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人文化成为跨越国界的经济力
建立汕头经济特区的主要依据是汕头具有华侨众多的人缘优势。人缘优势离不开文化优势,从一开始,潮人文化就在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华侨有与祖国家乡共命运的血缘天性,潮籍华侨也不例外,而且爱国爱乡的感情更为强烈,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是中国惟一一个在海外以乡谊为纽带而组织起来的世界性组织。改革开放大潮 的到来,调动了潮侨支援特区建设的积极性,但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潮侨对国内情况还不够了解,甚至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疑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凝聚力、融合性特别强大的潮人文化成为独特的弥结海内外潮人心灵鸿沟的粘合剂。
以元宵迎春联欢节为主的节会文艺演出,营造了一个海内外潮人共叙乡情梓谊的良好的文化氛围,也造就了一个万民共乐的特殊的人文环境。这些融融喜乐的大型文艺晚会,是一种在同一场所、社会各阶层人群参与其间而获得共同艺术语言、共同审美情趣的盛大聚会。元宵花灯的奇光异彩,粗犷豪放的潮汕大锣鼓,优美的潮汕弦乐,热情奔放的英歌舞、布马舞、蜈蚣舞等潮汕民间舞蹈,使海内外潮人共同沉浸在浓烈而温馨的乡土气氛之中。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游子心,故土情,为家乡的兴旺发达,谁还记挂过去的芥蒂,谁不捧上一颗赤子之心呢?
潮人华侨群体生活在海外经济社会,他们中间,有不少著名的金融家和实业家,海外赤子报效祖国家乡的一个实际行动,就是投资支援祖国家乡的经济建设,捐资兴建学校、医院等文教卫生福利事业。由于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某些基本特征,因而,经济特区的文化发展也必然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转。过去都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伴随着海外潮人对特区经济建设的高度参与,潮人文化已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经济力。
以汕头迎春联欢节而言,这一大型广场艺术活动,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其他小型活动所不可比拟的,就主办者的初衷而言,显然不可能将其视作单纯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汕头市委领导在首届迎春联欢节的欢迎大会上曾明确指出,"汕头迎春联欢节是经济技术交流、外经外贸洽谈、振兴汕头的盛会",其宗旨是广交朋友,敦睦乡谊,增进合作,扩大贸易。可见,迎春联欢节是一次重要的经济、侨务及外事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应邀参加首届迎春联欢节的有来自泰国、美国、新加坡、比利时、老挝、香港、澳门、菲律宾等12个国家和地区共306位海外嘉宾,在短短的5天时间里,便成交商品出口额2737万美元,达成投资额为1283万美元、人民币260万元的一批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洽谈技术交易项目440多个。汕头迎春联欢节一共举行六届,在汕头经济特区起步及发展的过程中,其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潮人文化成为跨越国界经济力的另一条最便当的途径,是潮剧广场戏。
广场戏是潮剧的民间游艺形式,自明代开始便广泛流行于潮郡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20世纪80年代初重新勃兴。潮剧广场戏的勃兴并非一帆风顺,初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广场戏只不过是"老爷戏"、"拜神戏"的别称,剧团演出广场戏,大体上还是处于一种"地下"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化,主管戏剧演出的汕头市文化局站在弘扬潮人文化的高度,以市场经济的眼光正确看待广场戏,接连组织对广场戏的考察、研讨活动,理直气壮地为广场戏正名。事实上,不管正名与否,广场戏始终遵循着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海内外潮人的共同的热切期盼和参与中,平静而又迅猛地发展起来,进入农村和海外两大市场,形成一股令全国戏曲界为之惊叹不已的当代"潮剧热"。
潮汕大地上的数十个专业和职业潮剧团靠演广场戏解决了全 国多数戏曲演出团体难以解决的两大难题:经济与观众。这些剧团,大体上每年平均收入都在五、六十万元以上,观众人数平均都在100万人次以上。广场戏救助剧团渡过了全国戏曲剧团共同面临的难关,而作为潮人文化代表的潮剧,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找到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新途径--纳入市场经济,面向广大群众。
