撕开,用唱词堆砌,用唱腔演唱,通过演员的动情演绎,让你感觉一切就是真的。舞台上的主人公,大致都会经历人生的最低谷,然后经过一次次的内心涅槃,向你展示其走出人生瓶颈的整个过程。比如《彩楼记》中的吕蒙正一无所有,委身窑洞,但是他贫穷不坠青云之志,最终金榜题名。类似这样的故事,告诉你,贫穷并不可怕,一时落魄也不可怕,只要内心有信念,只要自强自爱自信,终究可以梦想成真。又如《皇帝与村姑》中,皇帝落难到了民间,形同乞丐,贵为九五之尊尚且如此,我们一介草民受点生活的磨折又算什么呢?我是个比较爱幻想的人,少年时代身在山村,每次看戏都会胡思乱想,也因为这些胡思乱想给了我天马行空的灵感以及内心无比坚强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我一步一步从偏僻的山村走出来,一路听着潮剧,走遍大江南北各个城市。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潮剧,人在异乡,只要潮州的弦乐响起,我就感觉还没有走远,仿佛故乡就在身旁,因此无论走在哪里,我都心安理得。

我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开始写看戏的感受。人在广州,除了潮剧,昆剧、越剧、京剧、黄梅戏、越剧、汉剧、西秦戏、采茶戏、白字戏、正字戏甚至电影等等,各种不同的剧种不同艺术形式我都有观看,有了各个剧种作为参照,再加上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以文学的角度去看潮剧,因此我看戏的感受越来越深,写出来的文字也越来越多,渐渐地,发觉这类文字虽然小众,但是也有其固定的读者群,这批稿件先后陆续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揭阳日报》、《汕头广播电视报》、《潮声》杂志、《汕头都市报》等报刊杂志刊登过,读者反馈回来的意见都很好,于是我就生出了将其出版成书的念头,经过了将近两年辛苦修改写作与筹备,终于梦想成真。

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国家一级演员、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老师多次关心过问,在书籍出版的时候还为我题写书名,撰写了序言,汕头大学学生罗文聪为本书绘制了部分插图,在此表示感谢。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说戏,也是戏说。人生有戏,人生更精彩!

乙未年正月于白云山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