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时,青衣是潮剧舞台最有影响的行当。
潮剧黄金10年舞台上的那批正旦,大多擅演青衣,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姚璇秋有《扫窗会》《辞郎洲》,范泽华有《芦林会》《磨房会》,林舜卿有电影版的《告亲夫》,吴丽君、朱楚珍也是青衣好手。
恢复传统戏后,各个团体涌现一批新的优秀青衣。剧院出名的有郑健英、林玩贞等,郑健英的《回书》,一招一式,唱腔念白,都极稳重规范,青衣味十足,堪称其最好的角色。此外,普宁团的黄芝香、饶平团的陈燕鸣、福建东山团的马丽端、惠来团的吴玉华、揭阳团的陈舜卿、红阳团的李楚卿,以及以闺门为主的澄海团的郑莎和潮州团的许淑婉,都是有名的青衣。
这批好青衣,是剧团绝对的台柱,为潮剧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剧目和唱段,数量和质量,都列各行当首位。今时今日,随便去一个民间乐社,点唱率最高的,依然是这批名角留下的名段,这是真正在民间能够流传的、名副其实的好剧目和好唱段。
当今舞台,曾经星光烁烁的青衣行当,却是日渐式微。数遍演员群,真正能挑梁的青衣,就是一团的刘小丽和二团的邱秀茹,但这两人也都有局限。刘小丽到一团后,演了很多青衣戏,但目前年已知天命,声色已过顶峰,虽然是当今舞台最好的青衣,但从接过潮剧青衣传承大旗来说,还是有点勉为其难。邱秀茹演的正宗青衣戏,只有《秦香莲》和传承剧目《收浪子尸》,虽然是青衣行当屈指可数的优秀接任者,但积淀和火候远未足够。
其实,潮剧青衣的断层,从80年代五朵金花时期就存在了。五朵金花那批人,包括二团的王少瑜等在内,闺门旦居多,青衣只有郑小霞、吴楚珊。吴楚珊的《柴房会》本来还不错,但本人留下几个短戏后,就离开了舞台。郑小霞有演过《汉文皇后》《六月雪》《梅亭雪》,都不错,但这些戏不是着汉服就是没有水袖,其实也没有演过真正的青衣戏,而且在舞台的时间也不长。当时青衣断层看起来没有那么明显,是因为老一辈都还在舞台,还有一个正处艺术顶峰的郑健英。
近年的传承,青衣戏还是有不少,《扫窗会》《芦林会》《收浪子尸》,都是青衣的首本戏。但现在,除了《芦林会》下乡还偶有由青年演员照搬录像演日戏之外,其他剧目都是传承之后就入箱辍演了。《井边会》《梅亭雪》算是常演剧目,但也已沦为平常。新排的剧目,不少角色表面上看属青衣行当,但演起来并无青衣味,纯属冠以青衣之名而已。曾经无比强盛的潮剧青衣凋零至此,确实令人心痛。
目前的演员阵容摆在那,看菜下饭,青衣行当新力量的培养,只能在现在这批演员中挑选。刘小丽虽过顶峰,但表演更为老练,应多让她演老戏,作为示范带动。邱秀茹就别让她演纤纤细腰的老旦了,太浪费了,多压几个青衣戏,让她更快顶上来。年轻演员,找几个条件合适的,请老演员传授,以戏带工,强化青衣基工训练。
青衣何在?希望再过五年,能回答一句:青衣,在!在!在!
(发表于2012年3月10日《汕头都市报》)
左:林舜卿《?》,右:郑健英《回书》
姚璇秋《扫窗会》右:范泽华《芦林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