潮剧广场戏得以重新繁荣,海外潮人功不可没。
广场戏在潮汕农村演出,大多是选择村乡的喜庆日子,如乡(村)道建成、校舍落成、新庙庆成、佛像开光(或老爷开光)等等,这些,居多是海外潮人侨胞资助兴建项目,也居多是由这些潮人侨胞捐资请戏。这样,广场戏对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敦睦乡谊方面的好处自不待言,对于联络海外潮人侨胞造福桑梓方面,其经济上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潮剧自80年代以来,还经常应海外潮人社团的邀请,到东南亚、香港澳门甚至西欧一些国家和地区演出。潮剧团到海外演出,无不受到当地潮人的热情欢迎。在远离乡邦的异国土地上,在与家乡截然迥异的文化氛围中,令人惊奇地存在着一个与潮人文化同一母体的潮剧圈,不管是老一代潮人还是新一代潮人,都对潮剧艺术表现出一种执著的喜爱和探求,表现出一种时间和空间永远不能隔断的生生不息的乡梓之情,表现出一种通过潮剧所包容的中国人最注重的"伦理亲情""观念而熏陶出来的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珍惜和热爱的眷眷之心。与此同时,潮剧圈得以形成和长期存在,也反映了潮剧圈实际上已完全包容在潮人经济圈之中,没有潮人经济圈的强大实力,也就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需要耗资耗时的潮剧圈,就这一意义而言,潮剧圈离不开潮人经济圈在经济上的强有力的支持,潮人经济圈在很大程度也有赖于以潮剧为代表的潮人文化而凝聚、而融合。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海内外持续不断的潮剧热,表现出两千万潮人强烈的 当代意识和文化趋向,显示着两千万潮人激越奋进的脉息和生机。潮剧,已与两千万潮人的生活和各种经济商贸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1993年春在汕头市举行的国际潮剧节,是这一股当代"潮剧热"的高潮,也是潮剧在走过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之后,升腾起的一朵最绚丽的浪花。来自闽粤两省和美国、法国、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29个专业或业余潮剧、潮乐表演团体,为广大观众献演了47个长短剧目,参加团体之多、人数之众、地域之广在潮汕历史上尚属首次。在开幕式上,海内外20多个潮剧团联合演出潮剧传统吉祥戏《五福连》,经过再创作和赋予新意的《五福连》,荟萃了潮剧界的精英,有400多人参加演出,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更是潮剧演出史上的壮举。
"把我们传统的潮剧唱出手足情深的歌声,带给故乡深切的问候与诚挚的祝福。"--这是镌印在美国洛杉矶玄武山福德善堂潮剧团《代表团名册》上的两句话,它道出了1000万海外潮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正是在这种"乡情浓于酒"的以国际潮剧节为高潮的热切交往中,潮剧事业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和发展。泰国著名侨领、大慈善家谢慧如先生生前投资在汕头、潮州兴建潮剧艺术中心和艺乐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主席陈世贤先生组织成立了振兴潮剧委员会,香港夏帆女士捐资设立潮剧新人新作奖励基金,泰中潮剧联谊会发起筹建国际潮剧联谊会……。这些慧德义举,赢得了海内外潮人的交口赞颂和支持。
振兴潮剧,内外同心。以潮剧为代表的潮人文化,伴随着汕头经济特区的崛起和海外潮人的积极参与,成为商品经济大潮中最先涌动的一股经济力。
二、潮人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的接轨交融
潮人文化从其肇始之初,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游离传统的边缘形态,具有开放融合、兼容互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文化特征,这一文化特征,与外向型的特区经济似乎有着一种先天的默契。
改革开放使潮人文化走向世界,也使潮人文化广泛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对外文化交流在汕头经济特区文化发展中占据着显要的位置。
1987年以来,由汕头市文化局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团次、人数,每年都持直线上升趋势,交流的地域范围也逐年扩大,共先后派出近百个潮剧、潮乐、杂技、歌舞等文化艺术团组,近4000人次,分赴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希腊、爱尔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台湾及非洲六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活动;出国举办讲学、传艺、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达1000多场次,观众达1000多万人次。与此同时,自1990年以来,汕头市接待并有选择地引进美、澳、俄、越、蒙、菲及港、台的文化学术团组及艺术表演团体来汕演出近20个,人数约1000多人,演出场次近百场,观众约20多万人次。
