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唱念教学初议
潮剧音乐有极其丰富的资料,声腔音乐同样有很丰富的传统。潮剧历来以文戏为主,传统重视唱声,故老艺人积累的教唱念的经验和方法较多。我校也有一定的唱念教材积累,文化大革命前已试行有年级教材、男女唱声等教材30册。七三年复办至今,也编出各年级男女声练习曲等教材22册。在现代戏的唱念方面,也有过不少尝试。如选编了潮剧作曲的《江姐上山》,我校自行创作的《小通讯兵》等20多个剧目和唱念教材,教师对唱念教学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将我们的体会简介于下。
一、唱念教学的主要规律
1、唱念教学应首先掌握“共性”与“特性”的有机联系这一规律。
旋律、节奏、和声是音乐三要素;由语言、音乐、感情组成戏曲声腔艺术;工尺谱、简谱都在戏曲音乐上通用等等。这些都是戏曲唱念教学上的共性。潮剧的调性、咬吐字、风格,以至学“二四谱”,掌握潮剧“活五”这个特殊音型等等,则是我校唱念教学上的特性。变声期的训练和更好渡过变声期的问题,是戏曲唱念教学上的共性。潮剧的行当声音类型,特别是小生行和男唱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则是潮剧唱念教研工作上的特性。
共性和特性有着紧密关系,忽视共性很难有理论依据,也谈不上科学性,不是特性,潮剧便不是姓“潮”。
能否处理好上述共性和特性的问题,是关系到我校唱念教学的质量问题,也关系到我校教师的新老合作的问题。这一规律必须遵循,才能辩证地处理好共性和特性的关系。
2、唱念教学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潮剧的发声技能与演唱技巧,并具有提高和发展的能力,违背这一规律,欲速则不达,甚至事与愿违。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唱念教学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
五年制的学生,在戏校必须经过童声——变声——成年声三个阶段。 而学生的思想和接受能力,在入学的初期、中期、后期也有所不同。故而童声期(即初期)应以简易的传统唱腔技能,打好唱念基础为主;变声期(即中期)应以理论教学为主;成年声期(即后期)则应使学生全面掌握潮剧发声技能和演唱技巧。理论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基础教学与剧目教学相结合。
按照我校“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教学原则,唱念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因为因材施教要以全面发展为基础;重点提高要以普遍培养这基础。上述唱念教学对学生的全面要求,就必须有全面培养的教学内容。如我校当前的唱念教学安排,已朝着潮剧的音韵常识,调性训练,曲牌教唱,念白练习,识谱视唱,发声原理,坐唱合乐,以至学戏、排戏等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按照这些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就要求唱念教学应该掌握循序渐进的规律,才有成效。
按照我校行之有效的“班级配套,分别教学,分组训练,个别辅导”的专业培养方法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也包括了唱念教学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
潮剧音乐的形成,是随着地方语言而来的,它有着语言——声音——感情的关系。唱念教学应先正音,要求“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我校一年级的唱念教学,要先抓正音,就要先学好六个单韵母,并通过学四个调性,学唱曲牌去掌握潮剧的特有风格。打好这些基础,才能苦练“含、咬、吐、吞”等潮剧传统的基本功。如练“含”,就是在唱时,根据每一个不同字音和腔调的需要以“开、齐、撮、合”的美观口形,稍索其字面,促使字正腔圆的唱法。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做法。
按照“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和对传统艺术“继承、改革、发展”的要求。唱念教学也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例如潮剧声腔传统艺术虽很丰富,但由于解放前的童伶制,童声童色,在同腔同调的影响下,唱声上往往存在老少不分,母女难辩的现象,行当的唱声类型未能十分明显。解放后,党领导戏改,随着废除童伶制而进行行当唱声类型的摸索、研究和实验。随着现代戏,潮剧唱声类型又有新的问题,需要摸索研究和实验,故而我校的唱念教学更要在搞好潮剧调性、正音、风格等的基础教学之后,才能去搞传统的行当唱念类型。并在这基础上抓好现代戏的唱声类型的教研工作。我们正在探索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3、唱念教学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较好的潮剧歌唱演员。违背这一规律,唱念教学便流于一般化,便不能才尽其用。没有因人施教,不能因人取材,也很难重点提高。
