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是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全国十大剧种之一。它以语言优雅通俗、唱腔优美抒情、行当分严密、技巧优美丰富见长,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南国鲜花"和"艺苑奇葩"。它不仅在本乡本土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还传播到大江南北和海外国家,深受不和专家名流的青睐。

1957年4月27日,潮剧组团赴北京参加"五·一"劳动节文艺演出。在京共演出27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李济深等观看潮剧演出,并在演出后上台与演员、工作人员亲握手,询问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赞扬演员演技。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在观看潮剧《陈三五娘》和《扫窗会》演出后,赞叹不已,当剧团离京前夕,田汉即赋诗以赠,诗云:"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凤凰。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潮剧这次晋京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戏剧报》等都作了报道和发表很多评论文章,一时"南国鲜花"备受瞩目。

1962年4月,我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老舍、曹禺、阳翰笙、李健吾、张庚等应汕头地委邀请到汕头参观,多次观看潮剧演出,对潮剧留下美好印象,纷纷赋诗或赠语。老舍对潮剧的唱腔音乐给予较高的评价,他说:"中国戏曲最大的缺点是音乐拿不出去。京剧出国就不大唱,只能演武戏。潮剧就不同,潮剧的音乐很丰富,恐怕还保留有唐宋的音乐,这些东西就得好好发扬它,将来在国际上可以有地位的。"他还非常热情地写了两首诗赞美潮剧,诗云:"莫夸骑鹤下扬州,渴慕潮汕几十秋。得句驰书傲子女,春宵听曲在汕头""姚黄魏紫费评章,潮剧春花色色香。听得汕头一夕曲,青山碧海莫相忘。"第一次观看潮剧的曹禺,激动地说:"看了潮剧之后,就有了个感觉,为什么那么多的华侨爱好潮剧呢?原因就在于潮剧的地方色彩非常浓厚,看了使人念念不忘。这是个了不起的剧种,它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不懂潮州话的人,没有看过潮剧的人,比如我看后就感到很合胃口,就被吸引住了。"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张庚也赋诗抒怀:"愿将此生潮汕老,好将良夜傍歌台。"

同年6月,田汉南下广州,适逢澄海县艺香潮剧团在广州演出,在观看了《彩楼记》、《柴房会》等剧目演出后,田汉十分高兴,即席挥毫赋诗三首以赠,其一为:"热情如火艺生香,古调新声再发扬;鼓舞东南来洲气,剧坛应共谢潮阳。"其二;"患难相从却见嘲,潮人古曲楚人骚;人民自是怜芳洁,看罢龙舟看破窑。"其三:"新翻南国百花谱,绝妙人间鬼趣图;地下故人应额手,老麟雏凤好工夫。"同年9月,潮阳元华潮剧团在广州演出《荆钗记》。我国知名戏曲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起观看后,触景生情地说;"元华潮剧团《荆钗记》,演吾乡(王为浙江温州人)王十朋故事。少时最爱其中王状云祭江一出。"接着满怀激情地赋诗一首以赠,诗云:"雏凤清于老凤声,荆钗一曲见才情。江楼击节人何处?头白羊城带泪听。"

在国外,潮剧以其精湛的艺术和独特的风格也深受不少我人的好评。如世界影坛艺术大师卓别林1931年在新加坡观看潮剧《杨家将》演出后,感叹地说:"我虽不懂得中国语言和它的传统戏剧,但中国戏剧的程式和表演手段,十分有助于我理解戏剧的内容。他们每一个角色的眼神和动作,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还有那清亮的乐调,如泣如诉的丝弦,扣雷般的铜锣,都同样迷人和震撼人心。整个舞台就像一幅色彩斑谰的活动的油画,潮剧美极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