1995年5月8日,受国家文化部委派,中国(汕头)少儿艺术团一行25人,远涉重洋,参加希腊国际少儿艺术节,并应邀赴爱尔兰访问演出。往年艺术节邀请的只有希腊附近的一些地中海国家演出团体,极少有亚洲团体出现。这次艺术节邀请的除中国外,其它的都是欧洲国家。中国(汕头)少儿艺术团带去了包括潮人文化在内的东方优秀传统艺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多姿多彩的歌舞节目,为本次艺术节增添了光彩和新鲜感,在艺术节闭幕式上,希腊卡尔其查市国际艺术节负责人玛塔姆女士高兴地称赞说:"本次艺术节虽然没有评名次,但中国汕头少儿艺术团给希腊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你们的表演是整个艺术节中最棒的一个。"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几场访问演出中,爱尔兰全国报刊、电台、电视台齐齐上阵,轮番报道中国(汕头)少儿艺术团演出盛况,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馆范大使高兴地说:"这样对待一个中国小天使艺术团的友好态度是过去极少见到的,演出取得了轰动效应,是一次扩大中国影响的娃娃外交。
1996年5月,由汕头市5名小姑娘组成的中国手风琴代表队在第三届澳大利亚国际手风琴锦标赛和第四届新西兰南太平洋国际手风琴锦标赛上异军突起,技惊四座,获得空前的佳绩。分别获得开放年龄组第三名,13-15岁组的第二、三名,12岁以下年龄组的第一、二名;开放年龄组的第二、三名,13-15岁年龄组的第二名,12岁以下年龄组的第一、二名。在这两项赛事中,还获得两个特别奖,一个是古典音乐演奏最高价值奖,一个是"96国际手风琴最高成就教师奖。翩翩少儿出蓬瀛,国际乐坛奏强音。汕头小手风琴手不负国家重托,在大洋洲广阔海天拉出一片中国人引为骄傲的灿烂云霞。
在走向世界的潮人文化中,还要特别提到汕头市惟一一家公开发行的文艺期刊--《潮声》。
《潮声》是中国特区现代文化大雅大俗之声,为国际大16开本。《潮声》自创刊以来,以潮味、侨味、特味为办刊宗旨,运用文艺形式较为完整系统地向海内外宣传展示潮人文化。《潮声》发挥侨乡优势,多方发掘有关潮侨的历史和现状选题,有计划为"潮"和"侨"设置栏目,如"海外潮人俊彦"、"风水宝地"、"潮汕风物志"等等,成为闻名遐迩的特区期刊、著名侨乡期刊、现代文艺期刊。《潮声》1990年获首届全国期刊展览整体设计一等奖,1991年获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2年在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选中获两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1993年,获汕头市十佳文艺作品奖,1994年,被选送参加美国洛杉矶"中国期刊展",1995年,被选定为澳洲期刊展销会定期展销刊物之一,1996年,被选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出版成就展"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的""96中国期刊展"。
《潮声》作为一份地级市文艺刊物,连获殊荣,全国少见,这是丰厚的潮人文化为刊物提供源源不绝的养分,这是开放的特区文化为刊物插上凌空翱翔的翅膀,大河上下,大洋彼岸,到处可以听到激越澎湃的"潮声"。
一些大型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使潮人文化从历史思辩的层面走向世界。
1986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韩愈学术讨论会在汕头市举行,这是一次国际学术交流的盛会,有来自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15人,有来自内地各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58人。这次讨论会以韩愈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心,涉及韩愈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文学成就、诗歌创作、对汉语语言发展的贡献,以及韩愈在潮州的政绩、韩愈的籍贯考证等各个方面。这是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举行的国际性韩愈学术讨论会,受惠于韩愈的潮汕人民,以切切实实的行动和科学的 研究态度去纪念韩愈,扩大了韩愈在全国、在全世界的影响。
1990年11月15日至19日,"潮汕历史文献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汕头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海内外专家学者118人,其中有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长刘乃和教授,国际著名汉学家、潮籍学者饶宗颐教授。会议将潮汕历史文献与文化学术提升至全国性、国际性的层次,是潮人文化史上的空前盛事。
