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县潮剧一团参加省艺术节演出的潮剧《金龙银凤》,叙述的是处在生活底层一对侨胞、侨眷悲欢离合的故事。剧中主要人物的遭际和命运,可以掀起观众情绪的喜怒哀乐的波澜。这出戏为何会产生如此的艺术效果呢?剧作者写戏时掌握了“重机趣”这条法则,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清代戏剧家李渔在总结戏剧创作经验时,很是强调这条法则的重要性。他在《闲情偶寄》这本书中指出:“‘机趣’二字,填词家不可少。”作剧若无机趣,便会“心口徒劳,耳目俱涩”,不但“自苦”,而且“复苦于百千万亿之人”。

《金龙银凤》之重机趣,表现在人物有奇特的遭遇,人物的命运构成强烈的悬念,人物的情感有强烈的起伏变化,因而全剧意趣盎然,显得勃勃生气。

男女主人公金龙和银凤是在建国前一个侨乡的山区乡市上出场露面的,金龙肩挑老红酒,银凤手提炒花生,两人前呼后应,以小买卖营生。终不顾银凤母亲的反对,在贫苦的处境中结成恩爱的夫妻。后来因为生活窘迫和逃避拉丁,金龙出洋过番谋生,银凤在家养老抚幼。在泰国,美貌多情的湄河妹深爱金龙这位唐山兄老实善良,便苦苦追求他做夫婿。留在家乡的银凤,固然因为独力持家而生活困苦,更因夫妻异国同梦,刻骨相思而倍觉凄清。当厚道乐助的彭林因为丧妻而求她收养孤儿,在两家人困危共济、亲如一家的相处过程中,彭林暗暗对银凤产生了既尊敬又爱慕的感情。金龙婚否,银凤嫁乎?戏剧情节的发展,促使观众对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产生强烈的悬念。最后,因为党和政府实行了保护华侨愿望和利益的政策,这对离别半世,思恋三十年的夫妻,才得见面重逢。以重演当初合卖花生、老酒的美好情境而庆贺团圆。

《金龙银凤》以委婉抒情的笔触,描绘侨乡几十年的人情世态,表面看来好似潺潺溪水,缓缓流泻,但它所表现的侨乡儿女怀念祖国的乡情和热爱家人的亲情,却犹如大海之中的波翻浪涌,奔腾澎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个戏正是以人物思绪情感的强弱交错、张弛结合、起伏分明而富有机趣。在“卖酒结亲”中,金龙同银凤因“生意心意两有情,而产生的奇妙的爱和“穷家女儿爱穷汉”的坚贞信念,把观众的情感引进欢愉纯净的境界。金龙夜赶船过番途中,思亲恋土,欲舍不能。夫妻相约中秋对月陈情,互慰思念,种种离愁别恨,令观众顿生揪心的痛楚。湄河母女对金龙殷殷相期,救款情深,而金龙则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人物的尴尬情景,使观众产生似乐非乐的莫以言状的复杂思绪。银凤骤接海外来鸿,亲朋戚友的关怀规劝叫她左右为难,而观众却为她洒下了同情惋惜的热泪,经过对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作了诸多的渲染烘托之后,“望月对唱”一场达到了情感冲突的高潮。一道半拉开的纱幕把舞台分为两半,戏剧情节是运用潮剧传统的“双棚窗”这种极善抒情写意的表现手法去展开的,这边是逗留异邦的金龙望月相思,那边是滞留故乡的银凤对月陈情,夫妻身处异地而心驰神往,灵犀相通。当他们终于在幻境中相会,天上的圆月也露出欢乐笑脸祝贺他们“幸福”“梦会”当最后唱出“千言万语难尽诉,是悲是喜是怨是恨碎我心房”的歌声时,在一声声深沉的低音鼓的伴和下,银凤流着一行行的热泪,情不自禁地捶打着阔别三十年的金龙。

《金龙银凤》因重机趣而使全剧意境深远,人物神韵生动,其中提供的经验,很值得在戏剧创作中借鉴。(原载《广州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