学生每个人的生理构造、声质、音色都有他的特点。而各人的音乐性能,接受能力,学习精神都不尽同。加上潮剧的行当声音类型,也须因人选材。
4、唱念教学只有精雕细刻,才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潮剧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并具有舞台表演的唱念能力。有较长的艺术寿命。违背这一规律,粗制滥造,则必然要残缺不全。
潮剧是弋阳高腔之一,唱真声,有邦腔的特点,舞台上还有细声、假声、双拗、痰火、炸声等,故潮剧的发声方法,也有推陈出新的问题,要抛弃不科学的发声方法。呼吸是动力,声带震动是声源,要从理论到实践去练好呼吸、运气、换气(传统说:力在“丹田”,气在肚内),以及共鸣、美声等,来达到音量大、音域宽、音色美的教学目的,这是需要长年累月,点滴积累的。
唱潮曲要从五个不同方面,唱出不同的明显的字面,因而规定喉、齿、牙、唇、舌五个着力点。促使气息首先在五音受阻,方能唱出每个字面的字正腔圆。此外,还有学七律、练听音、蚀眼训练(音准、板文、眼明)。以至正音唱法,拼音唱法、滑音唱法、装饰音唱法的训练等等。这些唱腔艺术,也需要长年累月,点滴积累的。
语言和声音还需要内在支持它,才能赋予它的生命,这就是感情,故唱念教学过程也使学生理解剧中的特定环境和特定人物的性格的思想感情,然后设身处地地唱念出字正腔圆,喜、怒、哀、乐、抑、扬、顿、挫,珠圆玉润的动人感情来。所谓“声中出情”、“以情带声”,这些唱念艺术,也非长年累月,点滴积累不可。
我校现有演员三年级中七个男声,有三个已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这是我校在唱念教学上遵循“精雕细刻”这一教学规律的效果。
二、我校今后唱念教学的初步设想
1、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探讨规律,为搞好唱念教学辨明方向和辅平道路。
我们准备继续朝着戏校的培养目标,按照戏曲教育的规律,重视唱念教学的共性,抓住潮剧唱念的特点,处理好新老合作的关系,并以此来研究、安排和搞好唱念教学的经验,进一步进行总结。上述摸索出来的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精雕细刻的唱念教学规律,应该深入进行探讨,才可作为今后改进和提高唱念教学的依据。我们曾对六三年以来,四届毕业生共38个男声的唱声情况进行普查,其中至今可在潮剧舞台上扮演主角(如演彭湃这角色)唱声算较好的只有秦梦一人。唱声在舞台上站得住脚的只有林松弟等6人。以自然声为基础,有一定音量,但在舞台上演唱较吃力的有10人。唱声在舞台不过关的有21人。有的人因变声期演出任务太重,没有注意保嗓,至今声音嘶哑,很难恢复和好转。这是必须吸取的教训。
2、认真抓好招生选种工作,是搞好唱念教学的先天基础。招选演员,从声音方面来说也有不同主张,有人只选声音条件,不问音乐性能;有人强调音乐性能,忽视声音条件;也有人提出童声好的招来后,到毕业时往往要变成坏声。因此,如何通过总结招生的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十分认真的把好招生选种这一关,也是带关键性的问题之一。我们主张选来种苗必须是声条件较好的和音乐性能较强的,才是搞好唱念教学的先天基础。
3、力求稳定教学秩序,是搞好唱念教学的前提条件。
唱念教学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精雕细刻,都必须有稳定的教学秩序,才能付之实施。为此,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即唱念教学与政文教学、做工教学、剧目教学的关系;唱念教学与实习演出的关系;唱念教学与教研实验工作的关系。上述关系,只能全局着眼,一点着手,相辅相成,不能各搞一套,互相抵销。
4、狠抓唱念教学的基本建设,是搞好唱念教学的根本措施。
要使唱念教学秩序相对稳定,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总结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制订好唱念教学大纲;比较准确的定出唱念教学要求;科学的安排课程设置;力争并尽快编写出年级教材(即基础教学与剧目的唱念教材)。要抓好这些教学上的基本建设,就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抓好教研工作,使它跟上教学形势。
5、突出抓好变声期的教学问题,是我校当前唱念教学的急迫任务。
我校按五年制招收的学生,一定要在校渡过变声期。故而变声期的教学问题,是关系到学生是否成材的严重问题。
潮剧童伶制遗留下来的男唱声在舞台上站不住脚的难关尚未突破的现状,不但与剧种能否得到发展的关系非常重大,也与我校的变声期教学应朝什么方向走的问题息息相关。
一、我校变声期的教学,教训甚多
文化大革命以前,已对男生变声期的教学,有过探讨和经验,但成效甚微,教训甚多。
有人主张学生越变声越要加紧练出金嗓子(如继续坚持变声前的音高练习等)。实践证明:这种违背生理特征的训练方法,有断送学生嗓子的危险。
有人主张学生在变声期,应给静养休息,不要或极少练声。实践证明:这种消极等待,放任自流的想法和做法,哪能解决问题?