1992年11月17日至20日,在翁万达逝世440周年之际,"翁万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大学举行,来自香港、新加坡、日本、台湾和全国13所高等院校与潮汕地区专家学者及翁氏乡亲近百人赴会。翁万达是潮籍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是明代屈指可数的一位重要军事家,被称为嘉靖中叶"第一边臣"。翁万达文韬武略,为平南御北、修筑长城、捍卫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翁万达的威德,为潮人所同仰,世人所共钦,在泰国,翁万达被尊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的达100多处。"翁万达国际学术研讨会",更提高了翁万达的国际声望。
1994年8月18日至22日,"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大学和南澳岛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日本、法国、美国、香港及国内各省市专家学者80多名。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与世界各国建立经济、外交关系,开展海上交通和商贸活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和建立友谊、促进繁荣的道路。汕头南澳岛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占有重要位置,是海上交通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是潮人开辟对外贸易和海外移民的通道。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全国以至国际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次会议,填补了潮人文化研究海交史方面的空白,将促进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伴随着海外潮人在经济领域的成功拓展,汕头经济特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弘扬潮人文化,使潮人文化初具世界影响。近年海内外潮籍学者酝酿建立"潮州学",以期吸引海内外学界朋友参加,使之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如今,潮学研究已蔚然有成,潮人文化在与当代世界文化接轨交融之中,已显绚烂前景。
三、潮人文化富有张力的拓展
外向型、动态化的经济特区为潮人文化的拓展创造了一个富有活力生机的良好氛围,潮人文化在成为跨越国界的经济力并与世界文化接轨交融的同时,其内在的潜能也得到合乎时宜的释放,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坐标,伴随着汕头经济特区的崛起,走进了一个舒展跃动的新天地。
创办于汕头经济特区成立初期的汕头大学,像一剂强心剂,加速了潮人文化的跃动。那来自四面八方的高素质的专家学者,再一次带来了中原大都市蕴蓄深厚的文化;那频频举行的各种各样的讲座、研讨会,使潮籍学人如沐春风。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办汕头大学功德如山,潮人文化的拓展自此有了一个坚实的基地。
1991年11月21日,在原广东省政协吴南生主席倡议下,汕头市成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心"由海内外热心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潮人自愿组成,汕头经济特区的人缘优势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心"一呼百应,迅速扩展,硕果累累。"中心"像一条高速运转的印刷流水线,源源不绝地汲取、梳理、集纳,又源源不绝地推出一册册沉甸甸的文献、专著、丛书。
《潮汕文库》是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分类纲目如下:1.潮汕历史文献丛编;2.潮汕金石丛编;3.潮汕文物考古丛书;4.潮汕历史文化资料丛编;5.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丛书;6.潮汕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7.海外潮人历史文化丛书;8.潮汕民俗丛书;9.潮汕历史文化音像丛编;10.潮汕历史文化画册、影集;11.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论丛。《潮汕文库》第一期工程计划出版100部书,现已出版的有《翁万达集》、《林大钦集》、《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潮汕考古文集》、《蓝鼎元论潮文集》、《〈金钗记〉及其研究》、《潮剧闻见录》、《潮汕方言熟语辞典》……等等共20多种。可以预期,照此速度推进,潮汕文库将是何等壮观,何等辉煌!
