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是戏剧鼎盛的时代,看戏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文化娱乐。五十年代时重庆市中区有大小剧场15个。笔者生长于重庆市区,且酷爱戏剧,除重庆大戏院(1948年创建,位于今重医二院处)、三三大戏园(1947年创建,位于中山一路)、更生川戏团(1947年创建,位于夫子池)三个剧场因毁弃较早,没去过外,其余12个剧场都去看过戏。

12个剧场中,资格最老的是新华路上的人民剧场。它最初是创建于1915年的华章大舞台,1925年改为乾坤大舞台,演京剧,后毁于火灾。1929年,范绍曾买下“乾坤”的旧地址,改建为一园大戏院。1950年由西南文教部接管,1951年改为人民剧场,1952年又改建过。先后由西南人民艺术剧院、重庆市歌舞团、重庆市歌剧团直接管理。八十年代初期,重庆市川剧院青年演员集训队在这里演川剧。此后便成了市中区川剧团的场地,惜乎而今只剩下招牌一块。

修建于40年代的剧场有实验剧场、胜利剧场、一川大戏院、红旗剧场。实验剧场位于育年路口(现归中华路),原来是青年馆.常演戏剧。1951年由重庆市文化局进行大修,后更名实验剧场,为今渝中区仅存的一个剧场。

胜利剧场坐落于大同路,原名得胜大舞台,是京剧刘家班于1942年在第三剧场的基础上改建的。1951年由得胜川剧团经管,改名为胜利剧场。1952年为市文化局接管,为胜利川剧团与光明越剧团(后名重庆市越剧团)常年演出场所。1985年后,剧场查系危房,停止营业,现为市演出公司所在地。

红旗剧场即今上纯阳洞的抗建堂。1940年4月,郭沫若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的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因重庆戏剧名家荟萃而剧场奇缺,就把中国电影制片厂的第二摄影棚改建为剧场。1940年年底建成,取“抗战建国’的口号名为抗建堂。1950年,杭建堂交重庆市文工团,该团在抗建堂首演话剧《红旗歌》,因此改名为红旗剧场,为当时的市长曹荻秋题名。1984年,红旗剧场划归文化开发公司,1986年改为文化艺术服务公司,把红旗剧场改名为抗建堂俱乐部,建为舞池。

一川大戏院位于正阳街,建于1942年。两年后,由斌良国剧社(习称“厉家班”,即重庆市京剧团前身)演出。解放后,中华全国戏曲曲艺改进协会重庆分会筹委会就在这里成立,为斌良国剧社、重庆市京剧团常年演出之地,后毁于大跃进时代。

五十年代新建的剧场有大众游艺园、解放军剧院、重庆剧场。大众游艺园于1950年10月1日开园,是综合性游艺场所,笔者曾在《史林》上作过介绍,兹从略。

解放军剧院位于八一路,由西南军区在原第二书场旧址并征集部分土地兴建,1950年动工,1953年飞月20日开幕,隶属部队。先由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演出,后来主要用于接待外地剧团,如中国京剧院、周信芳剧团、尚小云剧团、荀慧生剧团、广东粤剧院、上海越剧院、广西桂剧院、开封豫剧团、浙江苏昆剧团、陕西秦腔剧团、上海评剧团等演出团体。后于1965年、1979年两次大修,今放映电影。

位于邹容路首的重庆剧场,由西南文教部于1953年在原又新大戏院旧址兴建.1955年5月1日开幕并定名重庆剧场,为重庆川剧演出的重要场所。原西南川剧院、四川省川剧院、重庆市川剧院都曾在此常年演出。一度归演出公司,1990年归还市川剧院,1995年拆,至今尚未恢复。

位于邹容路尾的山城曲艺场,原为第三书场,始建于40年代,1961年元旦改名为山城曲艺场开业,为重庆市曲艺团经营。1982年查系危房,停业。后改作舞厅,今已拆,待新建。

还有一个重要的演出场地为重庆人民大礼堂。它原为西南行政大礼堂,西南区撤后,一度名叫中苏人民友好大楼,市民习称中苏大楼,后更名为重庆人民大礼堂。这里是大型演出场所.曾有日本松山芭蕾舞剧团演出过芭蕾舞剧《白毛女》。逢年过节也演戏曲,以满足市民需要。有川剧老艺人、名家的演出,也有四川省川剧实脸学校首批学生的实习演出。

还有两个剧场.在戏剧不景气的80年代曾发挥过大作用。一个是位于人民公园的市中区文化馆剧场。它原是始建于1946年的中央大戏院。80年代中期,此地为川剧胜地。位于和平路地区的市中区区委礼堂.也曾在80年代演出戏曲,笔者曾在此看过阿坝州川剧团演出的《八阵图》等折子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