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潮剧票友演唱活动的活跃,潮剧剧目曲谱的需求量也就越多。潮剧曲谱不易找,便须由一些对潮剧艺术有一定研究的能人,对照潮剧视频,将其曲谱记出来。

记谱因此成为潮剧票友活动一个不可缺少的“行当”,让我们的目光投向在幕后付出辛勤劳动的这些人——记谱人。

郑金雄:声名在外

仙桥篮兜村的郑金雄师傅今年60多岁,从小喜欢潮剧,擅长扬琴演奏,上世纪80年代,他加入纸影班演出,还积极参与到票友活动中。1998年底,该村乐社一位票友拿来广东潮剧一团的卡拉OK影碟,要求郑金雄根据碟片中一首曲目为她记谱,虽然对潮剧艺术颇有爱好,但记谱还是第一次,为了不让该票友失望,他通过视频反复进行听写、校对,从草稿、小样到手抄成品,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才完成。当该票友带着乐谱到乐社演唱时,大家如获至宝,争相向郑金雄要乐谱。郑金雄心里高兴,也自此开始了他的记谱生涯。如今,他的声名在外,有一些素不相识的票友慕名前来请他记谱。在广州、深圳、潮汕三市,乃至海外潮剧票友手中都有他记下的“版本”,像《梅亭雪》、《赵少卿》、《绛玉掼粿》、《包公会李后》等剧目和潮曲卡拉OK精选曲本,为票友学习和演唱提供方便。

张佐丰:细心严谨

家住榕城的张佐丰师傅年过花甲,也是一位为潮剧爱好者记谱的热心人。张佐丰17岁考入揭阳县玉春香潮剧团当演员,1965年因县商业局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需要,被选调到该队当文艺骨干。

1998年张佐丰在参加潮乐社的活动中结识了一位叫黄炎新的弦乐师傅,那时候乐点比较少,司鼓是一个紧缺的“行当”, 经黄炎新师傅提议和启蒙,张佐丰开始学习司鼓。一段时间过后,他发现部分曲谱断头缺尾,加上部分鼓介、节拍、曲式等标注的格式不规范,造成“文武畔”起、承、转、合不同步,以致有时唱一小段曲要断续几次,为了让演唱更加完美,他凭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决心把现有的曲谱作一番整理。空闲时他坐在电视机前,随着视频播放的曲段,用一把椰胡同步和奏,从音效中分析和确认音阶、节奏、鼓介、唱词、念白等的标准音节,然后再落笔修改,而这些被修改的曲谱通过票友现场演唱来“验证”,显示出张佐丰的实力水平。他说,刚开始对一些中速、慢板的曲谱还可以应付,但对大部分快节奏的曲目就比较难找准,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水平上的欠缺。为了提高记谱水平,2003年张佐丰向时任市艺术学校的专业老师蔡淀炎学习,基本掌握了各种曲牌、板式、鼓介、锣鼓经和音乐上的配合,在记谱工艺上更加得心应手。

张佐丰记谱非常细致,考虑到“文武畔”乐师伴奏的方便,他把曲谱音符和锣鼓“介头”的字号特意变大或加粗,针对票友演唱时对个别字、词容易读错,他还加注了谐音,这样更直观地为票友演唱起到参照的作用。凡见过他记写的曲谱都有这样的评价:明晰、合理、工整、美观。

当乐声响起,人们会为台上潮剧票友的才艺击掌叫好,而郑金雄、张佐丰两位师傅却是幕后默默无闻的传播者,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台前的掌声和喝彩,但他们为记录、保留、传播潮乐,弘扬潮剧艺术积极奉献的精神,却是令人起敬。

记谱

潮剧票友在演唱时,音乐伴奏一般采用卡拉OK或现场乐队伴奏形式,目前票友活动大部分用的是后者,一则现场乐队伴奏参与人多,场面较为热闹,二则部分唱段或折子戏的影碟无伴奏资料,必须靠现场乐队伴奏形式。随着票友演唱活动的活跃,剧目曲谱的需求量也就越多。潮剧曲谱不易找,因而票友们演唱时用的曲谱来源主要靠一些对潮剧艺术有一定研究的能人,至少懂司鼓、乐器演奏或演唱的师傅,他们根据爱好者的要求,从潮剧视频中截取某个场景的选段,或是全场、全剧,将其曲谱记出来,也称记谱。

潮剧票友带来新曲段请郑金雄(坐者)记谱。

张佐丰师傅记谱非常细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