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四川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种。其历史悠久, 艺术精湛, 广为流传, 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当电影电视还未普及覆盖城乡时,能看看戏也许就是最大的艺术享受吧!

我爱好川剧,首先是从听到锣鼓声起,川剧锣鼓别于其它剧种的打击乐,它地方味特浓,个性独特,曲牌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化,高亢激昂,欢腾跳跃独出一格,不管多远听到锣鼓就知道是在唱川剧了。川剧是以打击乐伴奏为主,鼓师是整个戏的指挥。他统领五方(小鼓、大锣、大钵、二鼓、小锣)自成一体,敲打起来有板有眼。鼓师优美的指挥手法能打击复杂多变、优美好听的锣鼓点子,再配合舞台上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使你感觉出现了千军万马的激烈战场,或者气势宏伟的出将入相,皇帝的排朝庆典。节奏鲜明的文场小打锣鼓能奏出千金小组婀娜多姿的碎步,水袖功、翎子功及漂亮的身段。大锣边子各个部位能打出风、云、雷、雨、雪的声音,更能表现出各种场景,如在“三岔口” 一剧中,用更鼓和一系列的武场锣鼓配合演员的表演,呈现出了摸黑打斗的场面,全场无任何乐器演奏,便能使观众闻其声听其音尤如置身于此矣。这就是川剧锣鼓的魅力所在。

川剧锣鼓也在不断进化演变,更好为剧情服务,为塑造人物服务。上世纪50年代前川剧常年在农村、院坝、万年台子演出。空矿的田坝没有音响效果,也没有象样的乐队,全靠打击乐加上一两支唢呐招揽观众看戏。所以锣鼓做得大音量传得远,使劲敲打震耳欲聋几匹山坡都听得见在唱戏。后来剧团进入剧场演出,再这样打法不仅观众受不了,就是演奏者自己也难受。时代在前进,川剧也要振兴,戏曲音乐改革事在必行。西南川剧院排练名剧《孔雀胆》就请了市内很多新音乐工作者参与改革,从唱腔、音乐、邦腔、锣鼓上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兼加进了西洋管弦乐器。为配合乐队,锣鼓由大变小,而且大锣特地到乐器厂找师傅定做效音。为了乐曲协调需要,挂了几面不同调号的大锣演奏使乐队击乐与弦乐音色和谐给人耳目一新,既保留了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90年代精品剧目《金子》在打击乐器上也有突破创新。在音乐唱腔上突出管弦乐表演上该打则打,剧情需要突出川剧特色锣鼓的地方要打好,使观众听过瘾。剧中有“板凳戏”一场时,仇虎和大新妈唇枪舌战明争暗斗很多对白和表演都是用锣鼓伴奏没有管弦乐的。每捶锣鼓轻重快慢都要求打到演员点子上,要干净利落斩钉切铁。另外有一段“扑灯娥”的套打,导演觉得锣鼓音色有些高,有些飘,对表现两人斗智的气度不够,我们换上原来的蛮大锣和老大钵,音乐就低沉,浑厚了,配合演员的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把大新妈和仇虎的内心世界表现得琳璃尽致。

我热爱川剧,更喜欢锣鼓。研究和发展提高川剧打击乐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愿为振兴川剧添砖加瓦,为川剧锣鼓的传承、改革而努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