"中心"还设立了"潮汕历史文化资料库"、"潮汕文化名人档案库",定期编印《潮学研究》丛书,与《汕头特区晚报》合办"潮汕文化"专版……。凡此种种,使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纳入全面系统、有序运作的轨道,潮学研究自此有了一个运筹帷幄的大本营。
在潮剧、潮乐研究方面,汕头市文化局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作为广东地方剧种志首卷的《潮剧志》,历10年辛苦终于编纂成书,于1995年出版发行,《潮剧年鉴》、《潮剧研究》、《潮乐研究》也陆续编印问世,填补了潮剧、潮乐研究史上的空白。流散在民间的潮剧、潮乐资料,经艰辛搜寻,也有重要收获,早期的潮剧、潮乐唱片,带谱的早期潮乐、潮汕方言歌等等,都已收集归档,并编印成《潮乐十大套专辑》、《潮汕方言歌选》、《器乐曲集成》、《民歌集成》、《戏曲音乐集成》等志书。
由汕头大学隗芾教授创办的汕大出版社,自1993年以来,共编辑出版潮汕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凡30余种,除了以上提及的《潮学研究》、《潮剧研究》等丛书、《潮剧志》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撰的部分书籍之外,尚有《汕头经济特区年鉴》、《潮汕历代书画录、潮州市卷》、《潮汕胜迹》、《潮汕民俗大观》、潮汕历史小说系列等等。
与琳琅满目的潮汕历史文化典籍相映成趣的,是作为舞台艺术的潮剧,在汕头经济特区文化海洋中独领风骚,扬帆竞发。
潮剧艺术生命的延伸取决于剧本和演员。以雅韵柔情见长的潮剧,语言既重本色又具文采,音乐唱腔则轻婉低回、谧静淳美,生、旦表演轻歌曼舞、优柔俏丽,丑行分工细密,程式丰富。潮剧的这些艺术特色,使她既能赢得农村最广大观众的欢迎,又能毫无愧色地登上高雅的艺术殿堂。潮剧曾有过值得骄傲的黄金时代,1957年,潮剧首次晋京演出,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陈三五娘》、《苏六娘》、《辩本》、《扫窗会》、《闹钗》轰动京城,一代潮剧青衣演员姚璇秋脱颖而出;1959年,《辞郎洲》、《刺梁骥》、《芦林会》再次晋京演出。除此之外,新整理的传统剧目,具代表性的还有《告亲夫》、《蔡伯喈》、《柴房会》、《井边会》、《金花女》、《闹开封》、《王茂生进酒》、《火烧临江楼》、《龙井渡头》等;新创作的现代剧,具代表性的有《江姐》、《松柏长青》、《党重给我光明》、《滨海风潮》等。这些灿若锦绣、繁富丰美的剧目,使著名戏剧家田汉、老舍连连发出"潮音今已动宫 墙"、"潮剧春花色色香"的由衷的赞叹。
作为潮剧剧种代表的广东潮剧院,在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以后,在潮剧创作、整理、演出上再创辉煌。新编历史故事剧《袁崇焕》,获全国优秀剧本奖,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张春郎削发》获首届中国艺术节纪念奖,拍摄成彩色宽银幕戏曲艺术影片,新编历史故事剧《陈太爷选婿》获第四届"文华奖"新剧目奖和剧作奖。汕头市文化局组织辅导所属各县市戏剧创作,也出现了获全国性奖励和有一定影响的创作剧目,如《李队长筹粮》、《恩怨宋家妇》、《丁日昌》、《百里桥》等,还有其他不胜枚举的数以百计的专业和业余创作剧目。
面对这如同潮学典籍一样令人目不暇接的剧作长廊,我们不能不惊异潮剧在潮汕民间的普及程度及其旺盛的生命力,也不能不为潮剧拥有这么庞大的作者群而感到欣慰。正是潮剧作者的辛勤劳作,潮剧的剧本创作才能持之以恒,靠其生生不息的活力而蔚成大观。
创建于1959年的广东汕头戏曲学校,几十年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潮剧艺员,如今其中的方展荣、陈学希、张长城、范泽华、郑健英、陈秦梦等早已成为潮剧之星。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汕头戏校焕发青春,走上了快出多出精尖人才的办学大道,教学相长,十分活跃,戏校学生演出团数次赴东南亚各国演出,备受赞赏,潮剧后继人才正在茁壮成长。在这欣欣向荣、充满生机活力的文艺园地中,还有两朵鲜艳夺目的鲜花--汕头潮乐曲艺团和汕头海洋少女艺术团。
汕头潮乐曲艺团是潮汕地区惟一的音乐曲艺团体,成立于1958年,重建于1980年,以整理、创作、演奏潮乐和表演潮汕民间曲艺节目为主,有浓郁的潮汕民俗风情和滨海地方特色,以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演绎五千年潮人文化,弘扬潮人谦和淳厚的儒雅风范,一向为海内外潮人所欢迎。近年曾出访泰国、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声誉。
海洋少女艺术团组建于1992年,由汕头海洋集团公司创办,是文化与企业联姻、艺术发展企业化的有益尝试。海洋少女艺术团荟萃各路精英俊彦,旨在建立一支有少女特色、海洋特色的具有社会效益和经营能力的新型文艺团体。该团组建以来,与南方歌舞团联合创作演出大型舞剧《潮汕赋》,创作排演以潮人文化为题材的《彩云飞》、《雨中景》、《绣春图》、《剪绫谣》、《金凤花》、《海之魂》等舞蹈节目,活跃在汕头文艺舞台上。