有人主张“咽音”训练或“钿声”训练,或“吊舌”训练(即拉紧和抓紧舌头进行练声)这种积极去摸索变声期的训练方法的工作热情,是应予大力肯定的。但实践证明:“咽音”、“吊舌”、“钿声”等训练,尚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而潮剧“钿声”的概念,至今仍不一致,成年人的“咽音”训练是否适应变声期等,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上述对变声期的教研工作抓得不紧(如调查研究,妥善定出实验方案等),便一知半解的匆忙进行实验,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教训。
二、对变声期应先作生理分析
基于声带构造的生理状态和物理上的发音原理,便可探索出童声变化的自然规律。
未经变声的儿童声带的基本状况一般比较短、薄、细,因而发出的音色比较清晰、明亮、浮浅、轻细、靠前,音域较宽,最多的能唱F调的2—2,共十六度。变声后(恢复定型期)声带的基本状态,一般比较长、厚、宽,发现的音色比较粗壮、深厚、丰满、靠后。音域比较狭(只能唱E调的2-5八度)。
在变声期间,男人因喉头软骨的急速发育加强了,肌肉的过度紧张而发生了生理的炎症。又因喉头软骨的变化,左右软骨的急速相离,发声的声门就很难完全闭锁,便发生了变声期的嘶哑声。
上述生理上的变化规律,是摸索变声期教学规律的重要依据。
三、我校今后变声期教学措施的探索
当前,急需突出抓好学生变声期教学的总结、普查、分析。教研工作要比较妥善的突出试验案。但学术问题可争论,生理上可划分(变声可分“初变”、“旺变”、“恢复”三期),而艺术工作难割裂,教学工作不能停顿。故按我校当前的主客观条件,拟先抓好下列教学工作:
变声前的唱念教学,侧重教唱潮剧四个调性、六个母音和掌握各个母音的发音位置。以及潮剧传统“含”、“咬”、“吞”、“吐”等唱腔、行韵的基础教学。因过多从音域、音高、音色等发声技能去训练,变声后有发声效果全部消失,前功尽弃的危险。
变声期间按“减轻声音损耗”、“着重保护嗓子”、“专业教学适当安排”、“唱念常识应多灌输”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工作。
变声初期的特点是唱高音时出现“沙音”,中音区音色不清亮。这阶段主要采用低音训练,并根据他们声音特点,编写一些音域不宽、音调不高的练习曲作教材,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因人而异;如因人定调等去教唱。以后,应着重加强学生的音乐性能的训练。如潮剧的调性、音律、音准、节奏,和行腔、咬字等唱念基本功。以争取变声期能打下良好的唱念基础。
变声旺盛期,声音明显发沙,甚至嘶哑(俗称“鸭母声”),声带变得厚而脆,出现充血。倘若护养不当,如乱喊、嘶滚、不量力、唱高调等,声带经常激烈震动,负荷过重,便会使脆弱的声带发炎甚至破裂(俗称“破阳”),故这阶段,唱念教学必须坚持“三多三少”;即多学常识少唱念;多练文功,少练武力(如倒立、下腰等动作最好不作);多听赏少用声(这期间应加强电化教学)。这时期学生的声带处于充血和病变中,必须加强保嗓工作,力争往好处发展,如练“哼鸣”和“气泡音”,让声带进行轻微的活动,促其血液循环,帮助声带机能恢复。如在声带喉头比较舒服的情况下,可给予3-5度的纯母音练习和跳动不大的练习曲等。
变声恢复期,其主要特点是:起初能唱中音区,不出现沙音,吐字较明,但声音较靠后,属粗犷。学生变声后,常是声音从尖、高、细变为粗、低、厚。这阶段应着重于中音区的训练,打好中音区的发音基础。并打好蓄气、用气、送气、换气等运气发声的基本功。等到声音基本定型时,就必须根据学生各人嗓子不同的具体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并逐步确定其行当声音类型。这期间,便应在练好中音区的基础上去加强高音区练习。并结合“调嗓”、“肱音”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演唱技能。经过变声后的唱念教学,是学生全面掌握发声技能、演唱技巧和念白能力的关键时刻,也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时间。这阶段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组织教材以至教学方法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全面研究和具体落实。
至于变声期是否可进行咽音训练等问题,我们认为必须经过深入研究后,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和较有把握的安排小型的科学实验,不可轻易从事,以免事倍功半。(录入:映红 校对:冠伟)摘自《艺林撷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