潮人文化的勃勃生机活力还体现在汕头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进入千家万户的汕头电视台、汕头有线电视台、汕头广播电台及各种报刊,都为潮人文化的弘扬做出宝贵的贡献,不能一一尽述。
第三节 充满希望的潮人文化
迈向新世纪的汕头经济特区以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为战略发展目标,未来的汕头将是现代化、国际化的世界城,与此相适应的汕头文化必定以传统的潮人文化为根基,继续面向大海,实行全方位开放,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积极因素,学习和借鉴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大海的气魄铸造新一代潮人文化,建成具有海洋特色、侨乡特色、特区特色、汕头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文化,使汕头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城市以及中国沿海较大规模的宣传文化交流中心。
中共汕头市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制订了《汕头市宣传思想文化百花计划》。在文化艺术方面,"要使艺术建设、社会文化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人才建设卓有成效,居国内先进地位。文化艺术队伍实力雄厚,出现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档次、有较强效应的艺术精品,形成集中外艺术精髓之大成、熔优秀传统文化于一炉的"汕头艺术"。广东潮剧院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地方戏剧创作、表演、培训、研究基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整理出版地方优秀历史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文化跻身世界艺术之林,人民文化生活消费指标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会文化网络向现代化和高品位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场所遍布城乡。建立全市公共图书馆联机网络和新华书店的联售网络,市和各市区县馆、店逐步建成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全市藏书达到人均-册以上。建立多层次、多体制、多功能的城乡电影放映网络,城市电影院全面实现立体声化、空调化、豪华化,电影覆盖率百分之百。文物保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有若干专题博物馆。全市及各市县建成面积分别为2000至2500平方米的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全市形成布局合理、法规健全、管理现代化的文化市场,高档次的艺术项目和高雅的娱乐项目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体。形成文化艺术产品、文化器材、文化人才、文化技术、文化信息等各类市场。拥有一大批包括大型娱乐城、游乐城、国际艺术交流中心、音乐厅和文化艺术学校等在内的艺术殿堂和文化设施,形成独具特色的汕头文化景观和建筑群落。到2010年,汕头宣传文化事业要完成一个大的飞跃,多项硬、软件建设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在海内外能产生重大的影响,真正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有力的文化支柱。
江波、海浪,淌过岁月,留下沧桑;
乡情、乡恋,聚在心头,飘向远方。
说不清从哪个时候,
潮起潮落,就有了红头船的摇荡;
说不清从哪个时候,
海内海外,就有了扯不断的相思情网。
啊,相思情浓,潮水情长,
汇聚了潮人奋博的力量!
江波、海浪,淌过岁月,留下沧桑;
乡情、乡恋,聚在心头,飘向远方。
说不清从哪个时候,
日出日落,就有了金海岸的辉煌;
说不清从哪个时候,
天上地下,就有了看不尽的美丽港湾。
啊,黄金海岸,美丽港湾,
汇聚着潮人共同的希望!
海洋是流动的,流动的海洋使潮人文化充满生机;潮人是活跃的,活跃的潮人使汕头充满活力。潮人文化源远流长,潮人文化充满希望。汕头人民正扬起世纪的风帆,迎向大海,去挥洒当代潮人的阳刚之气,去展示和创造潮人文化的雄浑和壮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